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必看介紹

另外,有時亦會因應路面情況,改以一些非電車總站的地點作為電車終站及調頭之用,包括堅尼地城、西營盤、中環、金鐘、灣仔、維多利亞公園、北角及鰂魚涌。 〈運輸署的回覆:方浩軒議員建議增加及檢討十八鄉路的巴士路線〉,元朗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巴士服務工作小組文件2020/第10b號,2020年5月。 2017年2月19日:多輛巴士在「怡和大廈」站停站時,疑車長未有將車輛駛進巴士站黃線內停車,而提早開門讓乘客下車,遭交通警票控違例,當中包括一輛往銅鑼灣(天后)方向的Enviro500 MMC(ATENU207/SK6215)。 事件令不少車長憤怒,翌日集體發起「依法上落客」工業行動,車長會將巴士完全駛入巴士站範圍才開門上落客。 2016年5月,此路線加入一輛12.8米,調自荔枝角車廠(L)、前屬279X線掛牌車的Enviro500 MMC(3ATENU37/TY2057),為繼73X、B1、263、279X線後第五條引入12.8米巴士的九巴路線,亦是首條使用此型號巴士的九巴獨營過海路線,至今已佔此路線車隊一半以上。 轉乘優惠不適用於十二歲以下小童及六十五歲或以上之長者,或已享有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的乘客。 此特別優惠不適用於其他龍運巴士A線(包括A36、A37及A43線)。

首輛採用變頻控制交流電動機的電車是2009年5月製成的#172,新造的車身仍是採用柚木車架,外觀也跟1986年推出的第六代電車相似,車廂的座椅由木條組成,下層車廂的座位均面向前方;面向車外的路線牌採用LED顯示屏,並在車廂增設報站系統進行測試。 除了掌握電車位置,電車公司計劃利用系統,於全線車站和電車為乘客提供等候電車時間提示和全自動報站系統,但是因為加價幅度未達預期,預計需要10年才能翻新共163輛電車。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另外,電車公司亦計劃在電車站加裝顯示屏,預報下三班即將到站電車的抵達時間和終點站,初步計劃在中環和灣仔等繁忙車站率先試行。 1941年12月8日,日軍入侵香港,香港保衛戰爆發,駐港英軍經過18天激戰後投降,香港進入日佔時期,戰事令電車一度需要停駛。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皇后大道西253

此轉乘優惠只限轉乘相同方向的九巴路線,且並不適用於N368、同一路線或以「/」劃分的組別路線,以及各線南行方向轉乘N269線往美孚,亦不可與68E線的即日來回優惠及5M/33/33B/68/68F線的轉乘優惠兼用。 12歲以下小童優惠額折半計算;受惠於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的乘客則第二程車費為以上第二程優惠車費(如為長者或12歲以下合資格殘疾人士則折半)與$2.0中的較低者,故或有部份轉乘組合變相沒有轉乘優惠。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251A、251B及N269線的轉乘優惠只限於由該等路線轉乘至其他路線,前兩者須步行前往大欖隧道轉車站轉乘。

公司預期未來每月可以有一至兩部新型號電車推出;於2012年,將會再有12輛新型號電車投入服務,整項電車翻新計劃於2021年完成。 新電車原擬設有冷氣系統,惟因為技術仍存在不少問題,包括冷氣系統不夠可靠,電車的供電網不能負荷電車加裝冷氣系統後的用電量,乘客亦認為電車加裝冷氣系統後可能會大幅加價,反而會降低電車的吸引力,因此計劃暫時擱置。 1922年,「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總部由英國遷至香港,經營權亦全歸香港,變為一間獨立控股公司,主要股權屬於怡和洋行擁有。

以前的廣告都是用油漆以人手繪畫並成為一種傳統技藝,後來因為電腦繪圖出現,用打印机印製大型防水海報,再於車身上張貼,由於效率較高,所以取代了由人手在車身繪畫廣告,到現在除了特意保留1950年代風味的120號電車外,其他電車如有客戶委託廣告都會以全車身廣告形式刊登。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八達通是香港其中一種電子收費系統,普通卡的大小和信用卡相同,內置晶片,使用時把卡片放在接收器上即能完成付款過程。 香港電車由2001年8月16日起於全線電車提供八達通付款服務,收費機設於前門的駕駛席旁,乘客在下車時拍卡付費。

