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規矩頌20249大伏位!(小編貼心推薦)

那麼,它所具足的因緣呢,有三種情況:一個是九緣,第二個是七緣,第三個是八緣,把這個前五識分成三類。 對眼識來說是九緣,那麼,耳識呢,是八個緣,耳識是八個緣,那麼,鼻舌身這三個識是七個緣,這叫九緣七八,就把這個前五識所具足的因緣分成三類。 當然,我們哪一個人看到來生了呢?

八識規矩頌

所以我們在這個消除這個名言種子的時候,主要的就是修我空觀、法空觀,觀察這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這個五蘊的身心世界,色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畢竟空,無我無我所。 就是你過去的那個名言種子,這個時候,慢慢慢慢就像太陽出來,把這個冰給融化掉一樣。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第1集

就是我們對這個惡法的斷除,比這個修學善法更重要,對這個輕拒暴惡這件事情很重要。 盡量避免這個身、口、意生起罪業,這個是在修行的時候第一步。 換句話說呢,從信、慚、愧,我們能夠布施,也能夠持戒,也能夠多少有一點忍辱,開始忏除罪障,開始積集資糧。 這整個初學佛法,主要的就是有三種的功德在支持,就是信心,其次就是一個慚愧心。 所以這個《瑜伽師地論》這八種的差別,我們慢慢地一個一個去觀察,我們內心當中會作一個正確的抉擇,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所以這個欲,跟我們這個勝解很有關系。

這時你的內心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了,你這一念心跟境界一接觸,那完全是無住的境界,境界是染污是清淨跟你沒有關系了。 這表示說,我們這個果報,這一期生命有一個識來執持這一期的果報,使令它在勢力沒有結束之前不會失壞。 而這個果報誰來執持呢? 當然也不是第六意識,因為這第六意識有時候不起現行,不起現行這個果報就失掉了。

八識規矩頌: 佛教網站連結

; 影者影像,即是相分,合而言之,就是沒有本質的相分。 這是能緣之心的虛妄分別而變起之境,它沒有本質,僅為影像。 如第六意識虛妄分別、以想像力變起龜毛、兔角的幻影。 獨影境不是色法實種所生,而是第六識見分的一部分,所以它是隨心(第六識見分)生起。 此境有三種隨心: 一者性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同一性,二者種隨心,謂境 (相分) 與能緣之心 (見分) 由同一種子所生。 三者係隨心,謂種與能緣之心同一界系。

  • 這六識在很多的佛教文獻中都有提及,就如在《心經》中亦有「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之句。
  • 我們念佛的時候在黑暗當中,黑暗當中我們念佛耳朵還是能夠聽到自己的佛號聲音,所以耳朵,耳識在取這個所緣境不必要光明,鼻舌身意都不必光明,第七第八也不必光明。
  • (書名)天親宗相撮瑜伽百卷為嗢陀藍。
  • 例如站在北傳大乘佛教宗教性之立場,必須肯定大乘,貶抑小乘;站在學術性之立場,必須肯定早期小乘教之價值,而對大乘作客觀性之評估。
  • 比如我們要知道聖人的內心的境界,聖人他那個諸法實相,他所攀緣的諸法實相是什麼境界呢?
  • 這個正知是很重要,對於這個所觀境,是邪是正是善是惡要了知的。
  • 與做工夫有很嚴重關係的是獨影境。

王所相應,並不是心王與全體相應的心所同時生起,而是視臨時的情況,一部分心所生起與之相應。 如以第六識來說,第六識生起,遍行心所是必然生起的,別境則繼遍行心之後,視特殊情況,需要某一心所,某一心所生起。 八識規矩頌 善與煩惱心所,亦視情況需要,如果一念善心生起,十一個善心所與之相應,完成意識所要作的善行。

八識規矩頌: 佛法問與答 觀成法師

於身心非逼非悅名不苦不樂受。 故如是三受與五識相應。 則根本惑與隨惑相連而起。 信等善法亦相連而起。 以此染淨諸心所法相連意識。

八識規矩頌

從這個故事看,這個老和尚過去有一點禅定的力量,知道這個宿命通。 看出來,這個第八識的行相實在是非常微細,乃至於阿羅漢這高深的禅定都不能覺察。 八識規矩頌 所以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 不過這當然也難怪,因為它的體性非善非惡,亦非有覆,但是無覆無記,跟真如本性是相當地類似了。

