筲箕灣鐵橋2024必看攻略!專家建議咁做…

有關行人隧道後來歸入地鐵公司管理,是為筲箕灣站的D1、D2出口,於2002年4月30日啟用。 筲箕灣站由金門建築承建,於1982年5月動工。 由於車站建於愛秩序灣填海區的港島東區走廊下,七十年代末期因應東區走廊的施工而填海,因此採用明挖回填(鑽孔樁以及板樁圍堰)的方式來興建,而非鑽挖隧道建造方法(同樣情況於堅尼地城出現)。 筲箕灣鐵橋 車站與東區走廊屬同期設計與施工,因此車站與鄰接隧道的結構,亦同時為附近一段東區走廊以及上蓋物業峻峰花園提供支承。

有逾百年歷史的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去年險遭清拆,反映本港有不少鮮為人知的隱世秘景。 早前有行山人士在赤柱和筲箕灣分別發現荒廢古道,均有大型石拱橋。 請注意,1967年《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只有英文版,中文站名為根據1970年《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中文擇要中路綫圖的車站名稱或意譯得出。 規劃環境地政局,〈437CL-愛秩序灣填海區道路工程〉[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工務小組委員會討論文件],1998年7月。

筲箕灣鐵橋: 巴士迷活動

工程於2014年4月展開,新升降機已於2016年12月21日啟用。 筲箕灣站是一個2層深的地底車站,大堂層為售票大堂、商舖及車站控制室;下層為2個月台、機房及員工設施;上方為東區走廊及峻峰花園;而大堂和月台也有結構為東區走廊及峻峰花園提供支承,而為遷就位於地面彎曲的道路,故此車站站體並是彎曲的。 愛秩序灣填海工程於1997年完成,區內公營房屋愛東邨、東旭苑和愛蝶灣已在2000年年底至2001年年初入伙,部分主要巴士路線於2001年6月延長至愛秩序灣臨時總站,此站成為該等路線來回方向的中途站。 因應社區發展,2X、102與其輔助路線102P及N102(後併入N122)於2006年3月遷回筲箕灣總站,使此站仍能維持東區主要巴士總站的角色。

  • 請注意,1967年《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只有英文版,中文站名為根據1970年《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中文擇要中路綫圖的車站名稱或意譯得出。
  • 兩條古道都是英治初期主要道路,對香港發展有一定貢獻,但隨着時代變遷在歷史上褪色,有團體希望把古道發展成文物徑,集合民間力量清理道路,讓市民郊遊間認識香港歷史。
  • 梁又指,此類水務設施只供水務署職員維修時用,如果山徑前有警告牌,意味前方道路並非常規行山徑,行山新手不宜冒險。
  • 此站的月台幕門於2005年11月完成安裝,成為前地鐵最後一個在營運時期安裝月台幕門的車站。
  • 除了赤柱古道有宏偉的石拱橋外,由石澳至筲箕灣還有另一條古道,只是筲箕灣古道就更加難行,古道被樹林覆蓋,要跨過一個又一個水坑,之後再走一段水管路,沿路只靠行山人士留下的繩索扶手,十分考驗平衡力。

居住在西灣河18年的居民毛同學,當日使用天橋由成安街出發至地鐵站,他直言「落雨先會行,平時唔會無啦啦上嚟」,多選擇行馬路去地鐵站。 當日亦有年輕媽媽拖著兩名幼稚園生行經天橋,她指天雨路滑才會選擇行天橋,平時亦是較多選擇在地面過馬路。 即使落雨時行天橋的人較無落雨多,選擇使用馬路的市民都沒有大改變,可見天橋使用率依然甚低。

筲箕灣鐵橋: 路線資料

作為東區三大巴士總站之一[註 1],筲箕灣巴士總站是區內最具規模之露天巴士總站,採用傳統平行式單排車站月台設計,車坑數目達十一條,東區走廊連接柴灣道的行車天橋橫越其中。 早期港島道路網絡並不發達,加上筲箕灣距離中環、灣仔等地甚遠,故交通非常不便。 區內一直都靠英皇道連接對外,同時位於柴灣的居民亦依靠柴灣道經筲箕灣前往港島心臟地段(即中環、灣仔和銅鑼灣)。

而地面過路處每次綠燈則約有20至30人過馬路。 記者粗略估算,一小時便約750人次取道行人過路處。 此外,天橋亦令成安街行人路面擠迫,麥德正形容天橋「好阻住,一個橋墩再加兩個樓梯底;拆咗佢,成條成安街開揚晒」。

