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籬探奇遊樂場12大分析2024!(小編貼心推薦)

石籬邨於1966年落成第1期,是葵青區內第3個公共屋邨;本為香港政府徙置事務署的徙置區,原名石籬徙置區,俗稱「石籬新區」,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改名為石籬邨。 石籬探奇遊樂場 全邨分成石籬(一)邨及石籬(二)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另有待重建之第5、6期由關黃建築師有限公司負責細部設計,共有21座住宅大廈及2座購物商場,約35,000人口,是葵青區第二大的公共屋邨。 現時,(一)邨由雅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二)邨則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管理,當中尚未重建的第10、11座現時劃爲中轉房屋,同屬(二)邨管理處管理。 關於本地遊樂場的資料、文獻向來少之又少,樊樂怡幾經追查,才還原了石籬遊樂場不為人知的故事。 原來石籬遊樂場是Paul Selinger在一九六九年留給香港的作品。

探奇

去年開幕的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以及城中眾多的空間實驗,反映香港開始反思遊戲空間的發展,並響應全球性的創新運動,探索更開放、更共融的遊戲環境。 你在片中除了可以看到石籬遊樂場的興建過程外,還可以一窺1960年代公共屋邨的兒童生活。 它只曾在美國放映一次,這是事隔接近40年,超過40年,首次重現於觀眾眼前。 其中一位受訪者劉宏達(Lau Wang-tat)先生,他今天也有在座。 更以自己在石籬遊樂場的美好回憶為靈感,創作繪畫和陶瓷雕塑。 這些全都證明了一所精心設計的遊樂場,其作用之大遠超乎一個兒童遊樂的地方。

石籬探奇遊樂場: 葵青區

回顧香港,雖然從1960到1980年代期間,「Tunnel Bridge」隨處可見,但本地設計師的設計一般都相當務實。 而且,遊樂場的設計一直是由建築師或工程師負責,而非藝術家。 石籬探奇遊樂場 故此,石籬遊樂場奇怪和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是由一位名為史靈卓(Paul Selinger)的美國藝術家所創造。

這個

石排街嘉翠園(Greenknoll Court, Shek Pai Street)巴士站,位於新界葵青區北葵涌石排街近青山公路-葵涌段交界處,石籬探奇遊樂場下方,是一個單向北行中途站。 石籬探奇遊樂場 展覽場地先從遊戲類型出發,透過八組異想天開的遊戲互動裝置,讓玩家以感覺/運動、想像及認知等等方式去親身體驗八種遊戲類型。 玩家將深入了解近百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好玩設計項目,體驗遊樂及設計在形塑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參展的好玩設計項目當中有七組較大型的「不尋常」 遊樂性作品(「推測設計」),讓人理解並學習欣賞遊樂設計在身分認同、資訊科技、環保等議題上的價值,引發大眾深思。 最後,參觀者更可以在設於「玩具製作工房 Toymaking Playbench」的扭蛋機扭出由Beets3d.com 贊助的3D打印物料,即席體驗製作專屬玩具的樂趣。

石籬探奇遊樂場: 公共交通

Paul的兒子在港出世後,他有感香港的孩子值得擁有更美好的遊樂體驗,於是便向賽馬會提出他的構想。 他的理想在各方支持下,成功克服諸多限制、困難,最終在石籬一片空地實現出來,為孩子提供一個自由發揮、敢想敢玩、挑戰自我的探奇遊樂天地,成就他們快樂的童年回憶。 Paul更親自為遊樂場的建造過程拍攝了紀錄短片,名為《A DREAM THAT CAME TRUE》,可見他為石籬遊樂場傾注了無數心思、心血。 這座夢幻遊樂場依山而建,在沿著山坡的大型渦紋壁畫旁,是分為三層建設的遊樂設施,包括滾軸溜冰場、巨型滑梯、混凝土水管陣、迷宮陣……給一班細蚊仔無拘無束地爬上爬下、你追我逐,即使隔著相片也能感受到那時的歡樂氣氛。 只可惜,如此美好的遊樂場,後來只能留存在人們的回憶之中,因為它在九十年代便已被拆掉、消失於時代巨輪中。

  • 他感謝McCleary介紹其作品,並談及在美國設計師如何受到官僚主義的掣肘;反而在香港,他卻獲得充分的藝術自由去實現他的構想。
  • 好似2018年,荷蘭就出現首個利用電動汽車電池改裝成為電力儲存系統的足球場,成為如何處理廢棄電動汽車電池的最佳案例。
  • 許多「粗獷主義」的先鋒遊樂場應運而生,至今還讓世人著迷。
  • 同樣地,這個遊戲結構主要是由互相交錯的混凝土平面組成,並由金屬架和鏈條連接起來。
  • 該項目於1970年代初完成,巴馬丹拿在這塊地的東南隅創作了一系列以混凝土和金屬製成的抽象雕塑。

現為「創不同協作」策劃人,曾策劃項目包括2008年的「玩之大學」(2018)、2016至2017年的「青涌生活節@西九」等等。 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系,其後獲倫敦藝術大學藝術碩士學位。 2018年獲M+ / Design Trust 研究資助,與黃宇軒合作研究國際潮流和本地因素如何影響二十世紀香港遊戲地景的設計。 史靈卓(Paul Selinger)曾說抽象畫家Clyfford Still,Mark Tobey和Stanley Hayter對他有重大的影響。 他亦深受杭士基(Noam Chomsky)和Howard Zinn等左翼知識分子的啟發。

