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巴70號2024詳細攻略!(持續更新)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新界東部只有沙田剛開發成新市鎮,大埔及粉嶺上水等地方尚未發展成新市鎮,整體人口變動不大,而當年九廣東鐵並未電氣化,新界東部居民往來九龍市區,巴士是必須的途徑,當年更是北區唯一直達市區的巴士路線,因此本路線客量穩步上升,並進入黃金時期。 1974年起往上水方向曾作出一個改動,先繞經橫頭磡然後進入獅子山隧道,直至1980年1月13日改由窩打老道直入獅子山隧道,不再經橫頭磡。 在2008年12月6日,九巴70號線最後一天服務,而這條採用非空調巴士,來回共129個車站,單向車程37.7公里、最少一個半小時的巴士路線(九巴資料為105分鐘),於當日吸引不少巴士迷相約一起乘搭及拍照留念,懷緬一番。 九巴取消70號線事件源於2008年11月24日九龍巴士有限公司(九巴)發表新聞稿,宣佈在2008年12月7日起取消70號巴士線(上水佐敦(匯翔道)),以加強八達通轉乘優惠取代70號線的服務。 1968年1月27日:配合獅子山隧道通車,19線投入服務,來往上水及佐敦道碼頭,上水總站位於馬會道與新豐路交界,即現今新豐路中石化油站對面,鳳南路花園附近。

  • 2007年1月12日:亞洲電視節目《第一手真相》提及此路線往上水的尾班車經常在大埔公路超速,該節目訪問一名前車長時,將丹尼士型打錯為「丹尼四型」,曾引起巴士迷討論。
  • 大批市民在路線取消當晚紛到上水巴士總站等候70號的南行尾班巴士,並在巴士開出前在車頭拍照留念。
  • 值得一提,本路線行車時間為105分鐘,與九巴 63X 並列香港行車時間最長的專利巴士路線。
  • 網民busplaza在YouTube上載一段在上水巴士總站拍攝的短片,短片中一名巴士迷向著一輛九巴70號非空調巴士進行三鞠躬行禮,隨即被其他網友恥笑。

九廣鐵路電氣化啟用可謂標誌著 70 號線由盛轉衰的分水嶺,九廣鐵路電氣化於 年間分三期啟用,1982年5月6日九廣東鐵紅磡至沙田段電氣化啟用,縮短了往來沙田至九龍市區的交通時間,九巴開辦 69K 往來彩園至沙田火車站,令本路線乘客量開始流失。 大埔及北區於八十年代開始陸續發展成新市鎮,九廣東鐵沙田至大埔墟段及大埔墟至羅湖段電氣化分別於1983年5月2日及7月16日啟用,令到北區往來市區的對外交通不需要再倚賴巴士,再加上吐露港公路(沙田馬場至廣福一段)於1985年9月通車,九巴兩條往來大埔的特快線投入服務,本線作為北區主幹線的角色便漸漸消失,客量進一步受到打擊。 值得一提,本路線行車時間為105分鐘,與九巴 63X 並列香港行車時間最長的專利巴士路線。 已停辦的新界市區巴士路線70,由九巴營辦,來往上水及佐敦(匯翔道),途經聯和墟、大窩西支路、太和、大埔墟、運頭塘、大埔滘、馬料水、源禾路、乙明邨、新田圍邨、獅子山隧道、九龍塘及油麻地。

九巴70號: 九巴70號路線資料及歷史

雖然曾經有部分巴士迷網民建議九巴70號線更改路線,可是卻遭到拒絕;有大埔區議員曾屢次要求九巴不要停辦70號線。 而九巴曾經在2008年10月1日宣佈永久停駛該線,可是卻因為某些原因,而延至2008年12月7日實行。 70號路線提供上水、粉嶺、大埔、中文大學往來沙田、九龍塘、何文田、油麻地、佐敦的巴士服務,為北區老牌路線,原稱 19,於1968年1月27日起投入服務,以配合獅子山隧道通車,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路線編號改稱 九巴70號 70,並繞經聯和墟,是少數早期實施一人收費的巴士路線之一。 該線主要途經粉嶺、大窩西支路、大埔、大埔公路、沙田、獅子山隧道、九龍塘、油麻地,並設有多個分段收費。

