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興街1號5大伏位

1979年,地鐵修正早期系統通車嗰陣,有關首日通車紀念特刊提及到位於遮打道地底嘅修正早期系統車站(1號同埋2號月台)叫中環(Chater),而位於畢打街地底嘅港島綫車站叫中環西(Pedder)。 因此,當修正早期系統喺1980年2月12號由尖沙咀伸延至中環時,有關車站嘅中文名命名為中環,而唔係遮打。 另外,由於1983年3月動工嘅上環站至中環站嘅隧道工程要搬走受影響嘅消防處大樓及上環街市,因此中環站嘅港島綫月台同埋上環站遲過其他港島綫路段1年至開放,有關路段喺1986年5月23號啟用。 由於中環站處於已發展嘅商業中心區,個站冇位設立地面公共運輸交匯處,但中環站落成初期亦有部份地鐵接駁巴士線(路線冧巴後面有英文字母「M」嘅路線)以中環站做總站或以循環線形式運作,但站位只設喺街道旁邊巴士站。 直到交易廣場設有大型巴士總站,唔少巴士路線搬去嗰度做總站,而接駁巴士路線只係途徑中環街道中途站方便乘客轉車。 隨住港島綫落成,有唔少來往中環至港島東嘅接駁巴士線失去原有功效,有巴士線因而縮短或取消。 另外,畢打街大堂L1層非收費區及L2層往返香港站嘅收費區行人通道內,各設有1部「e分鐘著數」機,畀乘客買網上服務同埋享用港鐵友禮會嘅會員優惠。

現時的街市為第四代市場及第三代中環街市建築,與同期建成的舊灣仔街市屬同一風格,是香港少數在戰前落成的室內街市。 國道4號台中環線豐原大坑段、台中生活圈2號線東段及4號線北段工程環境影響說明書. 2017年7月18日,台中環線豐原潭子段舉行動土典禮,預定新設3處交流道,全長約11公里,預計2021年完工。 2019年3月18號凌晨,荃灣綫試緊新訊號系統嗰陣,兩架列車(A131/A218同A187/A112)喺中環站同金鐘站之間相撞,令到荃灣綫喺3月18同埋19號兩日要縮短去金鐘站,中環站嘅荃灣綫月台封閉。 環興街1號 2008年1月,港鐵公司為現代化中環站嘅環境,將中環站大堂同埋港島綫3號月台沿用多年嘅地台更換為灰色地台,並喺部份位置更換假天花。

簡稱東豐快,西起豐勢交流道,跨越台3線後,往東以隧道穿越公老坪山區,出隧道後採高架道路跨越台3線與東豐自行車道,到大甲溪南岸改採路提方式,再轉東南跨越大甲溪,依防汛道路到東勢大橋東端跨越台3線銜接到台8線。 本路線之環境影響評估已於2014年3月21日經過市府「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第25次會議」審議,決議通過。 現正辦理設計工作中,預計2014年8月底可完成第1標工程發包並辦理開工,並於2019年底前全線完工通車;首段動土的第4標跨大甲溪橋梁段工程已於2014年8月31日動工。 環興街1號 臺中環線清水至豐原段於1997年4月9日開工,工程長達四年,2001年11月16日全線完工通車啟用,為臺中生活圈道路系統1號線;臺中環線豐原至潭子段為臺中生活圈道路系統4號線。

環興街1號: 上環站

1994年,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啟用後,中環街市的上層被改建為中環購物廊(又稱中區購物廊)。 1997年前,當時的市政局協議將街市遷往至荷李活道,但金融風暴令商廈市道滑落,令政府一度擱置計劃。 到1998年,審計署批評,位於黃金地段的中環街市使用率低,是浪費及不合理安排,所以政府到2000年當寫字樓市場在科技熱潮下再次活躍下,研究將街市重建,以善用地皮。 不過因商舖搬遷問題未能解決下,將有關的搬遷日期再度押後至2003年。 環興街1號 第二代中環街市建築則在原址重建,於1895年落成,屬於維多利亞式房屋設計,樓高3層,中央設有塔式建築,並於1937年9月15日拆卸。 2018年12月4日起,豐原端國豐路東行線封閉至2019年4月24日,施工期間國道4號豐原端下匝道及國豐路東行線車輛行經施工封閉區域前,須右轉行駛新闢臨時道路銜接豐勢路與富陽路口。