  • 除此之外,車隊內有三輛(#28、#68及#128)古典電車,以及一輛(#18)派對電車,只供私人租借或旅遊推廣之用。
  • 有關內容只供參考,並會因應車務調動而更新(查看更新表)。
  • 1903年開始,公司開始進行路軌鋪設工程,初期由堅尼地城至銅鑼灣鋪設單軌,其後延長至筲箕灣。
  • 另外,電車公司於電車沿線安裝視像鏡頭,以便於突發事故或交通擠塞時可以監察路面情况。

早於1970年代發展屯門新市鎮的時候,香港政府已經預留空位以興建鐵路,但是事實上未有決定交予哪間鐵路公司負責營運。 直至1982年,政府邀請擁有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的會德豐和九龍倉集團,建造及營運鐵路系統。 該公司最初表示有興趣興建這條鐵路,並打算以低地台現代雙層電車行走,但最終因為不合乎成本效益,因此計劃未能落實。 於是政府及後邀請了當時剛成立的九廣鐵路公司建造輕軌鐵路系統。 截至2016年2月,共有50輛新電車投入服務;有四輛是新增的電車,分別是#171、#173、#174及#175(底盤及電弓沿用舊款電車組件),當中三輛新增的電車在完工時曾被編為#1、#2及#3,但投入服務前編號被改為#171、#173及#174;而其餘安裝第七代車身的電車均為取代相同編號的舊款電車。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除最早採用新款車身的#168仍是使用直流電動機外,其餘電車的動力均採用變頻技術及安裝YW-17交流電機。 由於翻新全線車隊的工程需時達十年,部分未及翻新的電車將獲局部改良,包括以LED顯示屏取代舊款的終點站站牌,以及將舊款的三叉式旋轉閘更換為登車較便利的推入式單向閘門。

其後配合268B線削減服務,加派三輛富豪超級奧林比安12米(3ASV,現已撤離)行走。 同年9月28日起更大量引入Enviro500 MMC 12米(ATENU)。 2015年10月31日由此路線的專用後備車Neoman A34 12米(APM1/LE4612)取代原富豪B9TL(AVBWU279/RJ8257)的字軌(968-S01)。 但不足十日後,即因引擎排放水平[註 7]不符合進入低排放區的最低要求而調離此路線,並由一輛Enviro500 MMC(ATENU777/TT9613)取代原字軌。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934、934A及935線轉乘968,960及961系列路線之間,970系列路線,968及978系列路線之間,以及930、962、967及969系列路線之間亦設有額外轉乘優惠,詳情請參與各路線之條目,免費轉乘優惠只適用於港島區或新界區轉車,於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轉車不能享有免費轉乘優惠。 大埔公立學校:創校於1946年春初,初期由朱仁傑借出太和園別墅暫充校舍,1948年遷至大埔墟北盛街17號,1979年秋因租約問題停辦。 2006年12月由大埔浸信會接辦,並改名為「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香港總辦事處

坑口中心成杏芳紀念小學:原址在敬賢里1號,於2008年結束,校舍現改為「香港教育大學將軍澳教學中心」。 保良局青衣中學:屬於技能訓練學校,因應開辦保良局顏寶鈴書院的交換條款而停辦。 現址為香港澳洲國際學校、嘉諾撒聖家學校(九龍塘)、九龍塘官立小學、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及耀中國際學校中學部。 聖德肋撒書院(馬頭圍分校):原址在譚公道長城大廈部分樓層,校舍現改為長城購物中心,正校位於美孚新邨。 中華基督教會念慈中學:原址在靠背壟道170號;由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繼承;校舍現改為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基道小學(九龍城)。

