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龍8大著數

曾群輝說:「除了豆腐和豆腐花是附近一家豆品廠提供,其他都是我們自己做的,點心師傅每朝凌晨4時就要開工了。」點心款式十分多,其中包括一些古早款式,例如雞球大包和鵪鶉蛋燒賣等。 我著他們小心,因為這裡是蓮花山礦場的範圍,附近滿佈荒廢礦洞。 川龍 蓮花山礦場沒有大規模開發,大部份都是小規模人手開挖的礦洞,洞口細小,又被草叢掩蓋,可以說是頗危險的。 不過一看地圖,便知由川龍去大欖路程頗長,應該不會去到大欖了。 星期四活動,集合時間可以遲一點,八點四十五分後才起步。

但下走至近村屋時,已傳來狗吠聲,大家不敢走近村屋。 幸好找到前方有路接回元荃古道的水泥路。 為免遇著村狗,建議大家不要走山徑,沿水泥路離開。

  • 在引水道左轉,走至扶輪亭,在右方豎立著指示牌的水泥梯級下走至荃錦公路畢(可在此乘車或走約10分鐘經至愉景新城)。
  • 川龍交通較荃錦坳方便,集合地點就定在那裡。
  • 走了半小時左右便到達上山的路口, 我先讓隊友們在路旁的涼風位置小休幾分鐘, 然後就開始上登這段山路。
  • 眾所周知,這巴士的班次極為疏落,只服務「有緣人」。
  • 羅國生先生幼時隨父母搬來川龍,發現周邊鄰里家家戶戶都種植西洋菜,便向農友買菜種來試種,在羅生的記憶裏,他從未見過西洋菜的種子。

街97號交通便利,鄰近港鐵荃灣站。 川龍街113號位於荃灣市中心川龍街113號(中原樓市片區:荃灣市中心)。 川龍街113號的實用面積由701呎至701呎。 川龍街113號交通便利,鄰近港鐵荃灣站。 首先在荃灣西總站乘搭51號巴士(星期六日早上每隔15分鐘有一班車)上大帽山,約45分鐘車程可到達大帽山郊野公園站。

川龍: 川龍巴士站

從山路一直蜿蜒而上,由於地勢高和開揚,可以飽覽九龍、獅子山以至元朗等地風光。 再往上走則到達一條十分狹窄的「之」字路,這裏無官方名稱,坊間多稱為「大帽山髮夾彎」或「大帽山S彎」,是觀雲海、日出的理想地點,天氣好的話最遠甚至望到港島和南丫島。 川龍 既然駕車來到川龍,何不直上大帽山高位? 從川龍村沿着荃錦公路駕駛10分鐘左右,可以抵達扶輪公園。 公園設施十分齊備,除了洗手間、小賣部和提取淡水的水喉,還有眾多露營設施和燒烤爐。

那裏是大欖郊野公園的其中一個入口,大家沿引水道旁的小徑遊走,春夏期間可欣賞到洋紫荊、洋蹄甲、木棉和禾花雀花的開花盛況,因此吸引不少花友和影友來拍攝打卡,所以呢,要賞花也不一定要飛往外地。 再往前走大概十多分鐘,就會見到在1982年由英國人Mr. 曾經有些有意到川龍飲茶的人問筆者,川龍有甚麼行山路線,或川龍如何通往城門水塘等。 其實川龍可通往很多地方,除城門水塘外,還有荃灣、大帽山及荃錦坳等。

川龍: 藝術家不是過客 作品正在一直滋長

茶樓營業時間由上午六時至下午二時,假日有很多行山郊遊人士專程經過這裏飲茶! 另外亦可以夾到茶樓停車場可以泊車,停車場不收費,但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車場定必會爆滿。 這名字對不少行山客來說絕不陌生,也有不少愛茶者慕名而來,為的是「飲啖茶,食個包」,歎番一盅兩件。

與小朋友及長輩去慣了商場連鎖式茶樓飲茶很沒有新意? 那不妨找天到這個位於荃灣大帽山山腰的鄉郊自助式茶樓,嘆山水茶食著名的本地西洋菜! 荃灣大帽山川龍村有兩間老字號茶樓,端記茶樓及彩龍茶樓。 川龍 今次介紹川龍端記茶樓,茶樓戶外面積位置較大,景觀開揚,在一樓的露台位置可望到大帽山景。 輕鬆漫步約一小時便到達古道另一端——雷公田。

