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養臺平面圖詳細介紹

嘉義市主要河川有南面的八掌溪、北面朴子溪,均發源於中央山脈,並形成與嘉義縣之間的天然界線;由於嘉南平原地層組成成份為極細之淤泥及粘土,含水性差,以致於地下水含量不豐,水資源主要仰賴引自八掌溪的蘭潭、仁義潭二水庫供應。 由於公車專用道與站台、專用號誌等BRT基礎設施皆尚未設置完成,因此初期僅以公車沿BRT預定路線營運,並於高鐵車站旁設置臨時站牌停靠。 古稱紅毛埤的蘭潭水庫、蘭潭風景區,為1620年代荷蘭人截八掌溪水入此,所鑿之埤塘,為供水師操戰之用;潭呈葫蘆形,如今為嘉義市水源以及觀光去處,而嘉義紅毛井亦為荷蘭人遺跡。 縣道159號為連接高速公路之重要幹道,貫穿市中心位置,西起北港路、友愛路,再接嘉雄陸橋進入市區,接中山路經過嘉義車站,並連接林森西路、林森東路。 縣道163號的起點在西區的民生北路與林森西路口,通過嘉義市區,在西區的民生南路轉新民路。

六分法係參照日治時代後期的州廳制(五州範圍各為一區、東部兩廳範圍合視為一區)而來,因臺灣現今的行政區劃乃依循此日治時期的行政區調整而來,故在區域劃分上仍有很大的程度相互適用。 黃微芬、張尊禎,《甜蜜蜜:到臺南找甜頭》,第108頁,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5年。 寧養臺平面圖 水上機場線(已廢止路線):從中油煉油所直通嘉義機場,距離2公里約需8分鐘,目前已廢止改為自行車道嘉油鐵馬道。

寧養臺平面圖: 嘉義市

西元1895年,甲午戰爭後,日本與清帝國訂立馬關條約,將臺灣收入日本版圖。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嘉義大地震,城垣全毀,僅存東門。 次年,日本當局制定都市計畫並實施市區改正,重建後之嘉義市,工商業及交通開始發展,明治四十年建設通阿里山之鐵道(即阿里山森林鐵路)。 大正九年(1920年),第八次改革隸臺南州嘉義郡之下,開始實施地方自治,嘉義正式成為自治團體的嘉義街,昭和五年(1930年)嘉義街改陞為「州轄市」,嘉義市自此正式誕生,為臺南州直轄。 寧養臺平面圖 高鐵旅客在搭乘嘉義BRT前往高鐵嘉義站享有當次免費,第二次起或非搭乘高鐵之旅客搭乘嘉義公車捷運前往高鐵嘉義站仍照表收費(違者屬逃票行為罰十倍票價),在高鐵站上車需憑當日當站高鐵票根可享一次免費搭往其他站。 嘉義車站位於嘉義市區的中心,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林務局阿里山森林鐵路阿里山線的鐵路車站,在日治時期同時匯集臺鐵、林鐵、糖鐵,形成「三鐵共站」,唯臺灣糖業鐵路北港線已於1982年停駛(同時也是臺灣最後一條糖業鐵路定期營業線)。

寧養臺平面圖

設籍嘉義市之市民可免費申請市民卡,作為市民身分識別,具有交通、文化、健康及社會福利等市政服務功能。 2014年涂醒哲上任後,縮減市民卡業務範圍,僅發行員工卡、愛心卡及敬老卡,愛心卡及敬老卡由社會處發行。 1930年,嘉義市役所委由慈惠院收容行旅病患,廉價照料在旅程中受傷、染疾的旅客,後改委由嘉義鄰保館執行。 此外也廣設醫院、專科診所、公營診療所等幫助貧困者就醫。 由於當時的臺灣社會仍重男輕女,與家長動輒對家庭成員施以暴力,導致棄嬰、婦女賣春、虐童現象嚴重。 當局因此有改善接生環境、設立兒童樂園(今嘉義山子頂內公園)、小兒科醫院與托兒所等措施。