B-Series 濾袋式過濾器 B系列濾袋式過濾器的設計,搭配各尺寸濾袋來使用。 袋式過濾器構造簡易,操作簡便,高效及密封性高,非常適合電子化工,油墨,食品等行業。 搭配SYS獨家設計束環,拆裝不需要工具便可方便清洗及更換濾袋。 T-Series 濾心式過濾器 T系列濾心式過濾器為配合國際規格濾心設計,從10″ 環興街1號 20″ 30″ 40″ , 1支裝濾心到300支裝以上配合各式接口提供過濾濾效的要求。 此系列過濾器能廣泛運用在各種行業領域,舉凡任何液體過濾如民生業食品飲料、飲用水、石化、藥品、製程水及海水等。 而場內設逾百個「無邊界空間」的零售或食肆空間,包括街頭小吃、本地品牌和文青小店。

此外,中環站亦有唔少自助服務設施畀乘客享用,包括恒生銀行同中銀香港嘅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 近F出口嘅車站大堂更設有香港郵政郵箱,方便乘客喺車站內寄信。 畢打街大堂響畢打街地底,因為港島綫需要而後期加建,而畢打街大堂同時係連接住遮打道大堂嘅上層。 環興街1號 其後又因機場快綫連接通道而作翻新同擴建,有行人通道連接香港站嘅東涌綫同機場快綫相連。 由於翻新後嘅大堂同香港站嘅設計相若,令乘客唔小心蕩失路,以為去到香港站嘅範圍,其實佢哋只係身處畢打街大堂。

環興街1號: 車站出口

乘客用行人隧道轉機場快綫或東涌綫前往香港國際機場、青衣島、大嶼山等地,為中環站帶來龐大轉車人流。 現時,仍然有唔少乘客喺中環站行去交易廣場公共運輸交匯處或者喺德輔道中轉巴士、小巴或電車前往香港中西區、南區;同時亦有唔少乘客前往海旁搭山頂纜車接駁巴士往返纜車站,或者行路去中環碼頭轉渡輪前往離島區、九龍半島等地。 環興街1號 另外,響L1層嘅遮打道大堂同車站出口之間重有一層閣樓,用嚟通去車站出口,地鐵公司響車站嗰層開放咗「藝術管道」,為藝術家提供一個展覽場地。

自西開始依序經過臺中市清水區、神岡區、豐原區,之後往南延伸到臺中市潭子區並接上台74線快速公路,全長28公里。 大部分路段速限100公里,清水端至中港系統為雙向四車道;中港系統至豐勢為雙向六車道;豐勢到潭子系統為雙向四車道。 該月台而家係兩條單方向通道,一條由上環站2號月台(往堅尼地城方向)連接林士街大堂,另一條由林士街大堂連接上環站1號月台(往柴灣方向),2條通道各設有2組共4條扶手電梯,並以圍欄分隔,互不相通。 如果乘客錯誤走到連接林士街大堂的通道,則可以用林士街售票大堂嘅升降機到達上環站1號月台(往柴灣方向),再行去德輔道中大堂。 2001年,地鐵公司為改善中環站車站環境,再度翻新舊有遮打道大堂,以配合畢打街大堂同埋香港站嘅一貫設計。 呢次翻新除咗加設一般商店外,重將咖啡店、快餐店同埋書店引入至地鐵範圍,增加地鐵公司嘅非車務收入,吸引人流以及方便乘客喺車站買嘢。

環興街1號: 活化及重新開放

遮打道大堂,由地鐵修正早期系統至今早已經起好,響遮打道地底,中環站係全港首個設有雙層大堂嘅車站。 中環站開放初期,上層大堂同下層大堂未設有非收費區連接,乘客要經過收費區先可以往返上下兩層大堂。 工程在2020年完成,一半樓面屬於行人通道和公共休憩空間等。 環興街1號 餘下可出租的樓面大約60892平方呎,提供大眾化飲食、零售等樓面。 市建局在同年12月初就營運合約進行招標,並獲得3份營運計劃書,據悉包括華懋和會德豐等入標。