香港電車於1985年將仍是戰後款式的#120電車運往加拿大溫哥華作為1986年世界博覽會香港展區的展品,並於1987年新造一輛同樣編為#12的第六代電車取代其被運往加拿大展出後的空缺。 電車公司於1987年展開歷時四年的車身更換工程,為161輛供日常載客的電車換裝第六代車身。 拖卡在投入服務初期曾經是頭等車廂,但乘客普遍認為拖卡收了頭等車費卻沒有頭等的享受,加上拖卡被拖行時所發出的噪音頗大,所以拖卡並不受乘客和電車沿線的居民歡迎。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1972年,電車實行劃一收費,不再區分頭等和三等車廂,拖卡的車資自此與雙層電車的上下層無異。 加掛拖卡的電車需要在車尾進行改裝,包括加裝車勾和接駁電路。

聖馬利亞堂中學:原址在東院道3號,校舍改為軒尼詩道官立小學(銅鑼灣)。 2010年代初期,香港電車有限公司委託顧問進行可行性研究,建議在東九龍興建現代化電車系統,以取代香港政府建議的環保連接系統。 針對拖卡被拉動時所產生的噪音問題,電車公司特別在新造的22號拖卡選用重量較輕的物料製造,令22號拖卡的重量較之前製造的21節拖卡輕,並使用電車公司自行製造的底盤。 電車公司期望22號拖卡採用較輕的物料減重後可減低行車的噪音,並計劃以22號拖卡為樣辦再增購24節新拖卡;22號拖卡於1967年9月23日投入服務,但仍未能有效改善拖卡產生的噪音問題,所以增購新拖卡的計劃也沒有實行,22號因此成為最後一節完工的拖卡,這節拖卡最終於1978年11月退役及拆毀。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為了提高載客效率及更有效利用路面空間,電車公司決定為雙層電車的尾部增加一節單層拖卡,拖卡沒有動力和駕駛設備,需由前面的雙層電車拉動。

聖公會基心小學:第一代原址在橫頭磡邨第8座地下,1978年遷出;第二代原址在富山邨,遺址為富山邨富暉樓。 民權中學:原址正門出入口位於通明街鴻發大樓一樓及地鋪(分別為25號及33號),曾經有附屬幼兒園,25號單位為幼兒園正門,33號為中學正門(附屬小學部都是同一個門口出入)。 明愛聖保祿中學:曾名明愛聖保祿職業先修學校,原址在長洲龍仔村及長洲山頂道,現為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其中之聖保祿校園。 使用香港電車自製底盤的第六代電車有#10、#15、#21、#23、#31、#61、#78、#113、#147及#150。 「美好生活 太平相伴」免費乘車日為慶祝中國太平創立92周年,太平香港於2021年11月20日提供全港市民免費無限次乘坐電車。

因為現金付款並不設找續,乘客上車前應確保有足夠零錢繳付足額車資;值得留意的是,電車是香港公共交通工具中,少數在乘客下車時才付費的。 乘客從後門上車,在前門下車,下車時於前門駕駛員的位置繳付車資,登車用的後門設有單向轉動的旋轉門柵防止乘客逃票,到2000年後登車門位置加裝閉路電視,除減低乘客逃票的機會外,亦可避免乘客被電車車門夾倒的意外。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由於電車車廂的通道較為狹窄,在車廂擠滿乘客時,在車尾的乘客或會較難走到前門下車及繳付車資,乘客如因此在後門下車,仍有責任在下車後走到車頭繳付車資。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荃灣

為方便候車乘客識別後方已加掛拖卡的電車,所以獲分配拖卡的雙層電車,都在車頭正面的右上方塗上黃色和黑色組成的斜線條紋用作標識。 因為在試車時發現加掛拖卡後的電車,動力不足以拉著拖卡爬上英皇道東面近太古船塢至西灣河的一段斜路,所以加掛拖卡後的電車,只能行駛北角總站以西至石塘咀的路段,因此沒有拖卡在鰂魚涌、西灣河和筲箕灣提供服務。 由於二戰結束後,電車不但被認為是過時落後的交通工具,更被指阻礙汽車行駛和佔用路面,所以世界各地的城市在戰後紛紛拆除電車線,將電車大量廢棄,就連曾經在香港電車創建時期供應重要組件的英國,其首都倫敦都在1952年拆除電車線。 在這種趨勢下,很多電車製造商不是因為電車沒落而倒閉或被併購,便是不願留在夕陽行業而選擇轉型,不再生產電車組件;就連過往一直從英國購入的電車底盤,也因為生產商Maley & Taunton面臨結業而停產。 由於已沒有現成組件可供購買,所以電車公司便設法自行生產各種電車零件及在香港尋找組件供應商。