戰後川龍的小聖堂改為修女宿舍,至七十年代左右荒廢至今。 八十年代開始曾氏村民恢復祭祖,每年重陽節後舉行秋祭。 川龍 「曾氏家祠」現為政府指定三級歷史建築,受資助維修後,容許建築物作合理程度的開放讓公眾參觀。

而通往城門水塘的山路,最少有兩條,分別是城門引水道,及本文介紹的龍門郊遊徑。 (圖:鄧宗弘攝,明報製圖) 首站我們到達川龍,村內有兩家人氣鄉村茶居:端記和彩龍。 川龍街97號位於荃灣市中心川龍街97號(中原樓市片區:荃灣市中心)。 川龍街97號的實用面積由505呎至505呎。

遊客在這裡亦不時能看到茶客掛上雀籠,悠閒地「嘆茶」的景況。 所以,來到端記茶樓,必定能感受到最自然親切的鄉郊風味。 在出發前,可先到附近的川龍公廁「方便」一下,在川龍飲完茶後,相信更會有這個需要。 在川龍的小巴總站,沿大馬路(荃錦公路)向下行大約4至5個車位,然後左轉至入川龍村的一斜路,向下行一段短路至停車場後,向右望即可見到。 位於大帽山約1/3高度的南面山腰,即海拔約300米。

川龍

由於今早下過雨吧, 所以到來行山的人士減少了, 平時星期日人來人往的龍門郊遊徑今天竟然是冷清清的, 所以我們就可以獨自享用這處清風送爽的休息位置了。 今天由川龍起步,約10分鐘便到達煤氣檢管站旁的石級;行約1小時50分鐘至蓮花山公立學校;多走15分鐘至石龍拱。 川龍 荃灣川龍村隱世山腰傳統茶樓 登大帽山|親子好去處後記:川龍端記茶樓食物質素平平,但卻少有地滿懷鄉郊風味,是一般開大冷氣鋪滿地氈熱鬧嘈吵的茶樓根本無法取代。

大家或者聽過行山客鍾意去「飲茶」,其實川龍位於大帽山腰,係一條歷史長達五百多年嘅客家村落,入面有曾氏原居民聚居。 川龍設有兩間歷史悠久嘅自助茶樓——端記同彩龍茶樓,出名菜式包括大帽山農場出產嘅新鮮西洋菜同山水豆腐花,仲有質感細滑嘅即叫即製腸粉添! 自助茶樓即係咩都要自己黎,包括搵位、攞點心、攞餐具等,富有舊茶樓嘅風味。 位於大帽山腰,村內主要居住新界原居民曾氏,祖籍為廣東龍川縣(今五華縣以西),早於永樂年間(1403年至1424年)南遷至香港荃灣一帶(包括打磚坪)聚居,其後先祖大璋公擇居川龍立業。 川龍曾氏村民於十九世紀末一次瘟疫後全村信奉天主教,並設有小聖堂,祠堂亦不再放置祖先神位。

接下來便是落山路段,先由比較清晰的山徑落山,大約20分鐘後便接上大路,跟住轉左,亦即是相思林徑。 再轉右往城門引水道方向落山,頭段是非常明顯的山徑,之後不要轉入明顯的松樹徑,因為會比較兜路,要向着前面很朦朧的山徑行,要很眼利才能看得出來。 川龍 來到電塔的位置轉右行,一路直行到另一座電塔,之後接上龍門郊遊徑。 然後再次走入小徑,直前方的一個缺口就是了。

行了若一小時便會到達一個名為 「 大帽山郊野公園觀景台 」 , 本來可以飽覽山下的荃灣至葵青區風景, 且建有指示牌讓人分辨不同建築物。 但由於植物生長得太好, 大部份景觀已被樹木遮蔽, 只剩部分風景。 「邂逅!山川人」(“Hi!Hill”)是由藝術推廣辦事處邀請十三組藝術家與荃灣川龍村民編織出來的在地藝術展,讓城市人藉此邂逅鄉村的人、自然及生活,思考自身跟歷史的連結。 起點在川龍,在荃灣川龍街乘搭80號小巴,於總站下車便是川龍。