筲箕灣鐵橋: 筲箕灣古道亦有石橋

巴士從南安里或愛秩序街經南安街駛入總站,而總站兩個出口分別通往寶文街及南安里。 直到二次大戰後港島人口劇增,筲箕灣一帶才多了人居住,同時工廠大廈亦多選在筲箕灣設立,所以2號巴士線亦由太古船塢延長至筲箕灣。 隨著筲箕灣不斷發展,車流逐漸增多,引致路面非常擠塞。 當時小輪公司甚至要開辦渡輪,由筲箕灣開往中環疏導人潮。 這個情況直至1985至1989年港島綫及東區走廊相繼建成後,才得以大大改善。 使用單程票的乘客如欲經尖沙咀站或尖東站轉綫,將被視作兩程車程。

合資格學生如使用單程票或二維碼乘搭港鐵,需支付成人車費。 直至2000年代,位於愛秩序灣新填海區陸續有新屋苑落成,加上東區區議會並致力推廣東區旅遊徑及香港海防博物館等旅遊景點,使車站的客流量不斷增加。 筲箕灣站共有A-D四個出口(細分為九個出口)。

筲箕灣鐵橋: 車站位置

傳說明朝時期,有一隊商船因颱風而被逼於現時的筲箕灣登陸。 當他們找尋食物時,但卻無法找到,連當地居民也無法找到。 結果他們在離開前都無法充饑,因此而戲謔這個海灣為餓人灣。

路線

第8187號公告,〈道路交通 (交通管制) 規例 (第374章)–筲箕灣南安街禁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憲報第4卷第50期,2000年12月15日。 有工會接獲消息,涉案站長當日下午已遭資方解僱。 2017年5月24日:早上十一時許,在紅色暴雨警告生效期間,此站因水浸影響巴士進出,導致77、99與102線一度只能提供有限度服務。 1960年代政府大規模開發筲箕灣,興建大量公共房屋(如1962年落成的明華大廈等),並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 地政及路政署回覆《香港01》查詢表示,石拱橋非由相關部門管理及維修,古蹟辦表示,會對上述石拱橋和被指稱的「古道」作初步研究,考慮將其分別納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名單和「香港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清單」內的可行性,藉以確保具文物價值的項目得到妥善的保護。

筲箕灣鐵橋: 月台類型

直到1904年,電車才將筲箕灣與當時香港政府的行政中心維多利亞城連繫起來。 因此昔日有一句俗語說,「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來形容當時的交通不便;但亦有傳此乃當時黑社會分子的「背語」,自嘲落泊此地,未能一朝飛黃騰達;在舊日此語不能公開隨便亂說,有會被警方拘捕之嫌。 愛蝶灣行人隧道港府於九十年代於愛秩序灣填海興建房屋,並在1998年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施行一系列基礎建設工程,其中一環是斥資七千六百萬元興建行人隧道,連接新發展區與筲箕灣地鐵站的大堂和B出口。

政府隨即在校舍舊址興建行車天橋連接柴灣道及東區走廊,並於橋底建造一個面積更大的巴士總站,於1984年11月9日正式啟用。 升降機雖然A3、B及D出口皆分別以輪椅升降台和斜道進出車站,但使用上並不方便。 港鐵便決定於B1出入口前,瓊山里旁加設站外升降機連接地面及車站大堂,為有需要的乘客提供一個便捷和舒適的無障礙通道進出車站。

筲箕灣鐵橋: 車站象徵

乘客須先購買一張前往該站的車票,車票於該站出閘時會被閘機收回,乘客須再另購一張車票,繼續餘下車程,但兩程的合計車費會高於使用一張單程票前往同一目的地。 筲箕灣鐵橋 持有二維碼的乘客如欲經尖沙咀站或尖東站轉綫,將被視作兩程車程。 須先於尖沙咀站或尖東站出閘時掃瞄二維碼支付轉綫前車費,然後在另一車站(尖沙咀站或尖東站)再掃瞄二維碼入閘繼續餘下車程,並於目的地出閘時支付這第二程的車費。 但兩程的合計車費會高於其他轉綫車站前往同一目的地。

筲箕灣鐵橋

他形容天橋設計「怪怪地」,覺得「多餘」;他指自己平時甚少使用天橋,「唔會無啦啦行走上去」,只有在下雨時才會間中行天橋;在未有斑馬線之前都是「行路面多過天橋」。 西灣河橫跨筲箕灣道的行人天橋,接駁太安街和成安街。 但早在天橋下方的行人過路處未建成時,行人大多以對角斜過十字路口的馬路。 當區區議員麥德正指路面過路處在2016年中建成後,天橋就更少人使用。 記者於平日下午3時多進行街頭訪問,1小時只有1人行經天橋。

