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圍村詳解

沙田是新界的重要區域,以古色古香的廟宇、圍村、大自然遠足徑和沙田馬場聞名。 曾大屋位於博康恏南端,毗鄰獅子山隧道公路,是典型的圍村之一,是曾氏家族的根據地,始建於一八四八年,歷時二十年才完成。 沙田圍村 該建築物以花崗石、青磚及實心木材造成,是沙田保存得最完整的圍村。

  • 沙田圍建村歷史可以追溯至約350年前的清朝順治初年。
  • 為加強保障客戶及員工,提升會客及睇樓的安全,中原網頁及APP新增「代理疫苗接種徽章」,方便客戶辨別已接種疫苗的前線代理。
  • 經常有人說香港沒有旅遊景點,所指的是新建的遊樂和購物場所,但其實古老的建築對遊客尤其是外國人也具有吸引力。
  • 這座圍城並不是一座展覽式的紀念館,仍有住名居住其中。
  • 此邨的商場及街市商戶數量及種類,遠較其它沙田區內公共屋邨為少,由於該邨位置偏僻,居民要到鄰近商場,也要步行約10至15分鐘的僻靜長命斜山路或約70級樓梯,到秦石邨或新翠邨,非常不便。

經常有人說香港沒有旅遊景點,所指的是新建的遊樂和購物場所,但其實古老的建築對遊客尤其是外國人也具有吸引力。 以沙田來說,區內有罕見的客家圍村曾大屋,其布局類似荃灣的三棟屋,但沒有變成樣板式的博物館,而是活生生的民居。 遊人欣賞建築特色之餘,也可體會香港另一面的鄉郊生活。 沙田圍村 香港的侯王誕有三個不同日期,分別在農曆六月初六(大澳)、六月十六日(大圍村和九龍城)和八月十八日(東涌)。 隨着沙田日漸城市化,大圍的侯王誕已沒有太多村民參與拜祭,熱鬧情況遠不如大澳和東涌兩地的侯王誕。 2008年春季,青沙公路連同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正式通車。

建築方式以屋連屋,圍成長方形的村寨,這是傳統圍村建造方法。 大屋四角建有茶桶耳型雕堡,圍牆抵禦外敵入侵之用。 香港呎租不斷破頂,想覓得一個筍租盤作為安樂窩實在不容易,不過,只要懂得搜尋跟比較,一樣能找到心水租盤。 沙田圍村 雖然是新界地區,但沙田長期是熱門租樓地段,皆因沙田有東鐵及馬鐵貫通,巴士小巴網絡完善,交通方便,而且擁人氣大型商場,各式各類的餐廳,區內娛樂設施齊全,如電影院、賽馬場、單車徑及郊野公園等。

沙田圍村: 沙田cafe推薦:sensory Zero

積存圍的命名有「積善」及「存仁」之意,最初由29戶不同姓氏的村民合力建立,目的是團結起來防盜。 瀝源(今稱沙田)近海,清朝年間引來盜賊劫掠,一眾鄉村於是組成九約(聯盟組織),共同肩負治安防衛責任。 沙田大圍村最近舉行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期間我幫本土文化機構「文化葫蘆」主持了一個公眾導賞團,講解打醮特色,同時亦介紹隱藏於樓群中的古老圍村。 今天大圍村雖然圍牆和圍斗已拆去,但門樓尚存,裏面巷道井然。 九龍衙前圍村現已人去樓空,行將清拆,大圍村便是最接近市區的圍村了。