日本佔領香港後出於實際需要恢復電車提供有限度服務,但只有12輛電車行駛銅鑼灣和上環街市之間的路段。 1942年初,日軍成立「電車事務所」,取代之前的「香港電車有限公司」。 因為戰爭期間零件供應中斷,電車缺乏維護和保養,所以可投入服務的電車越來越少,不時停駛。 更因為物資短缺及缺乏燃料發電,佔領地政府以節省燃料為由下令電車於1944年6月4日起全線停駛。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殘存的109輛電車中,只有15輛能夠提供服務;電車公司在香港重光後全力修復在戰爭期間受破壞的電車及配套設施,但電車服務仍要到1946年8月才大致回復正常,亦因應多數電車在戰爭期間失修及受損,電車公司決定為全線電車進行翻新工程,並於1949年推出首輛「戰後型」電車。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銅鑼灣總站是設置於環形軌道上,電車必定從西到東,以順時針方向駛入銅鑼灣總站的環形軌道,而離開銅鑼灣總站的電車在日常營運下只能駛入西行線。 北角總站雖然沒有迴圈軌道,但進入北角總站的電車,是必定從西到東通過春秧街的一段單向軌道駛入北角總站,而離開北角總站的電車在日常營運只能駛入西行往上環方向,在英皇道的一段路軌已經發揮迴圈的功能。

1941年香港遭日本入侵和佔領,只有12輛電車維持有限度運作,到1945年香港重光後,因為很多電車不是受到戰火破壞,就是在日本佔領香港期間缺乏維修。 雖然電車公司在戰後全力將服務恢復至戰前水平,但殘存下來的電車因為經歷多年失修,車身狀況都很差,所以電車公司決定重新設計和建造車身,全面翻新電車底盤,並為新增的電車製造新底盤。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第五代電車的外觀與第四代相似,但結構經過改良增強耐用程度,車身結構使用柚木製造,在表面覆以鋁製的薄板作為保護。 首輛第五代電車於1949年出廠,因為是戰後首款新電車,所以又稱為戰後型電車。

過往因為電車公司未有給予電車司機足夠的用膳時間,所以乘客會經常看見電車司機把盛有飯餸的飯盒帶入電車的駕駛席,每當電車在交通燈位遇上紅燈須要停車等候時,司機便會抓緊等候紅燈轉綠燈的數十秒至一分鐘時間趕忙吃幾口飯。 由於電車司機需要一邊駕駛,一邊吃飯,會導致駕駛的時候分心,不但令公眾對電車的安全產生疑慮,電車司機的待遇也引起關注。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1998年起,電車公司都會安排電車司機有30分鐘的用膳時間。 2017年4月6日,編號123西行往屈地街電車廠的電車在滙豐總行大廈門前,失控出軌並翻側,擋風玻璃碎裂,碎片散滿一地。 電車上層1名男乘客要由消防救出,其餘大部分人傷勢不算嚴重,事發後可自行離開車廂,司機報稱擦傷。