八識規矩頌: 探索識界 — 八識規矩頌講記 聖嚴法師著

那麼如果我們不修我空觀法空觀,那這件事情就不決定。 你說你到天上去,不決定,不決定是永遠快樂。 這個差別,凡聖的差別就在於第七意識的我相是不是能夠轉變,是這個意思。 所以講六轉呼為染淨依,你的生命是雜染是清淨,就看第七意識它的我相是不是被轉變。 這個時候這個業都是無漏的,都是能夠成熟眾生、莊嚴國土的,這個叫淨依。 我們剛剛引用《成唯識論》解釋人我相跟法我相,是解釋的第一段: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

所以唯「種子識」的部份去投胎! 有關這個問題,於下面會講得更明確。 第三,一般人又把這個我,再分作二種:一是有形的軀體,而稱為根身。 二是無形的意識,而稱為種子識。 故種子識,乃包括我們的思想、觀念、情緒、感受、及種種記憶等。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觀成法師

而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量為非,這是非量。 因為你得到那個果報只是業力所創造的,那個不是自我。 所以這個講第七意識能緣的心,第七意識是恆常處在一種錯誤的認識,隨緣執我量為非。 佛陀那一念的妙觀察智,晝夜六時在觀察哪一個眾生善根成熟了。 八識規矩頌 有一天,他看這個丑陋在過去生所栽培的善根成熟了,他知道。

  • 第六識在活動時,有時是善心生起,有時是惡心生起,有時是無記心生起。
  • 這個人說,你是誰呢?
  • 這個現觀,觀是觀什麼呢?
  • 三種量我們下一堂課再講好了,先休息十分鐘。
  • 但四禅的時候沒有出息入息了。
  • 有些靜坐未入流的人,偶而瞎貓撞到死老鼠,覺得一片空靈,便跑來對我說,這幾天達到空的境界,真是好。
  • 散亂心當中生起這個我執、法執,那就有掉舉等八故,就是扣掉了這個無慚跟無愧。

當然讀書多的人名言多,他能夠廣泛地分別諸法的自相、共相;讀書少的人他的名言,他的范圍,活動范圍小。 從時間上來說,你第六意識分別一段時間一定要休息,沒有人說不睡覺,沒有這回事情。 你一耗神,就要養神。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那麼他動這個念頭以後,佛陀的頭就開始往下垂了,就垂到他的手上,這個頭就低著,那麼他就把這個寶珠拿起來,就拿走了。 等到四川的時候也發覺也不對勁,後來就到處的流浪,所以他十七歲到他二十一歲這四年當中,從傳記看,他也沒有學習什麼多少經論,就是在流浪,東跑西跑。 那個時候隋炀帝已經死掉了,整個政局不穩定。 到了二十一歲這個時候他受了大戒,受了大戒以後這就開始登座講經。

八識規矩頌

即今五識所緣現在五塵,及明了意識初念,並定中獨頭意識所緣定果色等,皆托第八意識之相分以為本質,隨即變為自識相分,而為所緣。 這個現量跟比量,它們兩個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相同點就是:它們兩個都是屬於正確的認識,對宇宙萬法都是正確的認識。 不同點就是:一個是親得法體,一個是借相推度。 一個是親自得到諸法的自體,一個是我們假借一切已知的相狀來推度未知的情況。 就是說,這第八識的明了性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因為它是一個異熟,是一個果報,它不是一個法身的境界,它是一個果報體。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直解

好,我們看這個本文。 這時候我們講,怎麼能夠成就聖人呢? 就是破我法二執,就是破除內心的我法二執,那這是成就聖人了,這主要的是一種內心的轉變。

八識規矩頌

所以我們在修唯識觀的時候,我們有時候會從世俗谛觀察,哦,萬法唯識,我起了一個善念,我起了一個布施的念頭,這個念頭它有力量使令我生到天上去。 雖然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念頭,但是它的本質是生天的念頭,你慢慢的增長它,它臨命終的時候就發揮作用。 你現在念一句佛號,臨命終的時候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眼識要九種因緣,我們看一下,眼識要種子,要色塵當所緣境,所緣緣,眼根、空間、光明、作意、根本依、染淨依、分別依這個增上緣,就是種子到分別依總共是九個。 其次就是分別依,這個分別依就是第六意識。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第3集