沙田圍村

時任當區區議員程張迎指業主遲遲無公佈工程內容及相關舖位的發展用途,方向及用途未明,改動前也無諮詢居民意見,認為做法將居民蒙在鼓裏,並不恰當。 此邨的商場及街市商戶數量及種類,遠較其它沙田區內公共屋邨為少,由於該邨位置偏僻,居民要到鄰近商場,也要步行約10至15分鐘的僻靜長命斜山路或約70級樓梯,到秦石邨或新翠邨,非常不便。 報章已多次報導有關問題,但問題不單毫無改善,且持續惡化。 沙田圍村 新田圍邨共有8座住宅大廈,於1981年至1982年間落成,為沙田區第四個公共屋邨,亦是深水埗李鄭屋邨第一批重建樓宇的接收屋邨之一。 曾大屋呈長方形,總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尺,採用了曾氏的東北五華老家的建築風格──堡壘式的格局,圍牆採用了花崗石、青磚和精選的木材,而四角均築有鑊耳型的三層高碉堡,碉堡上有槍孔和瞭望台。

沙田圍村: 巴士站位數目

由來往大圍站的新線281線代替,此亦意味着新田圍總站只剩餘一條來往九龍的全日路線,即87B線。 有居民更指出陸續有民生商戶被逼結業,而場內的部分通道和升降機一直封閉,而洗手間亦會無故關閉,加上原本的公共空間翻新後被圍封,不容許居民使用,感到無奈和氣憤。 同年5月18日,多名居民前往順聯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位於銅鑼灣的辦公室請願,要求業主作出改善。 2019年4月,曾一度連百佳超級市場也因大幅加租而擬結業(後獲續約3年),新田圍邨居民舉行集會,抗議商場業主大幅加租逼走商戶、邨內超市和食肆,並用圍板圍封商場,儼如「死城」,並指業主擅自進行改建。

沙田圍村

另一座是圓洲角的王屋,原是王屋村的一間民居,由客家人王氏於1911年興建。 後來政府發展新市鎮,收購此村,只留下王屋不拆,經復修後列為法定古蹟。 發展局曾將王屋納入第二批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但因外界提交的活化方案不理想而作罷,現在只作展覽用途。 曾大屋集家、祠、堡於一體,這種建築形制在香港十分罕見,因此在古蹟辦的評級名單中排列首位,屬一級歷史建築中的一級。 沙田圍村 三進廳堂兩旁的排屋約有120個房間,現時約3分之1由曾氏族居住,3分之1空置(失修或屋主移民),另外3分之1出租給外姓人。 每年舉行點燈、祭祖和慶祝節日時,不少族人回來參與,像大家庭般凝聚一起。 前廳入口還有曾貫萬在同治四年(1865年)所立的「祥徵萬福」石額,由「武功將軍」張玉堂書寫。

按1995年5月的《香港圍村調查報告》(蕭國健、沈思、葉慶芳著),香港新界等地調查的131條村莊中,有「圍」名者共71,可考之有圍門者凡84,有圍牆者凡57,其圍牆四角建有更樓者凡21。 「本地圍」所居住的是本地人(即围头人),每個家庭有獨立的房屋,四周建有高牆環繞。 牆基採用大麻石鞏固,而牆身用青磚砌成,四邊的胸牆開有槍孔。

2014年末,九巴86C改經獅隧公路,但卻不在此邨獅隧公路旁的巴士分站停站。 經區議員多番爭取了接近3年,2017年9月,九巴才終於安排86C來回程增停此邨旁位於獅隧公路的巴士站。 2019年中,休憩空間和鄰近街市一併關閉及拆卸,至今仍空置,未知發展用途及方向。 沙田圍村 屋邨設兩個籃球場、兩個羽毛球場、3個兒童遊樂場、滾軸溜冰場和健體區。 曾大屋是曾氏家族的住宅,由曾貫萬於1848年建造。

