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頭磡徙置區2024詳解!專家建議咁做…

1937年港府將界限街以北、獅子山以南的地區劃為「新九龍」,進行都市發展,鄉村風味逐漸消失。 橫頭磡徙置區 日治時期更進一步破壞,為了擴建啟德機場,日本人下令清拆附近大批村落,蒲崗村和大磡村等被夷平。 和平後,大量內地移民湧入,許多人棲身於新九龍,各地遍布寮屋,大磡村毗鄰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寮屋區,環境擠迫。

港府於是在九龍灣填海,1958年建成一條伸出海面的跑道。 原有兩條交叉跑道停用,部分土地在六十年代興建客運大樓和滑行道,其餘開闢工業區,因位於已拆卸的蒲崗村以南,故稱「新蒲崗」。 六十年代出現的公營房屋有東頭邨(1960年代初)、橫頭磡邨(前身是1962年興建的徙置大廈)、彩虹邨(1963年)、慈雲山邨(前身是1960年代的徙置大廈)、竹園邨(前身是1960年代的徙置大廈)和沙田坳邨(1967年)。

橫頭磡徙置區: 位於黃大仙區的公共屋邨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原裝第二型大廈只有大窩口邨第6座、東頭邨第9座及第11座是單幢式設計,所有單幢式第二型均不設天台學校。 徙置區源起於1953年的石硤尾大火,之後香港政府在鄰近山邊興建多層式大廈(「徙置大廈」)安置災民,即香港首個公屋「石硤尾徙置區」(今石硤尾邨)。 由於基層市民獲得政府以遠低於市價的價錢獲得廉價租用居所的權利,令基層市民無需像西九龍的基層一樣繳付高昂租金住板間房,反而公屋基層市民可以比私樓租客更容易累積財富,甚至將累積的財富給子女作首期,用作購買自置物業,提升社會階梯。 由於本邨的位置鄰近啟德機場,樓宇高度受限制,所以本邨大部份樓宇便使用了外觀較長而窄的相連長型樓宇設計,而本邨其中的宏光樓及宏顯樓,採用了相連長型樓宇類型中較少使用的「L」款的樓宇,相連長型L款樓宇全港公共屋邨中只有4座,還有大窩口邨的富秀樓及富平樓使用相連長型L款樓宇。 橫頭磡徙置區 而於1989年後才開始重建工程的樓宇,皆使用與外型與相連長型較相似的和諧三型樓宇設計。

  • )是居屋屋苑,由房委會總建築師(3)設計,於1991年至2001年期間落成。
  • 除了在石硤尾、大坑東和李鄭屋一帶興建徙置大廈外,政府還在老虎岩(現稱樂富)及本邨現址興建徙置大廈,為低下階層提供穩定居所,今天本邨所有徙置大廈已拆卸,當時這些徙置大廈由徙置事務處管理。
  • 並於同年收回《石硤尾大火》災區大約8.5英亩的土地,著手興建徙置大廈的房屋。
  • 翌年港府成立徙置事務處和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徙置大廈安置災民。
  • 在1970年提出建造地下鐵路系統的建議時,當時樂富的位置仍稱老虎岩站。
  • 因為第三型徙廈的設計仿照舊型政府廉租屋,樓宇比第一、二型徙廈纖細令座數更多,因此棄用以往徙置區以英文字母作為座號的做法,一律以數字作為座號。
  • 初期該等樓宇仍屬橫頭磡邨,樓宇興建期間亦以「宏」命名。

十三鄉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前,新九龍十三個具規模的鄉村,包括沙埔村、衙前團村、竹園村、大磡村、元嶺村、沙地園、坪頂、牛池灣、坪石、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 其中,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合稱為九龍四山。 彩虹邨所在地前身為九龍十三鄉之一的沙地園,是黃大仙區最早的公共屋邨,於1963落成,地點利便。 黃大仙區的公屋發展始於1957年,首先出現的是老虎岩徙置區,1963年改稱「老虎岩新區」。

