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李活道204號9大分析

樂善堂中學:原址在九龍城龍崗道63號,與樂善堂小學共用校舍。 於1982年遷至新蒲崗樂善道161號,並改名為樂善堂王仲銘中學。 天光道官立中學:原址在天光道24號;前為天光道警察小學,由天水圍官立中學繼承;校舍現改為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 荷李活道204號 官立嘉道理爵士學校:原址在東院道9號,現址為官立嘉道理爵士小學。 聖馬利亞堂中學:原址在東院道3號,校舍改為軒尼詩道官立小學(銅鑼灣)。

顯徑公立學校:原址在上徑口、下徑口、顯徑,於1983年和田心公立學校合併成為田心谷六村公立小學,其餘同上。 貫萬學校/文正公立學校:原址在山廈圍,直至1960年代,在政府的資助下,於山下圍另設一所學校,名為「文正學校」。 官塘循道學校:原址在雞寮第23座地下,遷校後改名為沙田循道衛理小學,及後上午班分拆為馬鞍山循道衛理小學。 荷李活道204號 培成小學:原址在近舊藍田邨第11座,遷校至大埔後改名香港神託會培賢小學,2009年合併後成為聖公會阮鄭夢芹銀禧小學。

聖公會基心小學:第一代原址在橫頭磡邨第8座地下,1978年遷出;第二代原址在富山邨,遺址為富山邨富暉樓。 民權中學:原址正門出入口位於通明街鴻發大樓一樓及地鋪(分別為25號及33號),曾經有附屬幼兒園,25號單位為幼兒園正門,33號為中學正門(附屬小學部都是同一個門口出入)。 荷李活道204號 明愛聖保祿中學:曾名明愛聖保祿職業先修學校,原址在長洲龍仔村及長洲山頂道,現為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其中之聖保祿校園。 堅尼地城官立中學:原址在堅尼地城加惠民道12號。 由將軍澳官立中學繼承,校舍曾予職業訓練局青年學院使用。

荷李活道204號: 香港傑出學生選舉

全完第三校:原址在大窩口新區14座,1980年遷往沙田沙角邨並更名「基覺小學」,於2009年被明令殺校。 保良局總理聯誼會丁未小學:1991年遷校至大埔後改名保良局田家炳小學,及後下午班分拆為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學。 聖公會兆強小學:原址在舊藍田邨,遷校後改名為聖公會李兆強小學,及後下午班分拆為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兩者均在原邨安置。 五邑工商總會鄧樹椿紀念學校:遷往馬鞍山並易名五邑工商總會馮平山夫人李穎璋學校繼續辦學,惟已於2009年被殺校。 荷李活道204號 福建中學分校:原址在北角七姊妹道,以私立形式辦學, 年間逐步併入同系的福建中學(小西灣)。 2001:游兆聰:十優狀元,獲恒生銀行海外留學獎學金,於杜克大學修讀土木工程,並於普林斯頓大學修讀土木工程博士。 1998:蔡達銘:十優狀元,於賓夕凡尼亞大學修讀經濟學及工程學,並獲耶魯大學金融學博士,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教授。

1980年,2月22日鄧鏡波學校工業部功臣司徒柏修士逝世。 同年2月25日鄧鏡波學校陳瑞祺紀念樓落成開幕,並陳瑞祺夫人潘寶芬主持開幕禮、慈幼會中華區省會長陳日君神父為新校進行祝聖儀式,並敦請陳子民、陳經綸昆仲主持陳瑞祺銅像揭幕禮。 事實上本港殷商陳子民、陳經綸昆仲捐贈了港幣100萬元為興建3層高的新翼,為學校提供了大型圖書館及多間特殊用途室。 鄧鏡波學校創建於1953年,由天主教慈幼會主辦,受香港政府津貼,學校面積為17,000平方米,共有課室38間,特別用途室25間,另有禮堂,圖書館,聖堂及兩個大型足球場(今日為一個大型足球場,兩個籃球場,一個停車場)。 荷李活道204號 鄧鏡波學校乃天主教鮑思高所創辦,秉承天主教「敬天愛人」的精神和中國優良的道德文化傳統,且奉行會祖鮑思高神父的「預防教育法」,配合社會需要,促進全人發展,宣揚福音,實踐「立己立人」的精神,並培育學生成為「良好的公民與熱誠的基督徒」。 我們大部份業主都對維修工程造價非常滿意,小業主以不多於三萬元的維修費用,進行一次整體的樓宇翻新,而且外牆以四吋的磚料重新鋪設,不只提升了外牆觀感,還提升了樓宇的價值。