所以這個地方這個性境是這樣,真實作用的五根——這個是講正報的色身,以及六塵——依報的六塵,這種根塵四大都是有真實作用的。 那麼第八識是五心所,唯獨與遍行五心所相應。 所有的心王,第八識是最單純的,它也不造善也不造惡,它就是保持無覆無記,就是跟這個作意、觸、受、想、思相應,其他的善念惡念一概不起。 這個是第八識所相應的心所。 八大隨煩惱,跟前面一樣,不信、懈怠、放逸、掉舉、昏沉、失念、不正知、散亂,它都有這種情況。 它有時候也會不信,也懈怠、放逸、掉舉、昏沉、失念、不正知。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講記

前五識是指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是我們感知外界的五種感覺器官。 八識規矩頌 在三種所緣境中,前五識只能看見「性境」;在三種能緣的心量當中,前五識屬「現量」;在善、惡、無記三種性質當中,前五識統統俱備。 及詢諸尊宿,咸教以先明起信百法諸論,云此乃一大藏之關鍵,如欲萬里之行,始於足下,未有足下之步不移而能之萬里者,是知百法規矩乃足下之步也。

八識規矩頌: 佛法問與答

經常把頭低下來,這個色身境界的因緣能夠改變內心。 內心能夠出現境界,但是你經常把頭低下來去拜佛,也能夠折服慢心。 這個慢心的確是很重要。 佛陀成道以後,他就有一年帶著僧團回到自己的祖國迦比羅衛國。 八識規矩頌 那個時候淨飯王就帶著所有的大臣、人民來歡迎。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講義-目錄與自序

是誰在受這個刀山油鍋呢? 是我在受刀山油鍋,有一個我在承受這些罪業。 你下輩子沒有到三惡道去,也沒有到天上去,你還是做一個人,但是你下輩子是一個女人。 是一個女人,這女人的思想不一樣,女人就是以家庭、感情為重,男人是以事業為重,雖然這個思想不同,但是你這個時候就以女人為自我,我就是女人。 好,這以下有三個偈頌,是說明第七意識的一個活動情況。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第5集

於是第七識帶著第八識去投胎轉世,經過中陰時期,記錄在第七、八兩識中的因緣,會大量成熟,決定下輩子的引業,引到六道其中一道,而由滿業決定富貴貧賤的程度。 因此第七、第八識是生命深層的部分,於人往生時最後離開,卻是下輩子最早來投胎的意識。 所謂的中陰時期,也就是此生死亡到下輩子投胎之前,只有第七、八識,生死相伴。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觀成法師

而這個分別我執重,就帶動你愛見癡慢都比別人重,四惑八大相應起,你一切的八大隨煩惱也比別人重。 所以這個久居高位不吉祥是說,你久居高位,你除非你修我空觀法空觀,否則你的煩惱會比別人重,是這個意思。 這種都是由分別的,現生的分別而有的。 你剛開始還沒有入聖位,你趕快親近佛陀,佛陀的妙觀察智可以為你破障。

三界眾生在六道裡面跑來跑去,一下子作人,一下子作天,福報享盡了以後又到三惡道去,不證涅槃,為什麼呢? 都是以這個執——我執,作為生死的根本,所以講通情本。 說這個有情眾生,有些人福報大,有些人沒有福報,不管有沒有福報,都是以這個我執作根本,這是通情本。 這個是講這個量,第七意識它會隨順它受生的因緣而執著那個生命體就是我。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第3集

不是說我不修行就不苦惱,沒有這種事情。 世間上的事情,世間上的人,他可以賺很多錢,但是他心不一定安。 心不安,世間上的人就是這樣,恐懼。 在這個修行的菩提道的道上面進進退退,退退進進,所以就花了一大阿僧祇劫,是這樣子來的,就是會退轉,會退步。

比如說我今生是人,我今生的身相特別莊嚴,我捨不得,我希望把我今生的這個臭皮囊帶到下生去,不可以。 你說我今生色身很健康,我下輩子希望繼續用這個色身來生活,不可以。 你的根,你生命一變化,你的根就要放棄掉,你要留在這個娑婆世界。 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心識去的,不是色身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