石籬探奇遊樂場: 設計資訊

故此,他具有很強的社會意識,不甘於只與畫廊合作,而是希望能夠創作出普羅大眾也能欣賞、甚至與之互動的藝術。 石籬探奇遊樂場 他注意到當時香港18歲以下的人口佔總人口多達40%。 當時正值社會劇變,許多兒童驟然從農村遷往現代城市的高樓大厦。

他們今天也有出席,他們自1960年代以來一直是其家族摯友。 我們也參觀了許多不同地方的遊樂場,從香港、台北、新加坡、三藩市、西雅圖,以至紐約。 在三藩市的實地考察期間,樂怡拜訪了史靈卓(Paul Selinger)的幼子,並……所以……我將會談談自有遊樂場設計以來,抽象遊戲地景的演進。

石籬探奇遊樂場: 香港遊樂場簡史

你會看到在鋪設了安全軟墊的地上,安裝了一系列進口的模組化專利遊樂設施。 然而,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注意到自1960年代石籬遊樂場建成以來,直至1980年代這段期間,不少本地設計師打破遊樂場設計的成規,一反實用主義的傳統,採用抽象的設計語言。 這有可能是受到當時西方國家將遊樂場視為藝術的風潮所影響。 二戰後歐美進步而創新的年輕建築學生和藝術家,都踴躍投身公共事業,為人民服務,促成了大量前衛和異想天開的設計被落實在公共建築中,特別是公共房屋、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的設計,當中遊樂場就是特別具實驗性的一頁。

二十世紀初,香港因經濟蕭條,社會福利尚未完善,許多無人看管的孩童在街上嬉戲,容易淪為童黨,造成社會問題。 政府遂在1929年開始在市區興建首批遊樂場,讓兒童消磨時間和精力。 2006年5月8日康樂葵涌石排街公園啟用兒童樂園:剛啟用的葵涌石排街公園設有兒童遊樂設施,讓小朋友舒展身心。 2月25日創不同(MaD)跟葵涌區議會在西九文化區合辦《青涌生活節》,用不同創意形式,展現葵涌和青衣的社區文化。 那是樊樂怡在尋找以前葵涌的華達片場的蹤影時,遇上的意外收穫。 而在2007年的選舉劃界中,石籬中轉房屋的第11座獲劃入私樓為主的大白田選區,而石籬選區納入數幢私人樓宇,在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則改回原狀。

石籬探奇遊樂場: 設計

世界上最早的遊樂場以戶外運動場的形式出現於十九世紀的德國,目的是要鼓勵兒童運動以抗衡城市生活的不良影響。 這兩種模式逐漸合二為一,演變成配備標準設施的傳統遊樂場,或者遊樂場學者所說的「4S」遊樂場。 「4S」包括滑梯(slide)、蹺蹺板(seesaw)、鞦韆(swing)和沙池(sandbox),都是我們今天非常熟悉的。 石籬探奇遊樂場 在二十世紀初,關於兒童教育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日益增加,遊戲被認為是有益身心的活動。 因此政府和不同機構大舉興建遊樂場,讓兒童遠離街頭的危險,並確保他們受到看顧和善用時間。

他希望建造一個遊樂場,除了可供這些孩子鍛煉身體之外,還有助他們的個性發展、啟發他們的創造力,令他們更能適應現代城市生活的挑戰。 在一次媒體訪問中,他提到了歐洲和美國的遊樂場使用雕塑的新概念,同時他也注意到一場探奇遊樂場運動正在歐洲興起。 Tunnel Maze體積細小,設計簡約,經常與其他傳統遊樂場設施同場並置。 石籬遊樂場卻不止於此,是一個大型而整全的遊戲地景實驗。 當時居港的美國藝術家Paul Selinger認為香港的遊樂場沉悶無趣,於是向政府自薦設計一座雕塑遊樂場。

石籬探奇遊樂場: 重建

以粗體標註的樓宇設有供1-2人住戶入住的「劏房」,主要用作編配給受同邨、葵涌邨及梨木樹邨重建影響的居民。 此外,石籬(一)邨除石泰樓及石安樓外所有大廈均採用美式編層法(即不設1樓);石泰樓、石安樓及石籬(二)邨所有大廈則採用英式編層法(即設有1樓)。 自1950年代起,不少難民在今石籬邨一帶築寮屋農舍定居,該地原被稱為石梨。 後來香港政府在該處開山闢地興建徙置區,並命名為「石梨新區」,後更名為「石籬新區」。 「M+ 石籬探奇遊樂場 / Design Trust 研究資助計劃」研究學人Oliver Elser重點分享他對香港粗野主義建築的研究成果。 石籬遊樂場的遊樂設施多元化且富有挑選性,包括迷宮陣、水泥陣、滾軸溜冰場、巨型滑梯等。

空間

這是一種在二十世紀戰後幾十年間,發展出來的特定類型遊樂場構思和設計。 這些遊樂場往往是由那些受到二十世紀現代藝術思潮影響的藝術家所設計。 這些遊樂場被設計為一個整全的環境,意味着遊樂設施、傢俬和遊戲地景互相融合,混然一體。 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採訪了昔日曾使用石籬遊樂場的街坊,當中有數位今天也在座。 我們還拜訪了史靈卓(Paul Selinger)的幼子,並與Leo和Elaine進行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