筲箕灣鐵橋: 車站出口

根據2007年的審計報告,這條天橋在1985年建成。 除了西灣河筲箕灣道天橋之外,位於北角模範邨附近橫跨英皇道的天橋和北角糖水道附近橫跨英皇道的天橋使用率同樣偏低。 根據報告,運輸署指在80年代初東區走廊和港鐵線仍未落成時,港島東區英皇道一帶交通擠塞;因車流量高而不能在地面設過路處。 然而,隨著其他運輸基建落成,英皇道的車流量已相應減少。

港珠澳大橋

報告指西灣河的天橋若加設電梯,市民會非常樂意使用;而民政署於2007年表示基於實地環境限制,以及橋齡和橋身狀況欠佳,進行大型改善工程不符合成本效益。 筲箕灣本來是一個海灣,因為水域很圓,像一個大筲箕而名。 第一個傳說指於南宋末年,有一個叫張進的人隨海軍船艦到九龍半島一帶,經過現時的筲箕灣時,他不小心將他祖先給他的家傳之寶筲箕跌到海中,所以這個海灣就稱為筲箕灣。 由赤柱古道前往石拱橋的路並不簡單,膽量和體力缺些少都未必行到,沿途有不少碎石和矮樹,又要爬陡坡、落山溝,大約15分鐘,就來到第一條石拱橋「獅子坑」。 「獅子坑」深約3米,石拱橋身保存得十分完整,坑內鑲有螺絲,相信是防洪工程的痕跡。 地下鐵路公司,《地下鐵路港島綫首日通車紀念特刋》(香港:地下鐵路公司,1985年),第70-71頁。

筲箕灣鐵橋: 月台

本站設有7間商店/自助商店/自動售賣機(截至2020年2月),最新商店資訊可瀏覽港鐵網站「商店搜尋器」。

筲箕灣鐵橋: 車站佈置

當時車站只有三個出口,即現時所稱的A3、B1和C出口;峻峰花園在1987年落成入伙後,逐步增設A1、A2及B2、B3出口。 )係港鐵港島綫嘅一個地底鐵路車站,站體同月台都係彎嘅,有1個島式月台,裝咗月台幕門。 響1985年5月31日隨住港島綫第一期啟用。 筲箕灣站設有1組島式月台,兩個月台均已裝設月台幕門。 另外,月台牆身的焗漆板印有由前地鐵公司退休建築師區傑棠書寫的站名書法字。 筲箕灣站的車站商店數目不多,祇有4間商店,包括便利店、麵包糕餅店等。

筲箕灣鐵橋: 車站票務

小童八達通特惠車費只適用於3-11歲的小童;而特惠單程票或二維碼車費則只適用於3-11歲的小童及65歲或以上長者。 被稱為「懸空棧道」的行山路線,由黃泥涌水塘出發,同樣闖入水務署鐵閘,沿渣甸南引水道前行。 途中部分路段為泥路,又要在樹林中左穿右插,部分則滿布大石,行山客要手腳並用攀上大石,稍有不慎,隨時滾下山坡。 而懸空棧道為半山塔橋,可欣賞港島風景,但通道狹窄,至渣甸北引水道內亦偶有積水,又凹凸不平,難度甚高。

筲箕灣鐵橋: 路線數目

乘客候車時,應留意巴士路線牌上所顯示的目的地,或於上車付款前向車長清楚查詢巴士的目的地,以免誤乘相反方向之班次。 「筲箕灣巴士總站」是九巴、運輸署、以至憲報對此站的命名,而城巴及新巴均未有為站名冠上「巴士總站」的後綴。 至於控煙酒辦則另行將此站命名為「筲箕灣(愛秩序街)巴士總站」(Shau Kei Wan Bus Terminus),結合車站所處地區與街道。 東至香港海防博物館、筲箕灣官立中學,西至筲箕灣道與愛秩序灣道交界的地區。 東區走廊以北的筲箕灣北部填海區,一般被稱為愛秩序灣,名稱源於愛秩序將軍及原筲箕灣避風塘所在地的愛秩序灣;阿公岩道一帶的筲箕灣東部,一般被稱為阿公岩,而該處亦為東區走廊噪音重災區。 車站於1985年5月31日隨同港島綫第一期(柴灣至金鐘)通車而啟用。

