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流行金曲7大分析2024!(震驚真相)

邁進2010年,樂壇天后鄭秀文復出後的首個專輯大碟計劃《信Faith》以及其國語版大碟《信者得愛》大膽地打破以往的情歌以及電子舞曲路線,改以流行福音歌曲作為主題,向樂迷傳達正面的信息和能量,為香港樂壇帶來一股新氣息。 《Faith》為香港樂壇史上少有的並且是最成功和暢銷的福音專輯。 此舉不單獲得極大的成功及迴響,更創下香港八年來最暢銷的唱片紀錄,成功為廣東流行福音唱片於香港以及亞洲的主流音樂市場開創了先河,帶起國粵語福音流行曲的潮流。

時代

而張國榮出道初期(寶麗金時期)曾被指聲線過尖,模仿前辈罗文,发了《情人箭》专辑后更被唱片公司解约,此后一度在麗的電視电视剧及偶像电影混面熟。 直至1983年由黎小田制作的《風繼續吹》開始確立低沉的唱法,才開始初尝走红滋味,1984年憑專輯《Leslie》中的主打歌《Monica》榮登一線歌手,與譚詠麟力爭一日長短,譚、張兩人於1984至87年間之爭可算是相當白熱化,雙方歌迷關係緊張,更發生雙方樂迷打架的事件,成為他宣布不再領獎的導火線。 譚詠麟退出領獎後,張國榮亦在毫無懸念下大熱奪得1988年及1989年的「最受歡迎男歌星」獎項,隨後處於事業巔峰期的他宣佈「封咪」告別歌壇,並舉行了多場賣座的告別演唱會。 當中,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和梅艷芳,合稱「三王一后」,於1980年代開始雄霸樂壇,獲塑造為劃時代超級偶像,不但唱片銷售和演唱會場數屢創高峰,四人的歌藝、形象和台風亦風靡了大量的歌迷。 每年的最具代表性樂壇盛事——由無綫電視台自1983年起主辦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當中的最受注目獎項(由1984年第二屆起增設)為「最受歡迎男歌星」、「最受歡迎女歌星」及「金曲金獎」,80年代中期開始都主要由譚、張、梅三人囊括。

粵語流行金曲: 粵語流行音樂歌曲起源

學者表示,顧嘉煇作品令大眾對粵語流行曲改觀,在香港流行文化起飛的年代,佔據着非常重要的席位。 2021年度香港各大電子傳媒機構冠軍歌曲列表列出2021年間於香港各大電子傳媒機構冠軍歌曲之粵語流行音樂流行榜冠軍歌曲。 由於新城電台和香港音像聯盟(HKRIA)於2020年年末未能就版稅問題達成共識,故旗下唱片公司歌手之歌曲曾一度無法登上「新城勁爆流行榜」,但問題已於2021年10月初解決。 黃霑嘅博士論文就指出,唱片只定位喺青少年,係粵語流行曲發展史一大敗筆,因為咁使到廿五歲以上嘅人都唔再聽廣東歌。 而此同時大陸同台灣都開始有自己嘅樂壇,而且重反攻香港,每年IFPI銷量排行榜更年年以周杰倫為榜首。

1949年大量移民湧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250萬人,是戰前的四倍多。 粵語流行金曲 这些香港移民之中,除了少數的資本商家和專業人士外,絕大部份都是操粵語的廣東基层居民,在1950年初期,真正流行的音樂是粵曲。 粵語流行音樂於1970年代中期由《鐵塔凌雲》(許冠杰作曲及主唱、許冠文填詞)及《啼笑因緣》一曲(顧嘉煇作曲、葉紹德填詞、仙杜拉主唱)所帶動,因此被視为本地流行音樂的分水嶺;其後蓬勃發展(另有論者認為是1973年的《分飛燕》)。 同時張繼聰、周國賢等歌手亦製作不少含有新紀元運動思想的專輯,向樂迷傳達不同的信念和思想,為香港樂壇及香港文化帶來不少衝擊。

粵語流行金曲: 粵語流行音樂千禧代表歌手

1974年,仙杜拉(Sindokla)被邀請主唱《啼笑姻緣》,而事前她是一位從未演唱過粵語歌曲的英文歌手。 此曲由顧嘉輝作曲和葉紹德填詞作為一首電視劇主題曲,在優美的旋律配合文雅的歌詞加上電視劇做成的流行風潮,一度成為當時熾熱的音樂。 粵語流行曲冇一個確實起源,都係由好多人一路喺唔同方向試吓試吓咁演變出嚟,多數認為係五十年代開始。 粵語流行金曲 最初廣東歌根本就冇人聽,所以唔講得上流行,後來喺電影電視都會用廣東歌做主題曲,一路到七、八十年代開始成熟,而且成為音樂市場主流,但係近十年廣東歌慢慢式微,聽廣東歌嘅人越嚟越少。 今集《金曲復金曲》將會帶大家回到七十年代末,見證粵語流行曲的興起。 隨著香港電視劇,香港電影及電台廣播劇的流行,不少經典主題曲帶領粵語流行曲變得更受聽眾喜愛,市場上由外語為主的歌曲漸漸由粵語流行曲取代。