而13個保留的街市檔口,將開設老字號商店,如金源米業,南丫天虹和社企銀杏館等營運。 一樓設有佔地2500方呎的大型活動場地,可舉辦講座、展覽以及文化藝術表演。 2002年2月,食環署交代中環街市重建計畫對檔戶的安排,綜合區議會及檔戶的意見,政府將對101個合資格的租檔提供相等於24月租金的特惠賠償,金額由89,000元至286,000元不等,平均則為205,000元。 環興街1號

以上各點,再加上同上環站一樣以淺棕色為車站主色,同一般車站嘅柔和燈光對照下,成個被荒廢咗嘅月台更加令人覺得陰深恐怖。 此外,呢次翻新工程亦將中環站畢打街同埋遮打道上下層嘅非收費區大堂連接,乘客唔使再穿越地面繁忙街道或途經收費區往來兩個大堂,成個工程喺2002年4月完工。 同時又喺中環站月台引入8部公眾電腦作為「iCentre」免費上網服務設施同埋將喺J3出口嘅車站商店改做「藝術管道」方便乘客喺車站內上網同埋為藝術家提供一個展覽場地。 1980年12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起港島綫,終點站由堅尼地城站縮短至上環站。

中環街市設置垃圾槽亦為香港建築之創舉,各層樓的垃圾從垃圾槽集中至域多利街的總出口,在槽口由垃圾車收集垃圾。 2017年,豐原1號隧道西口進行降挖作業時,先後在地表下3公尺處、7公尺處發現「朴口文化遺址」,洞口施工二度暫時停工,工程單位與考古團隊合作進行分區考古發掘,減少工程延宕時間並達到保存遺址,營埔文化、牛罵頭文化陸續出土。 現場研判,東行線營埔文化層下方,仍存在牛罵頭文化遺址,推估考古發掘作業將持續到2019年8月可完成,隧道洞口東行線降挖作業在遺址搶救完成後,可繼續施工。

  • 當港島綫喺1986年5月23號延長至中環站時,全站英文名已經統一做Central。
  • 2017年,豐原1號隧道西口進行降挖作業時,先後在地表下3公尺處、7公尺處發現「朴口文化遺址」,洞口施工二度暫時停工,工程單位與考古團隊合作進行分區考古發掘,減少工程延宕時間並達到保存遺址,營埔文化、牛罵頭文化陸續出土。
  • 於2003年,地鐵曾經考慮用林士街月台做西港島綫(暫稱南港島綫西段)嘅總站。
  • 1990年,政府更喺《香港運輸政策白皮書》提及東九龍綫原有過海路段由機場快綫取代,並重新規劃東九龍綫,意味住林士街月台將會冇用武之地。
  • 1994年,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啟用後,中環街市的上層被改建為中環購物廊(又稱中區購物廊)。

而根據1983年香港政府出版嘅街道圖,畢打街地底嘅港島綫車站命名為中環(Pedder),因此可以證明車站嘅中文名統一為中環。 1970年,顧問公司發表另一份《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喺報告書度,位於中環遮打道地底嘅車站叫做遮打(Chater),而位於中環必打街(家下畢打街)地底嘅車站叫做必打(Pedder)。 環興街1號 乘客若果往返呢個站、葵芳站同埋荃灣站,去香港站搭東涌綫再經荔景站轉搭荃灣綫嘅時間會較直接喺本站搭荃灣綫快。

環興街1號: 建築特色

直到2001年嘅翻新,先至有樓梯連接嘅大堂上下層,加入咗咖啡店、快餐店同書店,成為車站購物街,增加地鐵公司嘅非車務收入同方便乘客購物。 2013年7月19日,城市規劃委員會審批及通過「城中綠洲」項目,當中包括批准放寬建築物高度限制,准許在中環街市大樓頂加建一層大型玻璃屋,將其發展成為「漂浮綠洲」,令到建築物高度由原來的23米增加至40米。 環興街1號 同年10月,一名大埔區聾啞居民透過本土行動成員何來協助下,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要求推翻城市規劃委員會的決定。 經過多輪研究和諮詢後,中環街市大樓最終在2017年10月開始進行活化工程,未來完成後部份攤檔將獲得保留。

2011年11月,市區重建局經過公開招標後,選出 AGC Design 負責活化前中環街市「城中綠洲」項目。 設計將會採取採取新舊兼容及啟發創意的設計,增加綠化空間,包括在天台植樹,並且考慮興建泳池,同時強化地基。 環興街1號 市區重建局會於2012年年中前內完成整個項目的設計,於同年交由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

