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列者士街31號平面圖詳細介紹

前身為1906年落成的前政務司官邸,為典型殖民地建築,見證了大埔的地貌變遷,以及新界民政事務的發展。 1986年,建築物交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管理,用作推廣可持續生活。 早年致力保護婦孺的保良局,於1878年成立,及後拓展至提供教育、醫療等服務。 必列者士街31號平面圖 這幢二級歷史建築於1932年啟用,為保良局總部最早落成的部分,內裏展示保良局的歷史文獻。 大埔公立學校:創校於1946年春初,初期由朱仁傑借出太和園別墅暫充校舍,1948年遷至大埔墟北盛街17號,1979年秋因租約問題停辦。

六十年代初期,青年會餐廳牛腩飯一碟賣八角錢,較附近食肆便宜二角,因而頗受歡迎,午膳其門如市。 除午、晚膳外,亦有早茶供應,火腿煎蛋、咖啡奶茶、普洱壽眉、山竹牛肉、鶉蛋燒賣、雞扎、义燒包,甚至雞球大包均有,款式不少,中西合壁。 除了吸引不同團體來取景及拍照,也會有遊客對會所的歷史很有興趣。 曾經遇過一些本地及外國遊客、建築師等到此詢問會所的歷史、架構及規模,同工們都會十分樂意給他們講解。 有些更會要求到會所其他地方參觀,例如魯迅曾演講的大禮堂、香港首個室內運動場及懸空鑊形跑道等等。

最矚目的是1927年中國近代作家魯迅應邀來港,在此舉行了兩場演講,講題是〈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對新文化運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936年香港第一次集體婚禮亦在此舉辦,目的是提倡節儉婚嫁。 會所由美國建築師設計,故按西方藍圖設有火爐,而壁爐腔以磚砌成,左右兩側以瓷磚裝飾,上方置有會徽及對聯,火爐及煙囪雖早已封閉,但會方於2008年在爐旁位置設「智閒情」售賣小食,為庇護工場工友提供職業培訓機會。

必列者士街31號平面圖

由於此前已獲配校舍,隨著建校計劃解凍,預計2026年於東涌復校。 聖巴西流工業中學:原址在柴灣道71號,中學部於1996年遷入柴灣並更名為聖公會李福慶中學;校舍其後由該校小學部(即聖馬可小學)全面接管,但已於2021年結束。 ),是位於香港港島西營盤西邊街的一處多元用途的社區會堂,昔日為贊育醫院(Tsan Yuk Hospital)的所在地而被稱為舊贊育醫院,其主樓於1992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現時已升為一級。 必列者士街31號平面圖 其實,會所轉營是必然階段,能夠將百年古蹟活化,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讓社會弱勢得到支援及一個溫暖的家,實為十分有智慧的做法。 期望必列者士街會所在主的帶下,與香港市民一同成長、進步,繼續為大眾提供貼心的服務。 當年會所二、三樓設有宿舍,住客都是單身男子,餐廳就是他們解決開餐的地方。 其後青中成立,餐廳也就為青中師生提供多一個午膳好去處。

必列者士街31號平面圖: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

舊校舍於2004年關閉,其後給予國際學校Island Christian Academy使用。 要了解一個地方,就要由它的根──歷史開始,將於6月展開的「古蹟周遊樂」,便為大家提供考察機會! 整項活動為期兩個月,有16幢與社區服務相關的歷史建築參與,包括現為弱能人士提供康復服務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央會所」、早年肩負起控制鼠疫重任的舊病理學院(現為香港醫學博物館)等等。 部分歷史建築將於特定時間對外開放,公眾亦可通過電郵,預約報名參加免費導賞團,惟名額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必列者士街31號平面圖 中華基督教會念慈中學:原址在靠背壟道170號;由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繼承;校舍現改為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基道小學(九龍城)。 1966年,隨着位於九龍油麻地窩打老道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九龍會所完成重建,總部遷到該處;後來由於嚴重性飽和而被清拆重建,原址仍保留作為青年中心。

必列者士街31號平面圖

1939年3月,本會唱歌班於上環卜公球場舉行的千人大合唱,由黎草田擔任指揮。 黎於高中畢業後,加入青年會隨軍服務團,隨赴前線,以歌聲鼓勵士兵,並在前線和敵後宣傳救國抗日。 必列者士街31號平面圖 中西區的上環@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2,183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24,756人。