川龍: 川龍街97號 位置地圖

除了走上山看看漂亮香港景色,今次也帶大家走進傳統小村小牧場,吃吃港式點心,品嘗地道奶品,再輕鬆遊遊甲龍古道、清潭水塘一帶,感受一下與這片土地的連結,對這個地方的愛就是從出生開始已在默默滋長。 以川龍村為總站的專綫小巴路線資料營辦商路線號出發地目的地服務形式彩龍80川龍村荃灣(川龍街)每天服務●總站位於川龍村村公所旁,荃錦公路路旁。 (Chuen Lung)巴士站,位於新界荃灣區曹公潭荃錦公路近川龍村及馬塘村,為一對南、北行路邊中途站,村口設有專綫小巴總站,當中南行站為巴士必停站。 想食到真點有機蔬果,又唔知去邊度買?

他說車路是私家路,我們唯有走這條村徑。 年前我們經過這裡,有幾個隊友被黃蜂螫了幾吓,所以我們不想走這條路。 據文件顯示,上述項目位於荃灣川龍荃灣市地段389號(部分)和毗連政府土地,即位於大帽山山腰,鄰近荃錦公路,川龍村對出;目前屬「康樂」地帶,申請放寬地積比率及建築物高度限制,作擬議度假酒店發展。 在二橋休息完畢後, 大隊又再起步向川龍進發, 這段路已經接近川龍的終點, 所以路段就更為寬闊易走。

她靠種植西洋菜養育兩個孩子,其中也經歷過低谷,幸得幾位熟客慷慨解囊借錢給她,才渡過難關。 這裏是自助形式提取自己喜愛的點心,甚至連沖茶、提碗筷都要親力親為。 川龍 這個茶水間有齊茶葉、熱水、茶壺、碗筷。 而食物款式與一般茶樓差不多,有興趣可以嘗試川龍名產西洋菜。

川龍交通較荃錦坳方便,集合地點就定在那裡。 到川龍飲茶, 沒有優美到可以打卡的裝修, 點心也是一般常見的味道, 服務甚至要全自助⋯⋯ 但在香港仍然吃到自家種植的蔬菜、 還有鳥籠風情⋯⋯ 時間彷彿在此被定了格。 就算只是一個簡單的地方讓親友共聚一堂, 已經值得珍惜。 到端記飲茶必須留意時間, 端記的營業時間是早上六時至下午二時, 而吃點心的黃金時間為早上八至十時。 小編當日下午一時多才來到, 好處是輕易坐到最好風景位置, 壞處當然係無乜嘢心剩, 西洋菜更早已售罄, 只能有乜食乜。 我們不願浸腳的, 就到旁邊的樹蔭位於坐下來飲杯熱茶, 區兄就把他去旅遊買回來的手信給大家分享。

有車之人在「疫」境中格外讓人羨慕,因為可有更大自由度,駕車前往不同地點,避開人潮,放鬆心情。 今次我們駕車上川龍飲茶買菜,再上大帽山睇靚景,順便操練一下駕駛技術,輕鬆過一個下午。 現時若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由九龍前往石崗,就只有51號巴士。 眾所周知,這巴士的班次極為疏落,只服務「有緣人」。 於是這日便從川龍出發,上走至荃錦坳,再沿甲龍古道下走雷公田前往石崗。 不過後來的隊友要休息一會,因為太熱了。 我們先到的,不等他們便再起步,早點去深井開位飲茶。

接下來只要沿山徑直上,便來到由響石墳場上來的「S」型山徑。 由正前方的小山徑繼續上,再次接回「S」型山徑,再由對面的小山徑繼續行,路都是清晰的。 之後又會再次接回「S」型山徑,今次是比較闊的石屎路,先轉左行十米,旁邊會見到另一條上山的山徑。 她家的西洋菜供應給附近的端記茶樓已經三十年了,亦有不少遊客及行山人士慕名來田間買菜,周六周日時更要排隊兩個小時才能買到。 她與客人關係更逐漸生出深厚的人情味,在我們採訪期間,亦有客人前來買走好幾斤已用膠袋包好的西洋菜。