[ 論盡短打 ] 本週四台冠軍歌 2021 年第 1 週四台冠軍作品. 另外,亦有部分歌手因與電視台有合約,此類歌手的歌曲或未能派台至無綫電視或ViuTV,故此歌曲未能於「勁歌金榜」或「Chill Club 推介榜」出現。 其他著名歌手重有林欣彤、李幸倪、江海迦、女子組合Robynn & Kendy同埋男子組合天堂鳥等等。

粵語流行金曲: 粵語流行音樂香港電音舞曲時代

早期粵語流行曲主要係電影插曲,好多歌只會喺電影先有,唔會出唱片,咁係因為嗰陣啲唱機好貴,有錢佬先賣得起,而有錢人又以鬼佬為主,普通人就算買唱片都無唱機聽,所以唱片公司多數只出英文碟,唔會出廣東碟。 除非唱歌個人好紅,例如鄭君綿、陳寶珠、蕭芳芳,呢啲唱片公司就會當電影附屬品咁去出唱片賣。 早期粵語流行曲主要係電影插曲,而且都係改編英文歌或者粵曲,到70年代受西方音樂影響,又加上香港華洋雜處,開始有一啲西方音樂混合中國元素好似小調、五聲音階嘅歌,到後期又有K歌,即係適合喺卡拉OK唱嘅歌,除此之外粵語流行曲重有好多西方音樂類型嘅歌,好似R&B、hip hop、搖滾同電子音樂等等。 由小場地走到紅館,十大中文金曲頒奬禮除了一直發展得更有規模外,亦見證了不少歌手巨星的誕生。 我們將會細味高清修復後的《第九屆十大中文金曲頒奬典禮》內不同歌手演出的風采。 湯寶如曾於第十五屆十大中文金曲頒奬中獲得最有前途新人獎女歌手銀獎,及於第十九屆十大中文金曲頒奬憑著《感冒》一曲奪得十大中文金曲。

1950年代前的香港社會結構大致可分三為階層:上層是英國殖民政府高官、外資商行高層與一小撮華人商辦與富商;中產階層只佔少數;下層是傭工、文員、和佔大多數的勞動人口。 但1949年大量移民湧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250萬人,是戰前的四倍多。 粵語流行金曲 新移民之中,除了少數的資本商家和專業人士外,絕大部份都是操粵語的廣東農村居民,在1950年初期,真正流行的音樂是粵曲。 顧嘉煇於1982年獲頒授大英帝國勳章,表揚他為香港流行音樂作出的貢獻。

粵語流行金曲: 粵語流行音樂“四大天王”時期

截至2000年3月,王菲在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地区有據可考的权威认证銷量達970萬張,被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認證為華語樂壇銷量最高的粵語女歌手。 女歌手方面,梅艷芳繼徐小鳳及甄妮後稱霸樂壇,自1984年起可謂一支獨秀,有「百變梅艷芳」及「樂壇大姐大」的稱號。 1982年,梅參加無綫電視舉辦的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奪冠而入行成為歌手,首支歌曲《心債》 推出時已廣受注意。 及至1985年,專輯《似水流年》和《壞女孩》令其登上「十大勁歌」「最受歡迎女歌星」的寶座;1985至1989年間,她更五度奪得此獎,直至1990年宣布不再領獎為止。 期後,由樂壇天后陳慧琳、鄭秀文及天王黎明、郭富城引領的電子舞曲風潮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掀起華語樂壇電音熱潮。 陳慧琳著憑大碟中《花花宇宙》一曲獲得高達20萬的全年銷量,瘋靡音樂界及廣大華語樂迷,特別是迪斯可。

Anderson 這種透過想像「大家也會唱同一首歌」而把人與人之間連結起來,並因之而形成一個「想像共同體」的論述,亦正好呼應前文提及Negus所說的看法 - 「身份意識是從人與人之間經由音樂而連結的過程中所產生」。 粵語流行金曲 2000年之後,亦有好多新唱片公司加入競爭,好似有 Music Nation、BMA、Silly Thing、東亞、人山人海等等。 從幕後走到幕前的周柏豪;由馬來西亞進軍香港的李幸倪;由小女孩成為女神的鄭欣宜;由機倉走到舞台的江海迦。