K2 亞 皆 老 街 / 上 海 街 鷹 君 朗 豪 坊 介 乎 亞 皆 老 街 及 上 海 街 的 旺 角 六 街 重 建 項 目 。 朗 豪 坊 為 市 建 局 和 鷹 君 合 作 的 項 目 , 四 周 分 別 為 砵 蘭 街 、 上 海 街 、 新 填 地 街 、 亞 皆 老 街 、 奶 路 臣 街 及 山 東 街 。 地 盤 面 積 達 一 萬 九 百 平 方 米 , 為 市 建 局 第 二 大 重 建 計 劃 。 重 建 計 劃 早 在 一 九 八 九 年 展 開 , 但 因 為 業 權 問 題 , 直 至 一 九 九 九 年 底 才 正 式 展 開 。 重 建 計 劃 包 括 寫 字 樓 、 商 場 、 酒 店 、 社 區 會 堂 及 小 巴 總 站 , 整 個 計 劃 已 於 二 零 零 四 年 十 一 月 落 成 。

K3 櫻 桃 街 南 豐 海 桃 灣 重 建 範 圍 包 括 整 條 振 榮 街 , 以 及 富 貴 街 / 大 角 咀 道 / 海 景 街 / 櫻 桃 街 所 包 圍 的 樓 宇 。 地 盤 面 積 為 四 千 三 百 平 方 米 。 項 目 已 經 落 成 , 並 命 名 為 海 桃 灣 , 提 供 五 百 二 十 多 個 居 住 單 位 。 另 外 項 目 亦 有 商 場 及 社 區 設 施 。 1972年創立,當時校址為觀塘藍田邨11座地下,1991年隨鄰近的培成小學一併遷入大埔。 沙頭角官立小學:原址在沙頭角公路石涌凹段60號;校舍在小學停辦後改辦沙頭角官立中學,現改為沙頭角國際學校。 香港張氏宗親總會張熾昌紀念小學:原址在長青邨,原名衛理信小學,校舍曾改為香港升旗隊總會,現已拆卸並正重建成為公屋。

荷李活道204號: 大廈資料:荷李活道151號

K19 順 寧 道 / 保 安 道 / 興 華 街 新 鴻 基 豐 盛 居 為 市 建 局 第 二 個 市 區 重 建 計 劃 項 目 。 重 建 計 劃 興 建 住 宅 大 廈 , 提 供 一 百 六 十 六 個 單 位 。 K20 青 山 道 / 昌 華 街 房 協 喜 盈 由 房 協 負 責 的 第 三 批 重 建 項 目 , 將 會 重 建 為 住 宅 , 共 提 供 一 百 四 十 九 個 住 宅 單 位 。 K21 青 山 道 / 元 州 街 / 興 華 街 房 協 喜 薈 由 房 協 負 責 的 第 三 批 重 建 項 目 , 將 會 重 建 為 住 宅 , 共 提 供 三 百 五 十 六 個 住 宅 單 位 。 K22 元 州 街 / 興 華 街 / 福 榮 街 房 協 喜 漾 由 房 協 負 責 的 第 三 批 重 建 項 目 , 將 會 重 建 為 住 宅 , 共 提 供 三 百 三 十 三 個 住 宅 單 位 。 K23 青 山 道 / 興 華 街 房 協 喜 韻 由 房 協 負 責 的 第 三 批 重 建 項 目 , 將 會 重 建 為 住 宅 , 共 提 供 一 百 八 十 個 住 宅 單 位 。