橫頭磡徙置區: 歷史

而石籬邨的第10和11座:曾作為中轉房屋用途,除美荷樓外,亦為香港最後兩幢仍然用作居住用途的徙置大廈。 至2020年11月,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正式宣佈,將在2022年12月拆卸重建石籬中轉房屋第10及11座,並於2020年12月8日起給予為期兩年的遷出期,可於2028年完成重建,將提供2,600單位。 此外,鄰近的石籬天主教小學舊校舍,亦將於2022年中租期屆滿時收回並一併重建。 橫頭磡徙置區 至2023年1月16日,隨著以上樓宇正式封閉並準備拆卸,除美荷樓,由徙置事務處興建的大廈成為歷史,而石籬邨歷時39年的重建工程亦將告結束。 )是香港早期的出租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75年間興建,主要分布於較早開發的衛星城市和新市鎮(包括觀塘、葵涌、荃灣、屯門和元朗等),由徙置事務處管理。

這種徙廈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香港徙置屋邨中相當極之稀有的型號,大廈的設計大致與改裝第一型相似,惟住戶仍需使用中間的共用廁所(廁格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內地難民移港定居,由於當時香港政府沒有一個房屋政策來為低下階層而設的,所以很多難民在1949年後在山邊興建木屋來居住,但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經常發生火警,最終於1953年的聖誕夜,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令5萬多人無家可歸,於是政府在原址興建29座徙置大廈,用以安置災民。 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 有一個狹小的居住單位,但煮食和晒衣服都要出到外面公共露台處進行。 美國天主教傳教會,又名瑪利諾神父會,於1911年在美國紐約創立。

橫頭磡徙置區: 第一型

他舉例「慈雲山鳳德邨竹園邨潮僑街坊盂蘭勝會」,名字「水蛇春咁長」,包含六十年代落成並於九十年代重建的慈雲山邨,以及現存的鳳德邨和竹園邨。 1984年7月22日:九巴7B、11C及12B線總站遷往樂富,橫頭磡巴士總站從此永久執閉。 橫頭磡巴士總站(Wang Tau Hom Bus Terminus),位於九龍黃大仙區橫頭磡富美街與聯合道之間,橫頭磡邨25-26座外,曾是橫頭磡徙置區重要的巴士總站。 德強苑、嘉強苑、富強苑和康強苑屬樂富居屋屋苑,分別於1991年和1999年落成,提供約1370個單位和640個單位。 樂富邨是樂富唯一的公共屋邨,早在1957年落成,共23座,重建後的樂富邨則在1984年落成,共11座,截至2017年12月31日提供約3600個單位,人口為9,900。 現存僅有一座第一型徙置大廈:石硤尾邨第41座(美荷樓)為全港首批落成的徙置大廈之一,因有歷史價值而保留,已活化為青年旅舍。

總站

官校未能應付所需,政府便提供地方或經濟支援,鼓勵宗教和慈善團體興學育才。 孔教學院於1963年在大成街開辦大成中學,附設小學和夜校。 孔教學院現正申請在鑽石山綜合發展區東面興建一座規模宏大的孔廟,提供有關儒家的文化活動和課程。 若果獲得批准,將使黃大仙區成為儒釋道三教匯聚之地。 天台上還見不少教會經營的天台學校,為貧苦大眾提供基本教育。 黃大仙區位於九龍東,面積約9.26平方公里,北面以獅子山及大老山為界;東臨飛鵝山;南接清水灣道及太子道東;西連聯合道及獅子山隧道。

橫頭磡徙置區: 設計資訊

1980年代,政府為了改善公屋住客的居住環境,決定在約2000年前把所有沒有獨立廚廁的舊式公屋大廈(包括第一至第三型徙置大廈,以及舊型的政府廉租屋)全部清拆。 由於第三型大廈是最後一批沒有設獨立廚廁及升降機的型號,故大部份的第三型徙置大廈,清拆時只有大約20至30年左右的樓齡,而最高也不過39年。 第一批清拆的第三型徙廈位於慈樂邨,因結構問題提早於1990年封閉,翌年5月正式拆卸;最後一批清拆第三型徙廈則位於葵涌邨(第1至13座),2000年清拆。