沙田圍村: 沙田圍站步行4分鐘開放式村屋

Cafe以淺木色為主調,面積寬敞,環境光猛,空間舒適,不論與另一半拍拖或與朋友聚會都不錯。 店內有一角為慢遞館,可讓顧客寫明信片,並要求店家於指定日子寄回給自己。 醮會期間,村中會提供百席齋盆菜以宴請賓客,除了居港的村民外,旅居海外的鄉親也會返港參與,是聯絡海內外村民感情的重要日子。 鄭偉根自小參與醮會,令他印象最刻的是村中的舞龍、舞獅隊伍,兄弟村亦會舞麒麟、舞獅,送上大花牌、花炮賀醮,場面熱鬧非凡。 打醮期間的「大士王」出巡,也是兒時記憶中印象深刻的一環,長輩告知大士巡遊期間不能叫他人的名字,若聽見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也不要回應,直到火化大士王後才可如常。 沙田圍站入面提供唔同類型嘅商店畀乘客買嘢或者食嘢,例如有7-Eleven、麵包糕餅店同埋醫務所等服務及零售業。 港鐵收費區嚴禁進食,因此大部份食肆都唔喺收費區入面。

車站內更設有香港郵政郵箱,方便乘客喺車站寄信。 House730作為搵樓大本營,齊集沙田租樓資訊,讓租戶可以根據租盤的實用面積、月租等條件進行篩選,一站式的搵樓平台讓你輕鬆找到心水沙田租盤。 韋氏宗祠過去曾經辦學,1967年因應沙田人口急增,村民獲政府資助在韋氏宗祠後方建成大圍公立學校,讓區內更多兒童可以接受教育。 今天新界許多村校因不能抵抗時代洪流而關閉,大圍公立學校也不例外,1990年代開始空置。 沙田圍村 在積富街的正門仍見學校牌匾,但油漆已經脫落,樹根亦侵蝕校舍,不知何時才有機會活化重生。 此外,原有的2條邨巴路線(僅限平日早上繁忙時間服務,分別由此邨前往尖沙咀及中環),亦先後永久停駛,使此邨的交通不便,更見多次雪上加霜。 於中原地圖有限公司的網站及手機應用程式所刊載之樓市片區之邊界的知識產權屬中原地圖有限公司擁有。

沙田圍村: 沙田田心村 位置地圖

沙田圍站分兩層,車站大堂喺地面,月台響正大堂上便。 車站站牌以沙田圍(實際係沙田頭)之經典大種客家人建築曾大屋(山下圍、山廈圍)做代表背景設計。 )係港鐵屯馬綫一個架空車站,喺沙田區沙角邨同博康邨之間嘅沙角街同逸泰街之間地面。 沙田圍村 最初嘅馬鞍山鐵路落成前,呢個站曾經叫做「沙角街站」,後來以附近嘅客家村落沙田圍做車站名。 曾大屋雖然保留至今,但因日久失修,屋內加建情況嚴重,以致到處顯得破破落落。

  • 店內面積不大,僅設一張六座位的L形吧檯,繁忙時間或需候座。
  • 沙田圍站分兩層,車站大堂喺地面,月台響正大堂上便。
  • 「本地圍」所居住的是本地人(即围头人),每個家庭有獨立的房屋,四周建有高牆環繞。
  • 積存圍現時外圍有不少餐廳食店,內圍仍然有人住,但仍留有部份昔日傳統和風貌,積存圍圍門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來參觀時可以好好欣賞。
  • 曾大屋呈長方形,總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尺,採用了曾氏的東北五華老家的建築風格──堡壘式的格局,圍牆採用了花崗石、青磚和精選的木材,而四角均築有鑊耳型的三層高碉堡,碉堡上有槍孔和瞭望台。

步行時間約25分鐘;亦可於沙田新城市廣場乘搭81K號線巴士,在博康村下車,然後步行約5分鐘便到達。 香港客家人在200至300年前開始在沙田聚居。 曾大屋約於130年前由一位石匠所建,這位曾姓石匠在西灣河經營石礦場,並在筲箕灣開設三利石廠,發了大財,決定以畢生積蓄興建一條氏族圍村供子孫安居。 沙田圍村 曾大屋圍村採用了這位主人翁於東北五華老家的建築風格,因此外觀與新界其他圍村迥然不同。 曾大屋是五進式建築,北面圍牆有三個入口,正中是正門,直接通往祠堂。 大屋瓦頂的飛檐別具特色,雕塑有鎮宅僻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