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笏圍平面圖詳細懶人包

時至今日,吉慶圍仍被18英尺厚的城牆包圍,但隨着城市發展,已大為失色。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本文所述資料,包括商店、餐館、貨品及服務等概不負責,並對此等資料,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包括其商業適用性、準確性、足夠性及可靠性等。 麻笏圍平面圖 往前繼續走幾分鐘,就到了文物徑上的第一個圍村 —— 麻笏圍。

  • 本來麻笏圍是少數圍牆四角建有更樓的` 圍村,但時至今日大部分圍牆與四個更樓已被拆卸,就只有最具歷史價值的門樓得以保留下來。
  • 婆婆說,以前村門會在日落時被鎖上,使居民免遭危險。
  • 村大門的門框以花崗岩製成,當中打了幾個圓孔,做插門栓之用。
  • 吉慶圍和曾大屋算是比較有結構有規劃的圍村,可惜現在有些富有的村民將部分舊屋改建為西班牙式的新建築,致使圍村不倫不類。
  • 牆基採用大麻石鞏固,而牆身用青磚砌成,四邊的胸牆開有槍孔。
  • 相信大家都到訪過廟街攤檔,感受過香港情懷及地道文化。
  • 村莊由五個當地家庭聯合興建,一入村,左手邊就能看見五個相鄰的宗祠,還可能遇上一些坐在祠堂外納涼、聊天的老村民。

村 口 東 面 建 有 福 德 祠 作 供 奉 土 地 之 用 。 凌晨1時許,當局接獲一名男子報案,指自己在軍地麻笏圍街頭,被兩名男子追斬受傷。 麻笏圍平面圖 救援人員趕至現場,發現該名受傷男子已陷昏迷,救護員即場為事主進行急救,再直接送往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經搶救後情況嚴重。

麻笏圍平面圖: 建築風格

建 築 物 內 外 均 飾 有 以 吉 祥 圖 案 為 題 材 的 精 緻 木 刻 、 彩 塑 、 陶 塑 及 壁 畫 。 地 方 - 新 界 村 落 ( 二 ) 龍 躍 頭 龍 躍 頭 位 於 粉 嶺 聯 和 墟 以 北 , 龍 山 山 腳 , 麻 笏 河 以 東 。 龍 躍 頭 的 族 人 皆 姓 鄧 , 和 錦 田 鄧 氏 同 為 一 支 。 鄧 氏 族 人 麻笏圍平面圖 原 居 江 西 吉 水 , 南 宋 末 年 錦 田 鄧 氏 族 人 鄧 惟 汲 迎 娶 宋 室 皇 姬 。 直 至 現 在 , 鄧 氏 後 人 在 龍 躍 頭 建 立 了 十 一 條 村 落 , 是 為 五 圍 六 村 。 五 圍 六 村 中 間 給 沙 頭 角 公 路 分 開 了 。 而 龍 躍 頭 村 公 所 亦 設 在 公 路 和 萃 雲 路 交 界 處 。

其正面可見的荷蘭式山牆(山牆意指由呈人字形屋頂所構成的牆壁)正是巴洛克風格之一。 在舊牛奶公司搬遷後的七年後,藝穗會創辦人謝俊興租借該地一個月以舉辦藝穗節。 而活動結束後,政府並沒計劃收回該建築,於是藝穗會便一直租用該場地至今。

麻笏圍平面圖

原 先 門 樓 則 建 在 北 面 , 及 後 因 為 風 水 問 題 , 門 樓 改 建 在 東 面 。 麻笏圍是龍躍頭鄧族聚居的圍村,為龍躍頭「五圍六村」之一。 麻笏圍位於粉嶺龍躍頭老圍西北面,為龍躍頭「五圍六村」之一,圍門於1994年11月25日被列為法定古蹟。 麻笏圍平面圖 麻笏圍原本四面被圍牆環繞,四角建有更樓,但現在部分圍牆及四個更樓已被拆卸。 原名「鬱蔥圍」的麻笏圍,圍門上紅粉石門額刻有「鬱蔥」二字,包含春蔥生長茂盛之地的寓意,兩旁的對聯為「前環鳳水 後擁龍山」。