大部分電車的上層車廂,都統一採用裝有不銹鋼管框架加強結構的塑膠座椅,而首輛第六代電車#171的上層車廂採用木板座椅,還有#30、#31、#51、#58、#92、#95、#101、#112、#114、#127、#151和#155,上層車廂都採用木板座椅,但當中有部分又被換為膠椅。 1993年的進一步改良,下層車廂的車頭和車尾地板由木材改為金屬材質,增強登車處及下車處的地板耐用性;底盤的避震系統亦有所改良,提高行車的穩定性;同時改良齒輪及加裝隔音裙,減低行車的噪音。 ),以反映車隊戰後開始普遍使用的塗料顏色,惟此顏色未有在色彩系統中編上個別色號。 另外,電車公司亦於消息公佈不久後將88號電車車身模仿該彩通色卡的設計。 同月30日,香港電車系統獲得健力士世界紀錄認證為「最大的服務中的雙層電車車隊」。 後來巴士公司都加入賣車身廣告的行列,到1980年代開始有單一商戶包起一輛電車的車身賣全車身廣告加強宣傳效果。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電車安全

#68建造完成後,電車公司特別於2016年1月15日假屈地街電車廠舉辦剪綵儀式,並以「電車全景遊.發現老香港」將#68包裝為特色電車,旨在向旅客介紹藝術之行、文物之行等7個不同主題觀光之旅。 1986年起,使用中的第五代「戰後型」電車進行翻新,並於1987年起把161輛一般載客電車(包括首輛「戰後型」電車120號)進行更換車身工程,有關工程於1991年11月完成。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1912年,由於電車乘客持續增長,電車公司引入了10輛雙層電車。 初時雙層電車上層無蓋,只設有長椅,而上層及三分之一的下層被劃作頭等座位。 翌年(1913年),為了使雨天時上層仍可載客,雙層電車上層加設了帆布帳篷。

電車路線規劃至港島最西端的堅尼地城和石塘咀,因為當時石塘咀乃著名的紅燈區(有「塘西風月」之稱),方便達官貴人、公子哥兒到該地玩樂。 1925年,銅鑼灣利舞台戲院落成後,每晚均會有一輛「午夜專車」從戲院附近載客到石塘咀。 現在於香港街上行走的大部分電車都披上全車身廣告,只有少數顯露在戰後成為標準塗裝的綠色。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香港電車在戰後選用綠色作為車身標準顏色,是因為綠色在當時屬最便宜的油漆顏色。 由於綠色在軍事上具有保護色的作用,英美盟軍的坦克和軍車都以綠色為塗裝的主調,因此全世界的油漆廠在二次大戰期間都大量生產綠色油漆,到二戰結束便成為戰爭剩餘物資。

由於在炎熱的夏季乘搭擠滿乘客的電車,對大部分乘客而言並不太好受,所以電車公司在1990年代後期亦有意發展空調電車(冷氣電車),使乘客有更舒適的乘車環境。 電車公司率先於2000年組裝了一輛使用千禧電車車身為藍本設計的空調電車,首輛空調電車被編為#171,之後在屈地街電車總廠進行測試。 上述研究使不少人揣測政府是否計劃結束香港電車提供的服務。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電車公司在1984年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市民大多傾向保留電車,而其他同類調查亦反映收費差異和站距等因素令市民無意取消電車,因此香港電車的服務未有因地鐵港島綫於1985年開通而被取消。 2015年,電車公司製造了一輛供日常載客的空調電車,生產成本比傳統電車貴20多萬元,新電車獲編配有吉祥意味的#88。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電車全景遊

)是香港的一個路面電車系統,來往香港島東區的筲箕灣至中西區的堅尼地城,另有環形支線來往跑馬地,每日平均接載18萬人次的乘客,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另外有英國黑池電車和埃及亞歷山卓電車部分路線使用雙層電車,非全數採用)及最大的服務中雙層電車車隊。 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968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加強元朗公園特別車服務及修訂時間表〉[乘客通告],2018年12月。 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968 加強元朗公園特別車服務及修訂時間表〉[乘客通告],2017年9月。 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968 元朗公園(特別車)加強班次服務〉[乘客通告],2016年5月6日。