K10 雲 南 里 / 窩 打 老 道 新 鴻 基 窩 打 老 道 8 號 雲 南 里 項 目 地 盤 包 括 雲 南 里 及 窩 打 老 道 一 帶 , 地 盤 面 積 接 近 四 千 平 方 米 。 其 中 發 展 計 劃 包 括 保 存 了 位 於 上 海 街 三 百 四 十 四 號 的 前 油 麻 地 抽 水 站 , 工 程 已 於 二 零 零 四 年 年 底 落 成 。 荷李活道204號 項 目 現 為 一 幢 高 六 十 多 層 的 大 廈 , 內 有 服 務 式 住 宅 名 鑄 、 凱 悅 酒 店 及 K11 商 場 。 工 程 已 經 完 成 , 提 供 住 宅 單 位 、 商 場 荃 新 天 地 、 公 共 休 憩 場 地 、 小 巴 總 站 等 。 坑口中心成杏芳紀念小學:原址在敬賢里1號,於2008年結束,校舍現改為「香港教育大學將軍澳教學中心」。

A班約有30人,而 E、M、S 班則各約有27人。 2017年2月,臉書專頁「皇仁書院政改關注組」指出,副校長趙善衡要求最新一期出版的校刊《黃龍報》臨時更改主題,將「律師專輯」轉為「警察專輯」,然而《黃龍報》的上屆編委會已決定當屆以法律界為專輯主題,且相關學生也已經進行不少前期工作。 《黃龍報》編委會發表聲明,就有關警察專輯之報導,黃龍報編委會學生編輯承認有受過校方壓力,要求將「律師專輯」改為「警察專輯」,基於複雜程度及社會現況,編委會學生編輯並無表示認同,而且,校長李瑞華已決定停用由趙副校長提出的專輯更改計劃。 荷李活道204號 皇仁書院於1941年底被逼停課,校舍於香港保衛戰時被徵召作陸軍醫院。 日佔初期荷李活道校舍為日軍所用,其後完全毀於戰火,更被辟為難民營。 僅留下由 Bertram Mackennal 在1910年雕製、時任港督盧加勳爵在1912年揭幕的胡禮校長的半身雕像。

香港聖瑪加利女書院:原址在堅道97號,租約結束後,臨時遷往沙田美林邨。 2006:趙俊威:十優狀元,獲選香港傑出學生,獲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士(環球商業管理)學業成就獎、香港大學法律碩士、並獲韋斯頓獎學金於牛津大學修讀法學碩士。 2006:陳鈺豐:十優狀元,第十位獲「莫鳳麟獎學金」 荷李活道204號 (當年中學會考總分全港第一),獲多倫多大學香港獎學金。 2005:周元杰:十優狀元,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及香港校友會聯會獎學金,於賓夕凡尼亞大學修讀學士,並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獲得碩士、博士,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教授。

荷李活道204號: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狀元名單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1997年6月16日,鄧鏡波的女兒鄧葵玉並答允捐設17個獎學金,以鼓勵在學業及操行上有顯著表現的學生。

荷李活道204號

培理英文書院中學部(Berea English College):原址在大角咀槐樹街1號,校舍現改為晏架街紅茶館酒店。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書院:原址在大坑徑17號;由中華基督教會基道中學繼承;校舍現改為中華基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 1995:蔣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十優狀元,獲選香港傑出學生,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於史丹福大學修讀電機工程學士、碩士、博士,擔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教授。 中西區的上環@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2,183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24,756人。

1949年,在戰前已在皇仁任教的威廉臣被委任為校長。 香港政府後來撥地在高士威道興建皇仁書院新校舍,並在一年內完工。 1950年皇仁學生要借用聖若瑟書院禮堂舉仔週年頒獎禮。 1950年9月22日,位於銅鑼灣鄰近維多利亞公園的現址的校舍,由時任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高士威道校舍奠基儀式,並於同日正式啟用,沿用至今。

2003:陳國恩:十優狀元,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物理學,並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研究生獎學金,於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修讀物理學博士。 1993:林熙寧:十優狀元,「10科A 超級狀元」,第二位獲「莫鳳麟獎學金」 (當年中學會考總分全港第一),獲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士、電腦科學碩士,並獲麻省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博士,擔任香港科技大學工程學院教授。 荷李活道204號 1986:許睿:九優狀元,獲劍橋大學香港校友會菲臘親王獎學金及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于劍橋大學修讀醫科。 截至2018年(第33屆),皇仁書院在香港傑出學生選舉中累積產生了22名香港傑出學生,在香港所有中學中排名第2。 所有學生均被分配至8個學社(house)中的其中一個。