原來西洋菜的『菜種』是指『全棵拔起,有頭有根』的菜苗。 買少量菜苗種下去,便能不斷生長,漸漸可以自己『留種』。 由於西洋菜原產溫帶,夏季氣候炎熱,便要『歇暑』,而川龍地處大帽山山腰,氣候相對涼爽,又有清涼的山泉水流經,便成爲唯一可以為西洋菜留種的地方。 在港有車怎能…不登全港最高的大帽山? 本場就在其山腰 “川龍村”,環境開揚,空氣清新,實為行山郊遊人仕的一個理想的落腳點。 後記:川龍端記茶樓食物質素平平,但卻少有地滿懷鄉郊風味,是一般開大冷氣鋪滿地氈熱鬧嘈吵的茶樓根本無法取代。 川龍村對面為馬塘村,沿川龍村通道走可達橫龍村及昂塘村,繼續走可達全完堂墓園及響石墳場,亦有行山徑連接大帽山、城門水塘等。

禾秧石林就在前面,到處都是大石,只要加點想像力,有些大石就像一條毛毛蟲。 記得在高處先尋找山徑落山,回望石群真是壯觀。 川龍 由於通山跑玩石時亂走一通,所以必須確認路線正確後,方可繼續前進。 之後左面會見到城門水塘,前面又會見到小豬石。

川龍: 香港第一高峰

不是這個展覽的關係,也不知道原來每戶村民家中也有兩個水龍頭,一個提供食水,另一個是山水,真讓人羨慕。 展覽中,我特別對川龍泥製川龍杯的《新新相續》、石菖蒲草形狀的《山水龍頭栓》、苧麻珍蝶的糧倉《苧麻公園》及客家改編歌《山旮旯OK》感興趣,詳情是什麼,留待大家自己去看吧,記緊展期至2018年8月12日。 另,不要錯過藝術家入村與村民互動的感人小故事。 川龍 下了車,往下走一分鐘左右,右手邊就是行山徑入口,其中一條行山徑,也是最右手邊的行山徑是“荃錦自然教育徑”,沿此徑而行,一路都是在林中的平路行走。 走過,繼續沿“荃錦自然教育徑”的指示前行即可。 走了一個小時後,會來到一個路口,可選擇左行往“荃錦自然教育徑”,或右行向川龍進發。

  • 今次介紹川龍端記茶樓,茶樓戶外面積位置較大,景觀開揚,在一樓的露台位置可望到大帽山景。
  • 除了提供郊野公園的相關資訊,遊客中心還設有和氣候變化相關的多元互動展品和遊戲。
  • 當然你亦可駕車到扶輪營地泊低車後再直接走大帽山道。
  • 另外亦可以夾到茶樓停車場可以泊車,停車場不收費,但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車場定必會爆滿。

本來因為時間而脫了色的川龍故事,因藝術家跟村民開始了互動交流,又再一次為故事上色,續寫了這裡的山川故事,在地藝術慢慢地延展到村外,提醒著我們別因為在尋常生活中太忙而忘記了自身的故事。 橫過對面馬路後就進入甲龍古道郊遊徑,長約兩公里往下走的古道開段與越野單車徑有重疊,要小心留意有否單車才好開步。 適才在川龍的車路上行走,雖位置偏僻,但每隔一兩分鐘總會有車經過,感覺不像行山;進入了郊野公園的範圍後,適才車來車往的景象,漸漸消失,我們才慢慢開始享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寧靜。 在荃灣川龍街搭80號小巴往川龍,落車便會見到其中一間茶樓。 自己找到位置後,便可以選擇喜歡的茶葉,沖一壺靚茶,然後去拿點心吃。

年引入川龍,它逐漸成爲當地村民家家戶戶種植而以求生存的命門。 西洋菜這類無性繁殖的蔬菜品種,在香港只有川龍村才可成功留種。 我們探訪了川龍村兩戶菜農,尋索他們種植西洋菜的故事。 川龍 最後一站是繼續沿引水道前往清潭水塘,路程中可遠望大刀屻和雞公嶺兩座錦田八鄉靚山和平原農地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