寧養臺平面圖: 社會福利

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升格為省轄市後,行政區劃於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行政區再度劃分為東西兩個區,兩區之間大略以文化路與臺鐵西部幹線作為分界線。 西元1661年,鄭成功率軍攻臺擊敗荷蘭人,建立臺灣首度的漢人政權,設有一府二縣,即承天府與天興、萬年兩縣,以新港溪(今之鹽水溪)為二縣分界,嘉義隸屬天興縣。 清治康熙二十三年設臺灣府統三縣,即分鄭治時代的萬年縣為臺灣、鳳山兩縣,改天興縣為諸羅縣,縣署設於佳里興(今之臺南市佳里區)。 寧養臺平面圖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縣治自佳里興遷移諸羅山(即今嘉義市),諸羅知縣宋永清以木柵為城,而自嘉義以北至今日的臺北(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為止,皆屬於當時諸羅縣的管轄範圍內。 雍正元年(1723年),知縣孫魯改建土城堡,並重設護城河。 雍正五年(1727年),知縣劉良璧重建門樓,砌水洞,各置砲座,並命四門為:東曰「襟山」,西曰「帶海」,南曰「崇陽」,北曰「拱辰」。 雍正十二年(1734年),知縣陸鴻於土城外植刺竹護城益固。

嘉義市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過往曾因林業的發展而繁榮。 由於發展歷史甚早,市區內留有不少古蹟,形成重要觀光資源。 地方特產方面,則以火雞肉飯、方塊酥、阿里山羊羹、雪花餅、小饅頭、甘藷、鳳梨酥最為人所知。 文化活動上,日治時期以繪畫最為著名,曾有「畫都」之美譽,代表人物有陳澄波等人;近年來則以國際管樂節、覺醒音樂祭最為興盛。 嘉義市是全國第一個且是目前唯一一個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低底盤化的城市。 而高鐵嘉義站與西區相當接近,可從與嘉義車站後站相連的嘉義轉運站搭乘嘉義BRT至高鐵嘉義站,故高鐵亦為嘉義市便捷交通之一環。

寧養臺平面圖

市內常見的宗教民俗活動有基督信仰之聖誕節報佳音(由各教會主辦、市政府協辦)等。 而嘉義市「高空盪鞦韆」為玄天上帝廟之玄天上帝誕辰例祭的傳統遊藝,此遊藝已有兩百年以上歷史。 嘉義城隍廟於農曆八月二日舉行城隍爺千秋聖誕遶境活動,歷史悠久。 二戰後,因為林木業隨日人離去而蕭條,加上二二八事件等因素讓嘉義曾有的文化活力遭到相當的壓抑沈寂,各項藝文活動呈現衰退狀態。 嘉義市於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7月1日恢復改制為省轄市,當時市長許世賢博士對外公開徵求市徽(紀念章)圖案,評選結果由嘉義市民蔡明宏設計的圖案獲得入選。 寧養臺平面圖 嘉義市主要鐵路車站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的一等站嘉義車站、簡易站嘉北車站及阿里山森林鐵路管理處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簡易站北門車站,嘉義車站亦為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始站。 嘉義市境內經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列入2004年9月版的《臺灣博物館名錄》的博物館有祥太文化館、財團法人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附設陳澄波文化館、嘉義市立博物館、嘉義市文化局交趾陶館、嘉義市二二八紀念公園紀念館、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1995年,張宏榮與友人在中正路成立「臺灣圖書室」,館藏千餘本書臺灣主題的書籍,兩年後關閉。 蘭潭水庫周邊公路分布有相思樹、鳳凰木、白芒、桂竹、麻竹等,植物相豐富。 寧養臺平面圖 根據嘉義大學的調查報告,蘭潭周邊的藥用植物資源也相當豐富,包括麥門冬、地膽草、海金沙、鳳尾草等,共計七十四種。