鄺嘉仕是「Sub 3跑手」(即3小時內完成馬拉松),也是歷史掌故達人,曾在黃大仙舉辦盂蘭跑。 第四型徒廈是根據之前的第三型徙廈建築基礎而建造的新型號,徙廈主要呈「T」字型設計,少數呈「I」字長型(見下列不設升降機的座數)、「E」字型(東頭邨23座)、倒「F」字型(元朗邨3-5座)或「日」字型(慈雲山邨61-65座)。 橫頭磡徙置區 橫頭磡徙置區 改裝第二型徙廈可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徙廈型號,是徙置事務處於1970年代根據原本擁有的第二型徙廈改裝而成,原意跟部份第一型徙廈進行改裝一樣。 不過當中只有極少數第二型徙廈會作這個改裝,因需費甚巨,故此絕大部份以第二型徙廈為主的屋邨也不會進行此改裝。 第二型徒廈早於1977年開始清拆,橫頭磡邨第23及24座是最後兩座清拆的原裝第二型徙廈,於1990年清拆。

橫頭磡徙置區: 黃大仙|社區達人鄺嘉仕:山城裏 我跑過香港的一百年|跑向18區

而1960年橫頭磡徙置區開始動工,向有關當局申請建築一所學校,除了作教學用途之外,教育署欣然接受教會在教育上的幫助,批出了三所小學:華德學校、天主教博智小學和聖博德學校。 天主教和基督教會亦很早進入黃大仙區發展,以教育尤其顯著。 戰後香港人口急增,出生率亦上升,學位需求與日俱增。

位於

第七型徙置大廈,在房委會系統中與政府廉租屋、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長型大廈一併算作「舊長型大廈」,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與徙置事務處合併後,於1974年至1982年間竣工的公屋大廈類型。 而隨著家庭用電要求提高,第七型徙置大廈原有供電系統因無法負荷,而時常發生故障停電。 因此,絕大多數第七型徙置大廈均已於1990年代初加建新變壓器房,以提升供電可靠性。 七型徙廈早在房委會成立前已完成設計,但嚴格來說,這些大廈在房委會成立之後才落成,因此屬於「甲類屋邨」。

橫頭磡徙置區: 歷史沿革

鑑於名字帶有煞氣,不為居民所喜,當局於1971年改名為「樂富新區」。 每到一處,鄺嘉仕總會侃侃而談,例如政府聲稱仿效首爾清溪川活化的啟德河,「二戰之後,河就是社區發展分界」,我們跟隨歷史軌跡,沿河穿過新蒲崗,本該抵達慈雲山鳳德邨竹園邨潮僑街坊盂蘭勝會的舉辦地點東啟德遊樂場,但採訪那天碰不上勝會(今年因疫情取消),於是我們直往大磡村,走上那條每有大車經過就微微震動的鐵皮天橋,橫越龍翔道,向鳳德邨和竹園邨進發。 此外,亦有23座第四型大廈會連接一至兩所「火柴盒」小學,方便邨內學童上課,包括慈雲山邨其中八座、藍田邨其中四座、石排灣邨第4、5座、石籬邨第4、8座、元朗邨第3、4座、柴灣邨第13座、牛頭角下邨第3座及東頭邨第22座,可以90度或直線連接於樓宇末端外,又或以90度連於樓宇中部。 最早的第四型徙廈出現於東頭邨22座,1965年4月建成。 橫頭磡徙置區前身為新九龍四號墳場(即曬魚石墳場)。