九巴70號

九巴發言人指出,由於該線長期客量偏低,即使在最繁忙時間亦只有兩成載客量而引致虧蝕,為了改善交通流量及減少路邊空氣污染及能源耗用,而決定取消70號巴士線,令資源更有效運用。 一條服務新界九龍近40年歷史,尤其在新界北區別舉歷史意義,見證巴士時代變遷的九巴70號路線(上水 – 佐敦匯翔道),於12月6日晚凌晨便會開出最後的一班的尾班車…… 有40年歷史的香港九巴70線最後一天服務,不少市民為睹70號線的最後一面及找尋昔日的集體回憶,專誠到佐敦 (匯翔道)及上水廣場兩個巴士總站,乘搭70號的尾班巴士。 由本路線於上車後兩小時半內轉乘上述路線,或由上述路線轉乘本路線,第二程可獲 $2.70(普通巴士)/ $3.50(空調巴士)的折扣優惠,若第二程 路線車費低於 $2.70(普通巴士)/ $3.50(空調巴士),則免費轉車。 直至2000年初,本路線更成為九巴4條虧蝕最嚴重的巴士路線之一(巴士路線是51、53、63X(改道前)、70)每年虧蝕達港幣200萬元,金額更是年年上升,2008年虧蝕更達800萬元,加上九巴希望騰出資源去經營270A令九巴對本路線採取放棄態度。

九巴70號: 九龍專綫小巴70線

1983年6月29日:往佐敦道碼頭方向駛至水圍及汀角路之間時,改經A路,不經大埔公路(即現時太和邨的一段)。 1973年年底:往佐敦道碼頭方向改經沙田繞道,以配合沙田墟單向迴旋交通系統實施,近沙田火車站之大埔公路改為單程北行。 侯友宜趕場視察復康巴士安全教育訓練,光是去年(2022年)復康巴士服務人次就高達111萬,侯友宜發放福袋鼓勵駕駛士氣,希望他們落實行車安全,也要提升服務品質,兼顧病患搭乘舒適度。 九巴於1983年至1989年期間購入88輛9.7米都城巴士(編號M1-88),主要可以分為M1-80及M81-88兩批,首批中除M21外均派往行走一般市區路線,除M58-60配備康明斯LT10-B245引擎及Voith DIWA 九巴70號 九巴70號 863波箱外,其餘全數均裝上Gardner 九巴70號 6LXB引擎及Voith DIWA 851波箱。

  • 九龍巴士70線是香港的一條已取消巴士路線,來往上水和佐敦匯翔道,途經粉嶺、大埔、沙田等地區。
  • 1980年12月1日:一輛行走本路線的利蘭勝利二型雙層巴士(G217/CH2048)在彌敦道右轉入窩打老道時全車翻側,造成1死55傷。
  • 由於事件導致管道的牆壁及裝置損毀,隧道管理公司其後以九巴疏忽為理由,向其索償十六多萬元。
  • 雖然曾經有部分巴士迷網民建議九巴70號線更改路線,可是卻遭到拒絕;有大埔區議員曾屢次要求九巴不要停辦70號線。
  • 1968年1月27日:配合獅子山隧道通車,19線投入服務,來往上水及佐敦道碼頭,上水總站位於馬會道與新豐路交界,即現今新豐路中石化油站對面,鳳南路花園附近。

19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新界東只有沙田區剛開發成新市鎮,當時大埔及粉嶺上水等地還是相當荒蕪的,所以整體人口變動不大,而當年九廣鐵路(現時港鐵東鐵綫路段)尚未電氣化及仍為單線鐵路,其班次則非常疏落。 新界東居民如要往來九龍市區,本線是必須的途徑(當年本線是北區唯一直達九龍市區的巴士路線)。 本路線客量開始穩步上揚,因此九巴相當重視本線,AEC Regent 五型巴士及首批利蘭勝利二型曾大量於本線服役。 但空調巴士班次極為疏落,加上當時九廣東鐵已成為北區及大埔居民主要往來市區的交通工具,大埔公路沿線亦有頻密的紅色小巴競爭,客量仍然沒有起色。 不過,九廣鐵路於1982年至1983年期間逐步電氣化,使火車班次變得非常頻密,行車時段亦大幅縮短;吐露港公路於1985年通車後,九巴乘勢開辦多條來往市區的特快路線;行走大埔公路的紅色小巴以車海戰術搶奪客源;九巴在1997年開辦270A線(初時只在每日早上繁忙時間行駛,後來提升至全日服務)。 上述種種均令70號的客量大受打擊,每年虧蝕達800萬港元,最終於2008年12月7日功成身退。