荷李活道204號: 大廈資料:荷李活大樓

二次大戰後,皇仁書院校舍座落香港島中部的灣仔區,實際位置位於銅鑼灣天后,高士威道及銅鑼灣道之交界,毗鄰維多利亞公園及香港中央圖書館。 校園的面積達16,766平方米,較香港一般中學為大,於1950年建成,屬現代主義建築,同年9月22日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新校舍開幕儀式。 新校舍是當時香港最大的校舍,位於歌賦街中央書院校舍對面 ,附近有孫中山先生故居(必列者士街2號)、香港西醫書院等辛亥革命遺址。 荷李活道204號 這幢具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建築物需時5年、耗資25萬元興建,是香港當時造價第二昂貴的建築物。 該校舍空間遠較大書院寬敞,除了可容納逾900名學生外,更配備完善設施,包括21間課室、實驗室、學生活動室、兩個球場及一個有蓋操場。 後來,隨著學校課程轉變,當局陸續在校舍增添更多設施,例如小食部、地理室、圖書館、師範大樓。

K24 順 寧 道 / 發 祥 街 / 青 山 道 沒 有 不 詳 位 於 順 寧 道 / 發 祥 街 / 青 山 道 交 界 。 K25 保 安 道 / 懷 惠 道 房 協 喜 雅 為 市 建 局 及 房 協 簽 荷李活道204號 署 合 作 備 忘 錄 後 首 個 合 作 的 市 區 重 建 項 目 , 並 已 發 展 為 只 供 港 人 購 買 的 住 宅 項 目 喜 雅 。 項 目 亦 提 供 政 府 、 團 體 及 社 區 設 施 。

10月9日「鄧鏡波學校家長教師會」成立典禮暨第一屆會員大會,為加強家校合作,提高教育效能。 鄧鏡波學校電腦輔助教室(供學生用)及多媒體教具製作中心(供教師用)開幕。 同年得朱錫恩修士籌集經費,耗資100萬元,為禮堂安裝空調及投影系統。 1986年,校長張冠榮修士獲邀以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代表之一的身份,於同年6月加入香港大學校董會,任期3年。 此時學校設有中文中學,英文工業中學,及職業先修班等部門。

  • 從1993年至2010年的香港中學會考,皇仁書院於每一屆都產生「十優狀元」,紀錄連續未有間斷。
  • H5 李 節 街 新 世 界 李 節 花 園 只 有 一 座 樓 宇 , 而 對 出 的 公 園 則 保 留 了 一 座 樓 高 三 層 的 戰 前 樓 宇 正 面 外 牆 。
  • 為 市 建 局 首 批 重 建 項 目 之 一 。

培理英文書院小學部(Berea English College):原址在大角咀槐樹街櫻桃大廈,校舍現為「晏架街紅茶館酒店」。 佛教慧遠中學(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主辦):原址在大埔馬聰路6號;校舍於2015年批予一埃及教育財團,從2016年起營辦國際中學「香港美國學校」。 荷李活道204號 現址為香港澳洲國際學校、嘉諾撒聖家學校(九龍塘)、九龍塘官立小學、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及耀中國際學校中學部。 愛丁堡書院(Edinburgh College):原址在九龍深水埗基隆街基隆街 琥(與嶺東中學在同一建築物内),現改名為龍祥大厦。

房 協 同 時 會 承 擔 所 有 開 支 和 財 務 結 果 。 市 區 重 建 局 於 二 零 零 一 年 正 式 成 立 取 代 土 地 發 展 公 司 的 功 能 , 該 局 將 環 境 惡 劣 的 殘 破 舊 樓 重 新 規 劃 , 從 而 善 用 土 地 , 改 善 整 體 社 區 環 境 。 市 建 局 成 立 後 , 已 分 別 公 佈 了 多 個 重 建 項 目 。 碗窰公立學校:原址在碗窰,最初是村中私塾「五常第」,於1930年代改為民安學校;現時部分用作「碗窰展覽」。