粵語流行金曲: 粵語流行音樂概念專輯頻繁出現,歌手涉足另類音樂風格

著名音樂人黃柏高亦都認為,市場嘅變化經已令到廣東歌冇可能再突圍。 1990年代有四大天王熱潮,即係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 「四大天王」由1992年正式誕生,同期首席女歌手係葉蒨文、林憶蓮同王菲,90年代中期則加入鄭秀文、彭羚,同時期吹起無厘頭風,代表有軟硬天師。

  • 後來佢主持《雙星報喜》,有日佢無啦啦唱咗隻廣東歌叫《鐵塔凌雲》,由於隻歌反應唔錯,於是佢又創作多幾隻廣東歌,由於佢已經係好受歡迎嘅大明星,加上又係大學生,所以真係唔得了,佢唱廣東歌立即令廣東歌形象提升,改變咗原本廣東歌畀人覺得粗俗嘅印象,結果令好多睇唔起廣東歌嘅人都開始鍾意聽廣東歌。
  • 因為大部份的中介-包括傳媒、論者、自己的親友等,都告訴我們,這些歌曲描劃的就是當時的現實社會,所以我們都願意相信,那個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是「歡笑多於唏噓」的,香港人是「群策群力」的,是「理想一起去追」的,相信「東方之珠更亮更光」。
  • 像《始終有你》這類由上而下的政治宣傳歌因為其文本運作的局限,難以成為代表香港人的歌,但卻讓平民自創顛覆的空間,民眾彼此間能藉此連結起來。
  • 在2009年,亞洲電視引入台灣歌唱選秀節目《星光大道》,改編製作成《亞洲星光大道》。
  • Silverstone 曾提出,中介是關乎意義的不斷流動與變化 -在不同文本之間、在不同人之間、不同事件之間,並且跨越時間、超越空間; 每一個人、每一個群體都會參與中介過程,會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文本意義的生產或改造過程之中。
  • 1990年代有四大天王熱潮,即係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

歌曲所呈現的「香港人精神」,在其他普及文化、傳媒以至政府的反覆再現與再建構過程中,成為香港人想像的「共同價值」。 我們因為媒體和身邊人的中介、陳述,相信這些價值是香港人獨有的。 歌詞易記易唱的「警句」彷彿成了香港人社群內獨有的「術語」,我們也願意將這些正面的標籤貼在自己身上。 我們唱著聽著這歌,想像在香港社群中的每一成員彼此都有歌詞所刻劃的同一精神面貌,願意相信這些價值是推動香港成就的主因,願意相信其他社群成員也在唱著聽著這首歌,有同樣的感受。 朱耀偉(1998)提出黃霑的《狂潮》、《家變》、《強人》等成功的「人生哲理」歌詞,為粵語流行曲注入了「生命意識」,而粵語流行曲亦獲得嶄新的表現方式-淺白平易的口語化但又不失文雅的創作。

粵語流行金曲: 音樂新嘗試

鄭秀文憑改編韓國歌手李貞賢的舞曲《煞科》使電音舞曲形象更為鮮明並將其熱潮推至台灣地區,《Ladies First》一碟銷量超過10萬。 郭富城同年於香港體育館的“百事郭富城Live On Stage演唱會2000”更多達28場,打破其個人演唱會紀錄。 四人的電子舞曲風潮風靡台灣、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地,其舞曲國語版本,如:《不如跳舞》、《眉飛色舞》、《不得了》、《Para Para Sakura》、《Happy 2000》均為四位天王天后之國語經典代表作。 1974年,許冠傑主唱的《鐵塔凌雲》可以説是近代粵語流行曲的濫觴。

行出低潮嘅男歌手陳奕迅推出咗唱片《U87》,成為咗粵語流行曲發展史嘅一大高潮,四首主打歌《夕陽無限好》、《阿牛》、《浮誇》及《葡萄成熟時》都攞到香港各大傳媒流行榜週冠軍。 陳奕迅憑《U87》喺2005年橫掃香港樂壇,呢張專輯成為2005年香港最高銷售量嘅粵語非精選專輯,攞咗包含《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嘅「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及「叱咤樂壇我最喜愛的男歌手」等六項大獎。 更係香港四大電子傳媒音樂頒獎典禮中,攞咗「四台聯頒音樂大獎-傳媒大獎」。 而《U87》更被《時代周刊亞洲版》評選為「2005年最值得購買的五大亞洲唱片」,認為陳奕迅帶領咗香港嘅音樂潮流。 2000年代後期陳奕迅繼續統治香港樂壇,多首名曲好似《富士山下》、《最佳損友》、《七百年後》、《沙龍》等都成為經典。 2010年5月,陳奕迅舉行咗個人首次歐洲巡迴演唱會,5月間分別係英國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曼徹斯特阿波羅劇院同荷蘭鹿特丹阿侯伊體育館舉行。