九巴70號: 收費資料

九龍巴士70線是香港的一條已取消巴士路線,來往上水和佐敦匯翔道,途經粉嶺、大埔、沙田等地區。 1997年1月13日:因270A線投入服務,為善用 九巴70號 270A 收車的空調巴士提供空調服務,成為第一條途經大埔公路(沙田馬場至廣福段)提供空調巴士服務的全日路線。 但空調巴士班次極為疏落(本線在一般情況下只有1輛空調巴士行走,每個方向平均每3小時才有一班空調巴士)。 1997年1月13日:因270A線投入服務,為善用270A收車的空調巴士提供空調服務,成為第一條途經大埔公路(沙田馬場至廣福段)提供空調巴士服務的全日路線。 但空調巴士班次極為疏落(本線在一般情況下只有一輛空調巴士行走,每個方向平均每3小時才有一班空調巴士)。

九巴70號

至於在佐敦巴士總站,亦有超過200名乘客等候70號的尾班車,巴士公司須安排兩部普通巴士接載乘客。 在巴士開出前,立法會議員黃成智聯同北區區議員潘忠賢在巴士總站抗議,指運輸署署長曾在北區區議會2007年一次會議上表示任何事項不得到區議會通過,運輸署不會執行。 但是這次取消沒有得到巴士途經的區議會的情況下決意取消70號線,令區議會十分憤怒,會考慮向政府申訴專員公署投訴,並要求政府重開70號巴士線及加強北區巴士服務。

九巴70號: 服務時間

270A線在1997年開辦(初時只在每日早上繁忙時間行駛),九巴為善用270A線服務時間以外的空調巴士,本線開始提供空調服務,成為首條途經大埔公路(馬場至廣福段)而又提供空調巴士服務的全日路線。 2000年夏季270A線加強至每天全日服務,班次亦不斷加密,加上遇到駛經大埔公路的紅色小巴的競爭,本線客量進一步下跌,即使繁忙時間也不會滿座。 在本線取消前乘搭本線的乘客多數是在大窩西支路及大埔公路的零星村屋居民(以長者為主)。 九巴70號線,前身是19號線,來往佐敦及上水,途經沙田及大埔,自1968年獅子山隧道通車後開始投入服務,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新界東居民前往九龍市區的其中一條主要巴士路線。 可是,自東鐵電氣化,加上70號線路線迂迴,以及九巴在1997年1月13日開辦270A號線,令九巴70號線客量嚴重流失,因而令九巴70號線成為虧蝕最多的路線,成為取消70號線的理由。

九巴70號

九巴表示,是次取消70線是因為路線為九巴帶來長期虧損,單在2008年已為九巴帶來港幣八百萬元的虧損,故停辦70線,以12組八達通轉乘計劃取代70線。 由於 70X 在北區的行車路線相當迂迴,本路線行車路線比起 70X 為直接,因此備受歡迎,但由於本路線只在繁忙時間單向開出數班,其餘時間仍要乘搭迂迴曲折的 70X。 目前本路線仍值得「自豪」的是,分站數目總和達到129個,是全港巴士路線分站第三多的路線〔第一是城巴698R及九巴53(141個)〕,不過這並非一項好的紀錄,因為分站多等於停站多,凸顯本路線的迂迴車程。 在九巴70號取消當天,即2008年12月7日,有關路線資料仍未被刪除,有網民誤以為九巴70號會「重生」。

九巴70號: 起點服務時間

2007年1月12日:亞洲電視節目《第一手真相》提及此路線往上水的尾班車經常在大埔公路超速,該節目訪問一名前車長時,將丹尼士型打錯為「丹尼四型」,曾引起巴士迷討論。 2000年1月31日:下午二時許,一輛往上水方向的巴士沿窩打老道中線行駛,至廣華醫院對開時,慢線泥頭車突然切入中線,車長立即剎車,車上乘客東歪西倒,所有乘客沒有報稱受傷,車長繼續車程。 九巴70號 當駛過獅子山隧道後,坐在下層車尾的老婦欲按鐘下車時,感到腳部劇痛不能站立,同行友人隨即要求車長直接駛往醫院,經過乘客同意下,車長將巴士駛往威爾斯醫院,然後繼續行程。