外圍由嘉義縣環繞,古名「諸羅山」,係源自平埔族原住民洪雅族社名之譯音「諸羅山社」,清治時沿用此名設諸羅縣,1704年將縣治遷至此地,又名「桃城」,因興築之古城形如桃而得名。 林爽文事件之後,1787年乾隆下詔改「諸羅」賜名「嘉義」。 《環保機動性高》嘉市率先推動E-bike公共租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嘉義市政府 ,2015年12月08日。 除了養濟院、振濟倉外,1796年由民間發起、官方支持的育嬰堂在城隍廟旁成立,是臺灣第一座孤兒收容設施,也是後來嘉義慈惠院的前身。 目前嘉義市有嘉義基督教醫院、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陽明醫院、盧亞人醫院、安心醫院、陳仁德醫院、慶昇醫院、祥太醫院、世華醫院、建興醫院等十二家醫療機構。 嘉義市的傳統商圈原本聚集在東區,但在戰後經濟起飛時期也逐漸向西區發展,許多新式餐飲娛樂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是嘉義地區的司法機關,屬於普通法院,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是嘉義地區的檢察機關,當地居民之民、刑訴訟和審理由該機關辦理。

寧養臺平面圖: 醫療與福利

升格為省轄市後,一至八屆市長皆由女性擔任,在臺灣政壇相當罕見。 第九屆嘉義市市長,經2014年嘉義市市長選舉後,由民主進步黨籍涂醒哲突破了歷史當選,再造嘉義市的新勢力。 經2018年嘉義市長選舉後,由黃敏惠當選嘉義市市長。 嘉義市在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改制為省轄市,初分為東門、西門、北門、南門、八獎、竹圍、北鎮、東山等八區,後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改劃分為新東、新西、新南、新北四區,同時水上、太保自臺南縣劃入,併為水上區、太保區。 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調整行政區域,嘉義市改制為新東、新西、新南、新北四鎮及水上、太保二鄉。 民國四十年(1951年)新東、新西、新南、新北四鎮併為一個縣轄市。

  •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嘉義大地震,城垣全毀,僅存東門。
  • 平民與文人學院方面,於雍正七年設立正音書院,用以教育生員學習北京官話。
  • 文化活動上,日治時期以繪畫最為著名,曾有「畫都」之美譽,代表人物有陳澄波等人;近年來則以國際管樂節、覺醒音樂祭最為興盛。
  • 六分法係參照日治時代後期的州廳制(五州範圍各為一區、東部兩廳範圍合視為一區)而來,因臺灣現今的行政區劃乃依循此日治時期的行政區調整而來,故在區域劃分上仍有很大的程度相互適用。
  • 日本時代所興建的市定古蹟嘉義西門長老教會禮拜堂為市內唯一指定為古蹟的教堂建築,隸屬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嘉義西門教會。
  • 截至2016年4月3日,於嘉義市內設有11個站點,目前有東區(7個)及西區(4個)。

主要的路線有中山幹線(含中山A線)、忠孝新民幹線(含忠孝A線)、光林我嘉線等三條路線。 嘉義市區鐵路高架化,簡稱「嘉義鐵路高架化」,計畫範圍從牛稠溪北端至北回歸線站南端,全長為10.9公里的鐵路改為高架化。 此計畫已於民國106年(2017年)3月12日正式啟動,民國106年(2017年)12月23日開始動工,預計民國114年(2025年)完工,民國115年(2026年)元月通車。。 寧養臺平面圖 此外,為了方便市民,市政府亦發行市民卡,是臺灣首次整合市政建設發行之悠遊卡。

嘉義市議會是嘉義市的民意機關,代表嘉義市全體市民立法和監察市政。 市議員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 共有23位市議員,第一選區(東區)10席市議員、第二選區(西區)13席市議員,議長、副議長由23位市議員互選產生。 寧養臺平面圖 資料時間:2022年4月,嘉義市歷年人口可見「嘉義市歷年人口統計」,大致而言該市一直尚未突破30萬人口。

寧養臺平面圖

嘉農棒球隊的名將在戰後,更帶起了臺灣東部原住民棒球風氣。 當時,嘉農棒球隊練習的場地已改建成今日的「嘉義市立棒球場」。 嘉義農林棒球隊的事蹟更翻拍成一部由魏德聖監製、導演馬志翔執導的臺灣電影KANO。 嘉義市中心位於北緯23°29′、東經120°27′,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 寧養臺平面圖 全年氣溫以七月最高,一月最低,年平均溫度攝氏23.6度。 为嘉義都會區的中心都市,也是臺灣南部第三大都市。 全境除東部屬丘陵地帶外,其餘均為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