Z-Series 碟型濾芯機 Z系列過濾器的設計,搭配碟片式濾心來使用,提供碟片濾心在使用時,能保持過濾液體均勻的流動,提高製程的穩定度,廣泛應用於食品及飲料產業。 過濾器一體成型加工的底座,避免汙垢殘留,支撐板可取出清洗,提高更換濾心時的清潔效率。 H-Series 高流量濾心機過濾器 環興街1號 H系列高流量濾心式過濾器專為高流量濾心設計,提供高流量的過濾並同時滿足低廉成本的需求。 過濾器的臥式桶身設計能大幅減少廠房空間的佔用,不須使用特殊工具便能方便更換濾心及清洗過濾器桶槽,節省維護以及清潔的費用。 此系列能廣泛運用在各種行業領域,電子、化學、石化、藥品及食品飲料等。

中環站有5層,地面係車站出口,車站大堂同商店主要響中環站嘅L1、L2層。 L2同L4層分別係港島綫3號月台(往柴灣)同4號月台(往堅尼地城),而L3層就係荃灣綫嘅1號同2號月台(往荃灣)。 在2009年10月發表的《2009至2010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顯示,中環街市被剔出勾地表,交由市區重建局全面保育和活化,在鬧市中創造一個休閒點。 環興街1號 政府將會斥資5億元活化中環街市,市建局計劃分階段建築結構勘察,首階段工程估計可在2至3年完成,整個項目則預計需時4-5年竣工。

城規會在諮詢期間收到105份意見書,當中8份贊成、21份反對,其餘77份只是表達意見和關注。 市建局建議保留不同類型的攤檔,但最多只會保留5至6個,並會提供不少於1,000平方米的公眾休憩用地。 但需就拆卸街市面向德輔道中的末端立面、域多利皇后街地下的出口的詳細設計,日後需再提交予城規會審批。。 2016年9月獲城規會批准的修訂方案中,獲保留攤檔增至13個,而面向德輔道中的末端立面落實重建為玻璃幕牆,幕牆會重塑中環街市落成時的原來形態。 環興街1號 市建局在2017年10月中正式授權承建商進行活化工程,商議多年的重建計劃終於推進至新階段。 2015年3月30日,有香港傳媒報道該項目出現變數,隨着建築成本不斷上漲,該項目所需要的建築費用之最新估計達逾10億港元,為最初預算的一倍。

中環站有15個車站出口,出口主要連接中環建築物同埋購物中心嘅地庫同大堂,乘客可直接響車站通道穿梭中區主要建築物嘅購物中心同車站大堂。 喺互聯網服務上,現時中環站大堂及月台都有免費由電訊盈科提供嘅Wi-Fi熱點,乘客可以喺等車啲時候透過手提電腦或個人數碼助理(PDA)上網。 環興街1號 同時,喺3號月台行人通道設有「iCentre」免費上網服務設施,畀乘客瀏覽網上資訊。

當港島綫喺1986年5月23號延長至中環站時,全站英文名已經統一做Central。 由於修正早期系統當時包括荃灣綫嘅中環到旺角嘅路段,所以荃灣綫喺1982年5月10號通車嗰陣時,中環站就成為荃灣綫南端嘅尾站。 環興街1號 1號同2號月台共用一個島式月台,處理荃灣綫往荃灣方向嘅列車,起響遮打道嘅地底,由德輔道中伸到去會所街。

為免起林士站嘅時候影響上環站運作,前地鐵起上環站時已經響林士街地底預留該站車站大堂同埋月台。 林士站本身都有車站控制室、完整嘅車站大堂、商店及客戶服務中心等,具備獨立運作嘅條件。 但因為東九龍綫計劃擱置,林士站嘅車站大堂,而家成為上環站嘅其中一個車站大堂,同上環站本身個大堂互不相連。 環興街1號 兩個大堂淨係有兩個位置連接兩個港島線月台,同埋扶手電梯嘅位置設計唔方便,所以乘客由車站大堂來往月台要好耐,喺繁忙時間好迫,好多人都話唔方便。 中環站係荃灣綫響香港島嘅總站同港島綫中途站,畀乘客響荃灣綫同港島綫轉車,往返西環、九龍同新界。