因此,九巴一直想改本線的營運模式,甚至多次提出建議取消本線,但全部都不成功,不是遭到市民反對,就是遭運輸署否決建議。 經過多年的區議會與政府之間的角力,九巴決定作出讓步,增設多組八達通轉乘優惠,而轉乘後的總票價與本線相約。 經過多年的區議會與政府之間的角力,九巴決定作出讓步,增設多組八達通轉乘優惠,而轉乘後的總票價與本線相約,最終本路線於2008年12月7日起停止服務,結束超過四十年馳騁北區的歷史,由同日推出的12組八達通轉乘優惠(部份更同時有即日來回優惠)取代本路線。

九巴70號: 九龍巴士70線

4) 在轉車途中請勿使用八達通乘搭其他非指定巴士路線或其他交通工具,否則不能享有轉車優惠;惟以該八達通卡進行與乘車無關的交易, 如增值、購買汽水、使用公共電話、即影即有照片不多於九次則不受影響。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九龍專線小巴第70及70A號線調整車費〉[交通通告],2018年10月3日。 的乘客)於指定港鐵車站乘搭港鐵並不能享有此項優惠;若全月通加強版、迪士尼綫月票或機場快綫旅遊票乘客乘搭上述指定港鐵車站以外的付費車程,優惠則仍然適用。 雖然70線的路線迂迴、乘客量低,但由於70線車程長,而且乘坐熱狗的機會甚高,所以不少巴士迷間中會選擇乘坐此路線遊車河,享受長途熱狗車程。 此路線至90年代中引入空調巴士行走,曾使用的空調巴士車款有利蘭奧林比安(AL)及丹尼士巨龍9.9米(ADS)雙層巴士,於2008年12月停辦前,掛牌車共10輛,包括3輛丹尼士巨龍11米(S3N)雙層非空調巴士、1輛富豪奧林比安11米(S3V)雙層非空調巴士、5輛利蘭奧林比安(S3BL)雙層非空調巴士及1輛丹尼士巨龍9.9米(ADS)雙層空調巴士。 台灣多次被國外媒體報導,形容是「行人地獄」,對此,新北市長侯友宜特別視察公車安全教育訓練,呼籲駕駛做好「指差確認」,確保路口沒有行人才能轉彎。

九巴70號

學童月票$6.0收費備註12歲以下小童及65歲或以上長者半價優惠;半價後不足一角之餘數亦作一角計算。 1995年:聯和墟總站重建,此路線多次更改聯和墟區內之走線:1月16日:配合聯和墟露天總站封閉,駛至聯安街後順時針繞經和泰街及和滿街。 1984年1月27日:因應廣福橋永久封閉,來回程改經D4路(今寶鄉街與寶鄉橋)及D1路(今大埔太和路)。

九巴70號: 行車時間

本路線為 70X 的輔助線,提供上水、粉嶺南往來黃大仙、新蒲崗、九龍灣及觀塘的巴士服務,於1992年3月8日起投入服務,以配合70X繞經華明邨之措施,最初只於平日早上提供服務,路線與 70X 相約,但不經聯和墟。 1996年7月20日,配合嘉福邨入伙,本路線改經粉嶺南而不經天平邨、聯和墟及祥華,後於1997年7月21日提供下午回程服務,來回程並改經粉嶺公路,不經大窩西支路。 1968年1月27日:為配合當時獅子山隧道通車,九巴開設本線的前身19號線,來往佐敦道碼頭至上水。

而在酒吧工作的林小姐,本身是女車迷一名,她以一身「Lolita」裝,與友人在巴士內外瘋狂拍照,留下美好回憶。 林小姐說她特地由馬鞍山乘車往沙田,與朋友會合,在每個站都拍攝留念;她並謂乘到尾班車真是很開心。 2017年2月13日:中午12時許,一輛準備返抵大角咀(維港灣)的豐田Coaster(DT9880),在駛入總站時撞倒並輾過一名46歲男途人。 2008年9月30日:凌晨零時許,一輛往佐敦(匯翔道)方向的丹尼士巨龍(S3N336/FZ7591)在乙明邨開門讓女乘客落車後,車門將女乘客的手袋夾住拖行,其後女乘客乘的士追至九龍塘聯合道分站向車長投訴及報警,女乘客手肘受傷送院。 2005年6月20日:下午一時許,一輛往佐敦(匯翔道)方向的利蘭奧林比安(S3BL280/DY9071)在汀角路近大埔政府合署燈位因衝紅燈,將一名正在橫過馬路的老翁撞倒。