全完第三校:原址在大窩口新區14座,1980年遷往沙田沙角邨並更名「基覺小學」,於2009年被明令殺校。 青衣公立學校:前身為「永聯學校」,為昔日涌美村內(今藍田村一帶),至1930年代逐漸廢棄。 原位於前青衣大街,早期只有兩個課室,後不斷擴建,至1984年遷至長青現址,現改建成職安健學院。 保良局總理聯誼會丁未小學:1991年遷校至大埔後改名保良局田家炳小學,及後下午班分拆為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學。 聖公會兆強小學:原址在舊藍田邨,遷校後改名為聖公會李兆強小學,及後下午班分拆為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兩者均在原邨安置。 五邑工商總會鄧樹椿紀念學校:遷往馬鞍山並易名五邑工商總會馮平山夫人李穎璋學校繼續辦學,惟已於2009年被殺校。 漁業子弟學校:1950年代學校,原址在太平山街觀音廟石級位置,小地鋪,人多數班,設備簡陋,學生來自附近清貧家庭。

大部分電車站的位置自電車於1904年通車後都未有遷移,但站名則有所改動,如「書信館」已改名為「環球大廈」。 從1980年代起,電車公司於有蓋車站進行翻新,並在開放式車站加上圍板,防止乘客擠出車站之外,還增設廣告展示板增加收入途徑。 根據香港電車公司的資料顯示,有部分總站的名稱,因為歷史變遷而更改。 例如在1930年代至1950年代,北角區的電車總站名稱是「名園」,原因是當時這個地區有一個叫做名園的遊樂場。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88採用第七代電車的全鋁合金車身,在亮相時貼有淺藍色為主,並以中英文標示「冷氣電車試驗」及( Pilot Cooler Tram)字樣的全車身自我宣傳廣告。 #88與#171的最大分別是車窗並非密封式,乘客依舊可自由開啟車窗,方便因應氣候變化而調節空調溫度,而為了阻隔陽光的熱能,玻璃均採用有散熱塗層的單層反射玻璃。 #88與#171一樣車頂設有兩套空調機組,車頭的一套供應上層車廂,冷氣透過車頂兩側的隱藏式冷氣槽從多個固定式出風口吹出;車尾的一套則供應下層車廂,冷氣通過車尾右側的冷氣槽送到下層,亦因如此,上層車尾為梗窗並特別裝設一排4座位。

車票是卷裝的,並在一定程度上防水,售票時由售票員逐次撕出車票及打孔給乘客,由於電車在以前是香港島上最重要的鐵路系統,載客量很高,所以電車票的背面常印有廣告,並成為電車公司增加收入的途徑。 1930年前,香港的人口和車輛都比較少,電車不一定要停在車站都可讓乘客上落車,當時想乘電車的乘客可以招手示意要上電車,而下車乘客也可以像坐小巴一樣,喊話示意要下車。 1934年,香港電車於一些上落頻繁的位置設置電車等候處,確保乘客的安全。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此路線獨佔元朗市往返港島的乘客,加上駛經交通比較暢順的三號幹線,比起需多重轉乘之鐵路更為方便省時,故上午繁忙時間最密達三分鐘一班;下午繁忙時間往元朗(西)的班次於中環起已頂閘,需加開中途起載班次接載上環一帶的乘客,可見客量高企。 乘客需使用同一張八達通卡/信用卡或同一流動支付工具帳戶(九巴/龍運「e度嘟」電子支付系統)享用轉乘優惠。

在178輛電車中,有156輛為普通電車,下層一般有25個座位,上層有18個座位,但每代電車的車廂佈置都略有差異,每輛載客量約115人。 除此之外,車隊內有三輛(#28、#68及#128)古典電車,以及一輛(#18)派對電車,只供私人租借或旅遊推廣之用。 古典電車採用開篷設計,車身上有燈泡,座椅採用梳化,富有特色。 另外,電車公司於1991年重建#120亦保留了1949年的設計,車身為淺綠色,上層使用木製座椅。 皇后大道西168 170號 另一方面,電車公司亦有三輛工程電車(#200、#300及#400),用作電車軌道和架空電纜的日常維護。 2011年11月28日,3輛第七代電車,編號為171、173及174號電車正式投入服務。 新電車採用跟#168相同的車廂設計,但在操控系統上,就使用交流電馬達取代過往的直流電馬達,使到電車在制動時所產生的電流回饋到電網,供其他電車使用,能夠提升環境保護及節約能源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