麻笏圍平面圖: 麻笏圍圍門 法定古蹟 @ 粉嶺龍躍頭

上海街曾是商業匯聚點,50、60年代更是上海街的黃金歲月,街道上盡是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林立的騎樓底下有不同類型的老字號。 這次為大家介紹的歷史建築就是位於上海街600至626號共14幢的唐樓。 香港,一個現代化、摩天大廈林立的石屎森林,似乎就只有一種繁囂之感。 麻笏圍平面圖 但走進新界的圍村群,頓時就有種古意盎然的感覺了。 要考究具歷史價值的古圍,位於錦田的「吉慶圍」必定上榜。 談起香港早期發展,牛奶公司在當時絕對佔一重要席位。

圍 牆 北 面 建 有 門 樓 , 並 裝 有 連 環 鐵 門 。 門 上 刻 有 「 鬱 蔥 」 二 字 , 寓 意 春 蔥 生 長 茂 盛 之 地 , 並 且 證 明 麻 笏 圍 曾 名 鬱 蔥 圍 。 由 於 發 展 需 要 , 四 角 炮 樓 及 部 份 圍 牆 已 經 被 拆 除 。 僅 存 的 麻笏圍平面圖 門 樓 已 被 列 為 法 定 古 蹟 。 麻 笏 村 位 於 麻 笏 圍 以 北 , 村 內 建 有 大 量 新 型 村 屋 , 和 麻 笏 圍 有 極 強 烈 對 比 。 老 圍 位 於 龍 躍 頭 村 村 中 心 松 嶺 鄧 公 祠 西 面 , 為 五 圍 六 村 中 最 早 建 村 的 圍 村 。

麻笏圍平面圖: 香港圍村

而位於中環下亞厘畢道2 號的舊牛奶公司倉庫對香港歷史更是重要標誌。 位於觀塘道51號的前軍官俱樂部分為主樓和副翼,與位於50號的軍官基地同屬殖民地式建築,設有宿舍和食堂。 主樓呈凹字形,門口的中央位置有一麻石石級通往門廊。 青山禪院,又名青山寺,位於屯門青山東麓,歷史可追溯至一千五百年前的東晉末年,因而被稱為千年古剎( 年代久遠的寺廟)。 白沙澳村是一條雜姓村,由客家人來港與本地人慢慢聚居而成的一條小村,包括有何、翁、葉、林、黃、劉等姓。 由當時到現在,白沙澳村都是一條與世無爭的村落,位於幽靜的西貢。 麻笏围原来四面筑有围墙环绕,四角建有更楼,惜部分围墙及四个更楼已被拆卸。

鄧氏遠祖鄧符協早於北宋時來此定居,後來族人鄧伯經與另外兩人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建築圍村居住,至今已逾500年歷史。 吉慶圍是香港一個著名的圍頭圍村,位於元朗錦田錦田公路側,與永隆圍、泰康圍、南圍、北圍和新圍合稱「錦田六圍」。 麻笏圍平面圖 本地村民新建的三層樓村屋,如雨後春筍般聚集在老石牆外。 走完文物徑,回到沙頭角公路時,遠處不僅可以看到山峰,還能看見一棟棟高層豪華住宅大樓。

要數九龍佑寧堂的特別之處,莫過於它是香港其中一間最早落成的跨宗教教堂。 在20世紀初,有一群九龍居民連署請求政府撥地興建教堂,最終遮打爵士出資捐助和倫敦傳道會一同興建九龍佑寧堂。 不說不知,前九龍英童學校其實是香港現存擁有最悠久歷史的學校建築之一,建於1902年,至今已有120年歷史。 學校是一座紅磚建築,屬於典型的維多利亞時期建築。 作為「五圍六村」之一的麻笏圍,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約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年)。