九巴70號: 路線資料

這條是首批行走獅子山隧道的路線,並設有28個雙向及一個單向分段,首班車5時50分由佐敦道開出。 本路線的前身 19 是於1968年1月27日起投入服務,以配合獅子山隧道通車,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路線編號改稱 70,並繞經聯和墟,是少數早期實施一人收費的巴士路線之一。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新界東部只有沙田剛開發成新市鎮,大埔及粉嶺上水等地方尚未發展成新市鎮,整體人口變動不大,而當年九廣東鐵(現稱港鐵東鐵線)並未電氣化,新界東部居民往來九龍市區,巴士是必須的途徑,當年更是北區唯一直達市區的巴士路線,因此本路線客量穩步上揚。

九巴70號: 途經

在北區、沙田區、油尖旺區等多個地區的路線發展計劃中,多年來一直提議取消本線,但在大埔、北區及沙田區議員的維護下才得以保留。 由於本線客量持續偏低,因此經常被九巴計劃取消本線,最終九巴決定於2008年12月7日起取消本路線。 由本路線於上車後兩小時半內轉乘上述路線,或由上述路線轉乘本路線,第二程可獲 $2.90(普通巴士)/ $3.80(空調巴士)的折扣優惠。 在2008年12月7日凌晨,有很多巴士迷在上水巴士總站,乘坐九巴70號線的尾班車,由於等候人數太多,九巴要加開兩輛巴士共三輛巴士,疏導乘客及巴士迷。 另一邊廂,不少巴士迷也在佐敦(匯翔道)巴士總站等候尾班車,民主黨區議員在那裡抗議取消九巴70號線,然後乘搭尾班車FY2726,跟隨其他乘客離開。 此路線車隊的車頂貼上白色70字樣,以及設有短程輔助線70A;兩者行車路線相若,分別在於該路線以港鐵奧運站(滙豐中心)為總站,不入維港灣。

九巴70號: 九巴70線

網民busplaza在YouTube上載一段在上水巴士總站拍攝的短片,短片中一名巴士迷向著一輛九巴70號非空調巴士進行三鞠躬行禮,隨即被其他網友恥笑。 1992年7月22日:配合聯和墟位於聯安街及和滿街交界的新總站啟用,來回程改經聯安街、聯和墟總站,然後再由聯安街返回沙頭角公路 – 龍躍頭段,不入聯和市場外的舊總站。 1986年9月:來回程改經林錦公路交匯處、大窩西支路及大埔公路 – 粉嶺段,以配合九龍坑及大窩區內的新交通措施。 1985年3月13日:來回程改經大埔太和路介乎大埔消防局至水圍一段,不經大埔公路 – 大窩段(現時太和邨的一段)。

九巴70號: 爭議經年 九巴取消70號線 轉乘優惠取代之

大批市民在路線取消當晚紛到上水巴士總站等候70號的南行尾班巴士,並在巴士開出前在車頭拍照留念。 期間一名市民拿出自製標語,諷刺九巴服務每況越下,引起乘客不滿;而政府的交通政策混亂,亦令市民怨聲載道,獲得在場不少乘客認同。 分站數目總和達到129個,是全港巴士路線分站第三多的路線(第一是城巴698R及九巴53(141個))。 2008年,一直拒絕批准更改本線營運模式的運輸署及採取放棄態度的九巴原本決定在10月1日永久停駛本線,但公佈消息後不久就被該署叫停。 同年11月24日,九巴及運輸署於大埔、北區及沙田區區議會交通咨詢委員會的反對聲音下,在網站發表新聞稿,表示將會以「行政手段」,於12月7日起強行停駛本線,由新線271P及12組八達通轉乘優惠、7組即日來回優惠取代,本路線同時開創了取消路線前不須經區議會諮詢及同意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