根據1967年發表嘅《香港集體運輸研究》,中環站初期同上環街市站(家下上環站)計劃做港島綫同觀塘綫中間嘅轉綫站,而荃灣綫嘅尾站係金鐘站。 當時中環站嘅計劃位置嚮租庇利街同畢打街中間嘅一段德輔道中地底,較而家中環站嘅位置偏西。 環興街1號 此外,由於地鐵起機場鐵路時,早已經喺環球大廈地底起行人隧道連接香港站,現時有港島綫同荃灣綫。

同1970年方案唔同嘅係,成個車站都向地底下移幾十米,並由島式月台改做側式月台,以便保護四周建築物發展。 為避免起東九龍綫終點站嗰時會影響上環站嘅運作,響林士街地底預留咗該站車站大堂及月台。 因1983年上半年建造嘅中環站四號月台隧道興建錯誤同埋地面建築物重建搬遷工作出現延誤,上環站趕唔切喺1985年5月31號落成,而需要延至1986年5月23號先至啟用。 環興街1號 中環站喺1980年2月12號因應地鐵修正早期系統由尖沙咀延伸而啟用,成為修正早期系統嘅終點站,乘客可以直接搭列車前往觀塘,大概要27.5分鐘。

但喺2004年3月嘅計劃中,西港島綫(暫稱南港島綫西段)改喺西營盤站同港島綫西延(起嗰時叫「西港島綫」)交匯,令林士街月台將來用嘅機會更渺茫。 另一方面,由於東九龍區人口增長放緩同埋落實搬遷啟德機場,東九龍綫嘅落實一直遙遙無期,而林士街嘅東九龍綫預留月台亦一直空置。 1990年,政府更喺《香港運輸政策白皮書》提及東九龍綫原有過海路段由機場快綫取代,並重新規劃東九龍綫,意味住林士街月台將會冇用武之地。 2021年2月20號傍晚6點幾,大堂去A-C出口靠左嘅扶手電梯,突然有一幅1米乘半米嘅石屎從天花剝落跌落嚟,之後發出刺鼻嘅氣味同好大煙,乘客四圍走同尖叫,事件中冇人受傷。 環興街1號 事後港鐵職員到場疏導乘客喺其他出口走,並用帆布遮住事發位置,而警員都到場調查,暫時未知冧天花嘅原因。 1985年5月31號,港島綫延伸至金鐘站,地鐵亦同時為包括中環站嘅多個車站(另外重包括油麻地站、旺角站同埋美孚站)更名,中環站嘅英文名Chater統一做Central。

這幢歷史建築由當年的工務司署設計,用了一年時間完成建造,是後期裝飾風藝術主義衍生出來的一門風格,大樓的特色是簡單的橫向線條以實用功能為主,而窗戶的設計也是包浩斯(Bauhaus)的特色。 窗戶不再是在牆壁上開一個一個的口子,而是以橫向綫條造成長條形的「窗牆」,成為牆壁的一部分。 此外,中環街市的圓角,對稱的室內格局,窗口上流綫形的懸臂遮陽簷篷等,是「摩登流線型建築」(Streamline Moderne)的特徵。 第三代中環街市建築於1939年5月落成,耗資九十萬港元,5月4日正式營業,樓高4層,內有263位檔主;同年5月3日,位於地下的鷄鴨枱及鮮魚枱率先開業;翌日,位於二樓的肉枱開業;第三日,位於三樓的果菜枱亦告開業。 環興街1號 街市由工務司署設計及建造,1980年代改造成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的一部份。 1990年獲擬定為三級歷史建築(惟評級一度未有被確定,直至2022年3月10日才予以確定評級),但2003年停止運作後曾一度被列入勾地表,後來政府將其剔出並交由市區重建局進行活化。 ),是香港一座摩登流線型的街市,於1939年落成,位於香港島中環皇后大道中93號及德輔道中80號。

環興街1號

為配合1990年代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地鐵公司喺環球大廈同埋交易廣場地底起一條橫跨干諾道中嘅地下行人通道,連接中環站同埋香港站,畀乘客從港島綫或荃灣綫轉機場快綫或東涌綫。 同時,地鐵公司亦翻新及擴建舊有畢打街大堂,加設新閘機同埋鋪頭,令乘客可享受更舒適嘅車站環境,工程喺1998年完成。 位於林士街地底嘅空置月台,呈南北走向,同港島綫月台成一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