粵語流行金曲: 粵語流行音樂廣告歌曲空前盛放

這些中介過的記憶成了獨特的符號,為香港這「想像共同體」劃上界線。 歌曲的意義會不斷轉化,在不同人心目中有不同意義,但是因為前文所述其文本的獨特性,並且偏向社會主流的「奮鬥、進步」價值觀,因而更容易被政府或傳媒由上而下挪用作激勵人心、凝聚社會的工具。 當意見領袖及傳媒將這些歌曲標籤為「香港人的歌」以後,更多人會認同這些歌曲對「香港精神」的呈現。

主題

後來佢主持《雙星報喜》,有日佢無啦啦唱咗隻廣東歌叫《鐵塔凌雲》,由於隻歌反應唔錯,於是佢又創作多幾隻廣東歌,由於佢已經係好受歡迎嘅大明星,加上又係大學生,所以真係唔得了,佢唱廣東歌立即令廣東歌形象提升,改變咗原本廣東歌畀人覺得粗俗嘅印象,結果令好多睇唔起廣東歌嘅人都開始鍾意聽廣東歌。 歌詞的修辭、風格、結構,有利於文本的流傳,而獨特的粵語歌詞語法與警句,成為香港「共同體」獨有的符號,是否習慣這種語法和懂得唸出這些「警句」,正好是「香港人」與這「想像共同體」以外的人區別。 (一)修辭(rhetoric):可以是歌詞內容及用字技巧,也可以是歌手演繹方式或個人形象的原真性(authenticity),目的是要說服我們相信歌曲文本呈現的價值,或相信歌曲的描述是真確的。

粵語流行金曲: 頒獎典禮公信力下降

像《始終有你》這類由上而下的政治宣傳歌因為其文本運作的局限,難以成為代表香港人的歌,但卻讓平民自創顛覆的空間,民眾彼此間能藉此連結起來。 粵語流行金曲 由政府牽頭製作的政治宣傳歌,好處是肯定能透過電子傳媒以及康文署場地的公眾電視來作高密度播放,在短時間內讓歌曲接觸最闊層面,頻密播放務求最多觀眾聽眾記得。 要直接­觸動聽者情緒,旋律、編曲、歌者演繹與歌詞的配合皆為重要。 黃霑(2004)在他的論文中力證顧嘉煇所寫的主題曲從旋律、結構、節奏至編曲皆有獨特的創新性,讓觀眾耳目一新,易記易唱,西化之中有東方韻味,唯香港獨有。 Silverstone 認為媒體的文本主要透過「修辭」(rhetoric)去說服我們相信,以「詩意」(poetic)去討好我們,並以「欲望挑動」(erotic)技巧來誘惑(seduce)我們。

粵語流行金曲: 粵語流行音樂廣泛改編歌曲

要達致這目的,所用的語言必須是我們熟悉的,也需從聽者(香港人)熟悉的事物或共有的價值基礎所出發,加強信任關係,並在這基礎上游說聽者相信歌曲文本的訊息。 為什麼不同世代、不同經驗的香港人會同樣認同某些歌曲文本中的符號能代表「香港人」? 至此我們要分析歌曲的文本聲稱(textual claims)如何與香港人的生活聯繫起來,這也是前文提及Negus所指出的「人與音樂連結的過程」。 根據曲詞創作人的說法,就是要歌曲讓「700 萬人,個個琅琅上口 」,並藉此曲「歌頌香港人的自身努力」。

粵語流行金曲: 粵語流行音樂

金牌開創咗一條龍方式經營,即係歌星除咗出唱片,重會拍廣告,拍電影,都由同一間公司包晒。 係喺廣東話地區最受歡迎嘅一種音樂藝術,重曾經流行到唔係講廣東話嘅地區,而且好賣得。 今集《金曲復金曲》邀請到前香港電台助理廣播處長張文新先生,分享十大中文金曲的獎項的增設與樂壇的潮流有何關係,更會回顧當年日語改編歌的風氣和當年一眾天王天后級歌手的偶像熱潮。 「空泛」是黃霑自評《獅子山下》時所用的詞,見梁款:〈獅子山下再遇上〉,《文化拉扯3:七情上面篇》,香港: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2004,頁60-61。 Keith Negus在解釋流行音樂中“articulation”的概念時,指出此字的雙重意義,分別為清晰表述、溝通,以及將兩組元素連接、「接合」起來的意思。 本文參考Keith Negus 全文的重點後,集中處理”articulation”中「接合」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