筲箕灣天后古廟建於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 當時的石廠東主,在附近的亞公岩石礦場開設石廠,因靠船隻運輸,所以需要奉祀天后。 同時,當地漁民發起興建天后廟,便導致古廟的落成。 麻笏圍平面圖 筲箕灣城隍廟位於東大街與金華街交界,其前身為福德祠並建於光緒三年(即一八七七年)。 直到1974年,華人廟宇委員會將其擴建為城隍廟,成為廟內有廟的二進式廟宇。

村莊由五個當地家庭聯合興建,一入村,左手邊就能看見五個相鄰的宗祠,還可能遇上一些坐在祠堂外納涼、聊天的老村民。 右手邊則是一座建於戰前的鄉村學校,拐角處還有一個客家圍村,其外牆至今完好無損,在香港的客家村落中實屬罕見。 通常一個墟市只有一座廟宇,可是元朗舊墟卻出現兩間,而且相隔不遠。 麻笏圍平面圖 玄關二帝廟就是舊墟的另一廟宇,它位於長盛街街尾,主要供奉關帝和玄天上帝(北帝)。 九龍城侯王古廟位於九龍城聯合道和東頭村道交界,其建成年份已不可考。 但根據古廟內的古鐘推斷,廟宇大概建於1730年代(雍正八年)或更早,直至今天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而在龍躍頭文物徑中,原來亦有另一個「永寧村」的存在,至今約有三百年歷史,據說是旁邊永寧圍的分支。 林邊屋,位於大潭郊野公園附近,大家沿著柏架山道自然徑走至山腰位置,便會找到隱藏於林陰深處、有近百年的建築——「紅磚屋」。 「甘棠第」作為首座華人在太平山上所建的府第,無論是設計還是建築材料上都有不少過人之處,充滿展現了當代初豪宅的氣派和典雅。 麻笏圍平面圖 這座愛德華時期的紅磚建築,混合了數種西方古典建築風格,雍容華貴且極具時代的特色。 舊牛奶公司倉庫是一座四坡屋頂建築物,除採用愛德華式建築風格外,我們更可見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例如建築的圓形窗戶和飛簷等。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位於中環砲台里,早於1842年,首任港督砵甸乍命人於美利軍營旁的小山崗興建一座永久官邸以及陸上辦事處。

麻笏圍平面圖: 上水圍

香港共有六座三山國王廟,而牛池灣三山國王廟則是其中歷史最為悠久之一。 提起車公這個民間信仰,最著名供奉這位神明的廟宇自然就是沙田的車公廟,但原來嚴格而言沙田車公廟所供奉的只可算是第三代的車公,那麼第一代的車公又是身在何方? 二帝書院整體的佈局與一般書院都是大致相同,均為兩進,但奇特之處在於其入口不在建築物的正面,而在於側面。 而在門關位置,內牆設有一土地神龕,入內大龐的前室就供奉了文武二帝、魁星以及財帛星君,後室則為書室。 這是高可寧家族在香港所現存的三座戰前大押之一——德榮大押,位於中環德輔道中72號,是該繁鬧商業地區中難得的一幢唐樓建築。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橫洲三村因第一期公屋發展而於上年年中開始陸續清拆,當中包括了永寧村。

麻笏圍的門樓位於圍牆北面,並且被裝上連環鐵門。 經過崇謙堂、石廬一路向北,邂逅的第一座圍村就是麻笏圍。 麻笏圍初建於乾隆年間,如今圍牆、更樓都已不復存在,只剩由花崗石牆及青磚建築的雙層門樓。 講述了吉慶圍鐵門的故事後,今期的古蹟古鄉就帶大家回到沙田,探討一個沙田居民疑惑多年的問題,到底… 麻笏圍平面圖 麻笏圍是「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粉嶺龍躍頭鄧族聚居的圍村,同時亦屬於龍躍頭「五圍六村」之一。 麻笏圍原名「鬱蔥圍」,是由鄧氏族人於清乾隆年間(1736至1795年)所建,至今已有28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