必列者士街31號平面圖: 宿舍

育才中學(沙田):原址在耀安邨,前為育才中學(西營盤);校舍現改為職業訓練局匯縱專業發展中心(馬鞍山)。 聖德肋撒書院(馬頭圍分校):原址在譚公道長城大廈部分樓層,校舍現改為長城購物中心,正校位於美孚新邨。 聖德肋撒書院(正校):原址在美孚新邨部分樓層,馬頭圍分校位於譚公道長城大廈部分樓層,校舍現改為長城購物中心。 培理英文書院中學部(Berea English College):原址在大角咀槐樹街1號,校舍現改為晏架街紅茶館酒店。 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本公司及中原網頁概不負責。 1937年後,會所被徵用作防空救護隊半山區A段總站,以收容超過一千名難民。

於1981年及2009年,必列者士街會所更先後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級為二級及一級歷史建築物。 為了應付社會迫切的需求,本會於60年初積極籌備四大建設,包括籌募經費興建社區會所、青年會中學校舍、窩打老道會所大廈以及青年體育訓練場館。 位於油麻地窩打老道的會所大樓於1966年建成後,本會的總部於1966年移師至窩打老道23號,而位處必列者士街的中央會所亦改名為必列者士街會所。 本會當年亦聯同香港六大基督教團體組織「難民救濟會」,為難民提供衣物;其後,更成立「隨軍服務團」,在前線設立站所,提供醫療救傷服務,兼在後方建立支持據點,促進軍民合作。 必列者士街31號平面圖 當中,著名音樂家黎小田的父親黎草田先生(1921─1994年),於十多歲來港定居,並加入本會的課餘讀書會「青萍社」。 當年日軍侵華,本會展開用唱歌救國的群眾歌詠救亡運動,當時擁有優美嗓音的黎草田獲吸納擔任指揮,並活躍於青年會教唱抗日救亡歌。

必列者士街31號平面圖: 服務質素

一級歷史建築,建於1918年,原名為中央會所,內部設有當時最先進的設施,包括香港首個室內游泳池和首個懸空鑊形跑道。 現時會所除了提供康體服務外,亦為弱能人士提供康復服務。 前身為沙田警署,約在1924年建成,屬二級歷史建築。 1950年被用作預防肺病託兒所,1953年又被租用作孤兒院,1964年再改作為沙田靈基學校,為區內兒童提供教育服務。 必列者士街31號平面圖 1972年創立,當時校址為觀塘藍田邨11座地下,1991年隨鄰近的培成小學一併遷入大埔。 沙頭角官立小學:原址在沙頭角公路石涌凹段60號;校舍在小學停辦後改辦沙頭角官立中學,現改為沙頭角國際學校。

  • 會所設計簡約,外型呈一個窄長的長方體,屋頂主要為平頂,外牆裝飾亦以粗面批盪飾面及紅磗砌成裝飾圖案,另外,因會所建於華人地方,更將中式琉璃瓦加入設計元素,以及兩側入口以中式牌坊佈置。
  • 由中央會所至現時的必列者士街會所,本會於100年間為中上環區市民提供不同形式的康體、教育、輔導以至物理治療服務,亦照顧社會弱勢的需要。
  • 在青年會服務40年間,見證着必愛之家的宿舍和工場成立,回想起當年與同事們的努力和付出,看到每一位受助者在必愛之家愉快工作和成長,實為我的工作生涯添上無限色彩。
  • 必列者士街31號的實用面積由396呎至414呎。
  • 五邑工商總會馮平山夫人李穎璋學校:原慈雲山慈樂邨五邑工商總會鄧樹椿紀念學校,1991年因屋邨重建而遷入馬鞍山,至2009年被明令殺校;鞍誠街2號校舍現改為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賽馬會本科校園。
  • 佔地一萬零八百方呎的六層大樓會所,於1915年12月18日開始動工。
  • 保良局黃族宗親會小學:原址在禾輋邨,前稱香港黃族宗親會黃鳴謙紀念學校;校舍現改為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禾輋信義學校。