)於1953年創校,並以香港著名工業家及慈善家聖思物德騎尉爵士鄧鏡波命名,位於九龍靠背壟。 鄧鏡波創校的目的,主要是為青少年提供紮實的基本教育,尤注重天主教德育培養,並為此慷慨捐出款項作建築校舍之用。 1951年,香港政府以象徵式年租批出土地,指定用作興建一所非牟利學校,原址前身是1913年建立、1948年關閉的後背壟華人墳場。 位於九龍靠背壟的鄧鏡波學校簡稱「九鄧」或「波記」,鄧鏡波學校學生簡稱「波記仔」。 計 劃 預 計 會 為 區 荷李活道204號 內 提 供 酒 店 、 購 物 中 心 、 大 型 住 宅 及 休 憩 公 園 。 K8 廣 鏞 街 恒 基 百 利 達 廣 場 位 於 旺 角 廣 華 街 三 號 , 現 在 已 發 展 成 為 百 利 達 廣 場 。 K9 麥 花 臣 室 內 場 館 九 龍 建 業 麥 花 臣 匯 此 項 目 與 遊 樂 場 協 會 合 作 , 重 建 範 圍 位 於 染 布 房 街 及 奶 路 臣 街 交 界 的 麥 花 臣 室 內 場 館 。

可 惜 , 其 他 項 目 卻 未 盡 如 意 , 一 九 九 八 年 土 地 發 展 公 司 二 十 六 個 項 目 招 標 , 更 只 有 尖 沙 咀 河 內 道 能 成 功 招 標 。 「 市 區 改 善 計 劃 」 屬 自 負 盈 虧 性 質 , 因 而 計 劃 和 一 般 私 人 發 展 分 別 不 大 。 大埔公立學校:創校於1946年春初,初期由朱仁傑借出太和園別墅暫充校舍,1948年遷至大埔墟北盛街17號,1979年秋因租約問題停辦。 荷李活道204號 2006年12月由大埔浸信會接辦,並改名為「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 佛教明珠學校:原址在秦石邨,校舍現由鄰近兩所中學合租用作擴充校舍,即天主教郭得勝中學(銀禧校園)及沙田循道衛理中學(豐盛校園)。

荷李活道204號

由1987年至2010年期間,皇仁書院已累積產生了最少55名「十優狀元」,當中2006年更有六名學生同時考獲十優。 2003年,皇仁書院參加應屆中學會考的二百名學生,共取得455個A,人均2.27個A,其中5人為10A狀元。 在各屆會考中,亦常有皇仁書院學生蟬聯「全港第一」的桂冠,其各科總分為一眾「十優狀元」中最高者。 從1993年至2010年的香港中學會考,皇仁書院於每一屆都產生「十優狀元」,紀錄連續未有間斷。 K27 新 填 地 街 華 人 置 業 MOD 595 位 於 新 填 地 街 和 鴉 蘭 街 交 界 的 地 盤 , 由 華 人 置 業 投 得 , 並 發 展 為 MOD595 , 提 供 八 十 五 住 宅 單 位 。

在平整大坑的農地後,該地曾建成皇后運動場和更衣室。 在決定興建新校舍前,曾建議在此興建喇沙書院臨時校舍。 高士威道校舍興建在前皇后運動場的其中一角,其餘地方劃為海軍球場(現銅鑼灣運動場)運動場。 新校舍由港督葛量洪爵士和行政立法兩局議員羅文錦爵士主持開幕儀式,何東爵士和周壽臣爵士等顯赫校友都有出席。

K32 杉 樹 街 / 晏 架 街 信 和 奧 柏 . 御 峰 項 目 包 括 兩 座 住 宅 樓 宇 , 提 供 四 百 六 十 二 個 住 戶 單 位 , 低 層 為 商 場 。 K33 必 嘉 圍 信 和 御 悅 已 重 建 為 一 幢 樓 宇 , 提 供 四 十 六 個 住 宅 單 位 , 面 積 約 一 千 八 百 七 十 五 平 方 米 , 並 會 提 供 二 百 四 十 平 方 米 零 售 商 舖 。 園 圃 街 雀 鳥 公 園 沒 有 園 圃 街 雀 鳥 公 園 這 項 目 為 土 地 發 展 公 司 唯 一 一 個 純 社 區 建 設 項 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