筲箕灣鐵橋: 筲箕灣餐廳

兩條古道都是英治初期主要道路,對香港發展有一定貢獻,但隨着時代變遷在歷史上褪色,有團體希望把古道發展成文物徑,集合民間力量清理道路,讓市民郊遊間認識香港歷史。 劉sir又認為,政府比較忽視古道保育,感覺可惜,看着古道逐漸荒蕪,每一次打風一點一點被破壞,「這是香港人歷史,柴灣、赤柱、大潭居民的歷史」。 除了赤柱古道有宏偉的石拱橋外,由石澳至筲箕灣還有另一條古道,只是筲箕灣古道就更加難行,古道被樹林覆蓋,要跨過一個又一個水坑,之後再走一段水管路,沿路只靠行山人士留下的繩索扶手,十分考驗平衡力。 Facebook專頁「活在赤柱」創辦人、教師侯志輝認為,政府可能認為只是一條橋,但原來同香港開埠歷史好有關係,「因為開埠後赤柱是第一個首府,當時要建維多利亞城時,有文物保育朋友說,第一個選址是赤柱,後來竟然選了中環」。

但比較有根據的說法是香港開埠初年,筲箕灣一帶對外交通十分落後,只靠班次極疏的舢舨聯繫中環。 當時有一句俗語:「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就是形容筲箕灣交通落後的情況。 赤柱古道位於赤柱佳美道,懲教署體育會會所旁,香港在1841年開埠,而1845年已有地圖記載,這條連接赤柱至淺水灣的主要道路,至1881年,這條路發展完整最遠接駁至今日的中環一帶,但隨着赤柱峽道及淺水灣道建成,古道部份路段荒廢,地圖亦無再顯示。 翻查舊紀錄,估計赤柱古道有170年歷史,是香港開埠初期赤柱通往港島的主要道路。

尖沙咀站及尖東站為兩個獨立車站,分別設有出入閘機。 持有八達通的乘客於30分鐘內在該兩站轉綫,將被視作一程車程。 乘客於出閘時須先繳付轉綫前車費,然後以同一張八達通繼續車程;於目的地出閘時,餘下車費會被扣除。 筲箕灣鐵橋 如合計車費總額比轉綫前車費低,多付的車費亦會於目的地出閘時退回;但是,任何於這兩個車站同站出入閘的旅程,都被視作獨立車程而不作為轉綫車程的一部份,須獨立收費。 筲箕灣鐵橋 乘客請緊記於出閘及再入閘期間不得使用該八達通乘搭其他交通工具(包括輕鐵、港鐵巴士(新界西北)及港鐵接駁巴士),或繳付多於9次非乘搭交通工具的交易,否則將被視作兩程獨立車程計算並分別收費。 另外,若使用迪士尼綫月票,不論轉綫時限,都被視作獨立車程而不作為轉綫車程的一部份。

可是,《 粵大記》和後來的《新安縣志》沒有關於本區更詳細的記載. 18世紀中葉漁民發現筲箕灣為避風良港,所以陸續吸引漁船停泊於筲箕灣,19世紀中葉,尤其是西元一八四一年英國管治香港島後,本地區逐漸發展成小商埠,並成為香港島、九龍和惠州、潮州等地的漁穫集散地。 同時亦有一些來自惠州的客家人於筲箕灣山頭開採花崗岩,並在岸邊建簡陋房屋。 筲箕灣鐵橋 據1841年的人口普查,筲箕灣人口約1,200人,佔香港島人口 (4,350人) 約28%,大部份居於艇中。 其後海盜問題嚴重,1860年,香港總督麥當奴決定整頓該區,拆毀凌亂蓋搭的房屋,重新建屋辟路,是為筲箕灣東大街,並設立派出所方便警察打擊海盜。

其中由柴灣大潭道一條小路至筲箕灣耀東邨的路線被稱為「鐵橋棧道」,全長約一公里,本報記者發現,假期一個早上有至少七十人於柴灣起點,闖入水務署維修通道閘口,漠視「未經許可,請勿進入」標示,進入引水道行山,當中不乏長者及小朋友。 這條天橋沒有加設電梯,在成安街的橋墩旁設有兩個方向的樓梯,街坊通過成安街需要穿過樓梯底;該處令有一間豆腐檔和一間菜檔。 居住在西灣河20年的陳先生認為橋墩「好阻住」,指「啲人買餸會堆晒係度,買芽菜嗰啲;有時橋底仲有一兩個人坐係度,仲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