它並非由華人建立,而是基督教青年會北美協會策劃。 他們的慷慨解囊令青年會迅速發展,在華人社區紮穩根基。 20世紀初香港缺乏大型禮堂,故許多大型活動、演講、放映會、展覽均在會所禮堂舉行。 至1995年,會所加建成必愛之家,禮堂亦改為庇護工場,可容納170名殘疾人士提供日間職業培訓服務。 由中央會所至現時的必列者士街會所,本會於100年間為中上環區市民提供不同形式的康體、教育、輔導以至物理治療服務,亦照顧社會弱勢的需要。 在未來的日子,必列者士街會所將繼續堅守本會「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宗旨,為本區市民提供多元化兼高質素的服務,與香港市民共同進步及成長。

必列者士街31號平面圖: 大埔堂

於1912年,青年會代表在美國白宮舉行青年會會議,發現香港仍未有自建的會所,故提出若港方能於五年內籌得二萬五千美元購置會所用地,則北美協會會籌辦七萬五千美元作資助。 為加強保障客戶及員工,提升會客及睇樓的安全,中原網頁及APP新增「代理疫苗接種徽章」,方便客戶辨別已接種疫苗的前線代理。 惟本公司非常重視及尊重員工的私隱,「已接種」的前線代理亦可選擇「不顯示」疫苗徽章。 位於中西文化合璧特色的荷李活道,鄰近中環核心商業區、蘇豪區及蘭桂坊,由恒基兆業發展的聚賢居不單有着靜中帶旺的優勢,更有一系列完善配套為住戶提供休閒生活。 必列者士街31號平面圖 物業於2006年落成入伙,共分兩座,所有單位均設有露台,高層單位甚至可以遠眺維港景致。 單位實用面積由363至1846平方呎不等,提供一至四房讓用戶選擇。 翠麗軒三樓設有會所,提供日光浴場、健身室、按摩池等設施,讓住客盡情享受如在酒店度假般的體驗。

田心公立學校:後與顯徑公立學校於1983年合併成為田心谷六村公立小學,六村學校於2005與保良局朱正賢小學合併成為現址的保良局王賜豪(田心谷)小學。 全完第三校:原址在大窩口新區14座,1980年遷往沙田沙角邨並更名「基覺小學」,於2009年被明令殺校。 必列者士街31號平面圖 聖公會基心小學:第一代原址在橫頭磡邨第8座地下,1978年遷出;第二代原址在富山邨,遺址為富山邨富暉樓。 明愛聖保祿中學:曾名明愛聖保祿職業先修學校,原址在長洲龍仔村及長洲山頂道,現為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其中之聖保祿校園。

必列者士街31號平面圖: 香港樓宇目錄

五邑工商總會鄧樹椿紀念學校:遷往馬鞍山並易名五邑工商總會馮平山夫人李穎璋學校繼續辦學,惟已於2009年被殺校。 漁業子弟學校:1950年代學校,原址在太平山街觀音廟石級位置,小地鋪,人多數班,設備簡陋,學生來自附近清貧家庭。 本人已查閱貴公司的 私隱政策和 收集個人資料聲明,並同意貴公司使用本人於此所填寫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 如發現這網頁有任何不準確的地方或有改善之處,請讓我們知道,我們的聯絡電郵是:。 其中 16 所是官立/資助小學(官津小學),7 所是直資/私立小學。 官津小學分佈於校網 11 內,請點擊以下連結查看校網涵蓋地區及學校名冊。

必列者士街31號平面圖

大樓設計揉合中西元素且設備前衛,設有全港第一個室內冷暖水游泳池,及全港首個懸空的室內鑊形跑道。 1927年著名中國作家魯迅曾於大禮堂演講,1936年舉辦的全港第一次集體婚禮亦在此舉行,日戰時期更被徵用作防空救護隊半山區A段總站以收容難民。 2009年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現用作社區中心及庇護工場。 1950至51年間興建,為三級歷史建築,協會致力於防治心胸和肺疾病,大樓地下自2003年起成立健康教育中心,推廣「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的訊息。 必列者士街31號平面圖 恩平工商會李吳瑞愛紀念學校:原址在新翠邨,與九龍城浸信會禧年小學下午校合併,成為九龍城浸信會禧年(恩平)小學。 佛教明珠學校:原址在秦石邨,校舍現由鄰近兩所中學合租用作擴充校舍,即天主教郭得勝中學(銀禧校園)及沙田循道衛理中學(豐盛校園)。 官塘循道學校:原址在雞寮第23座地下,遷校後改名為沙田循道衛理小學,及後上午班分拆為馬鞍山循道衛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