觀塘

另在1982年,即重建初期,在19至20座及8至9座之間的空地加建宏暉樓及宏暉中心。 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普遍上跟之前的第四型差不多,大廈主要呈「I」字長型設計,而且通常是以開放式通道相連著1至5座大廈並取代「T」型一體式樓宇結構,前工務司署在同期興建之新型政府廉租屋整體的結構和外貌亦以此為藍本(惟政府廉租屋目標向非拆遷戶提供居所,因此樓宇設計上較為寬敞及高低錯落有致減低壓迫感),第五型起每座相連大廈及附翼均會冠上另一座號或中文命名。 由於電梯大堂不再設置單位,並設置空中平台取代部分大廈頂層小型單位,使大廈整體公共空間面積擴大。 另外第五型是唯一一款落成時便設有梗房單位以安置住戶人數較高(11人或以上)的家庭。 但徙置大廈型號自第一型徙廈起,一直出現至第七型,就已經出現工人偷工減料的情況,以致於1980年代爆發「26座問題公屋醜聞」。 當中,第四型徙廈佔有11座之多,也是眾徙置大廈中最多出現問題的型號之一。

橫頭磡徙置區: 設計

直至目前,已展開或擬議的七型徙廈重建只有兩個:白田邨(第七型大廈部份)及美東邨。 這些樓宇樓高只有5至7層,沒有升降機,主要分布於新九龍。 各單位大小約10至20平方米,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因此連接著兩翼中間的樓層會用作為公共廁格和廚房用地,而徙廈亦會在天台搭建天台小學給徙置區的學童提供基本教育,此類天台學校一直沿用至第三型徙廈為止(石硤尾邨首批落成的8座第一型及樂富邨其中4座第一型不設天台學校)。 1970年代中期,少數公共屋邨把原有的第一型徙廈改建成「改裝第一型」。 樂富邨第5座、黃大仙下邨第8座(黃大仙上邨長欣樓)及佐敦谷邨第4、5座在建築時已經為獨立廚廁。 最後一批清拆的共用廚第一型型徙廈,於1991年清拆;最後一批清拆的獨立廚廁第一型徙廈,於1996年清拆。

有人會以為黃大仙區在戰後才發展起來,其實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清時期。 康熙廿七年(1688)刊行的《新安縣志》介紹新安縣分有三鄉,其中延福鄉有衙前村和莆岡村,即是後來的衙前圍和蒲崗村。 嘉慶廿四年(1819)的《新安縣志》除了提及上述二村外,還有「牛池灣」,都屬官富司轄下的村落。 此區以「黃大仙」命名,是1969年港府發表《民政主任工作檢討報告書》時確立的,因區內有一座香火鼎盛的黃大仙祠,而管理機構「嗇色園」又是一個服務社區的慈善團體,故此獲得港府垂青,以此為名。 1981年港府發表《地方行政白皮書》,將全港劃分為18個行政區,黃大仙區是其中之一。 『宅谷地產資訊網』只提供資訊媒介平台給予網絡使用者放盤或搜尋樓盤,資訊內容由第三方提供者提供或由『宅谷地產資訊網』從其他參考資料或來源獲取。

橫頭磡徙置區: 商場

即是說徙置大廈的作用最初的原意是用作長久性的存在。 由於木屋區不斷迅度蔓延,而居住者更達數十萬人,香港政府一時未有一套安置的計劃。 於是政府就暫時採取寛容政策,默許這些木屋區暫時存留。

橫頭磡徙置區: 學校歷史

竹園村已經清拆,今只剩下十多間石屋(稱「竹園聯合村」),而九龍十三鄉委員會亦於1986年易名「東九龍居民委員會」,抹去鄉村色彩。 昔日的十三鄉僅餘衙前圍村,和牛池灣村部分村屋,在觀塘區則有茶果嶺村和鯉魚門村。 第二個在區內落成的公共房屋是黃大仙徙置區(1957年),位於竹園村附近。 及後為了區別龍翔道另一面的黃大仙政府廉租屋,而改稱「黃大仙下邨」。 黃大仙政府廉租屋(1958年)則於1973年更名「黃大仙上邨」。

橫頭磡徙置區: 香港九龍的住宅區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為配合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的成立及接管後,再於同年改稱樂富邨。 隨着啟德機場的遷出,香港的土地需求增加,故獲改裝的第一型徙廈因應「土地浪費」為由,加上石硤尾邨打斷廁樓後樓宇出現傾斜的問題需要以石屎架支撐,而於1991年至2008年把這些徙廈清拆重建。 只有石硤尾邨的美荷樓獲列為二級歷史建築而可以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