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泥涌道147號10大好處

第230聯隊再次進攻仍在黃泥涌峽死守的溫尼伯營D連連部,D連在重重包圍下已彈盡援絕,軍官全數陣亡,大部分人員非死即傷,惟有在凌晨4時30分向日軍投降,但仍有小量士兵成功潛回守軍防線。 淺水灣淪陷使英軍東西旅失去最後的陸路連繫,而淺水灣酒店的陷落,也使英軍無法阻止日軍在港島南部以淺水灣為據點,並在此分為兩路分別朝東西方向推進。 22日上午10時30分,因應港島守軍已被東西分割,英軍司令莫德庇決定將赤柱半島的守軍全部歸入東旅指揮,使東旅可更有效組織抵抗。 因為日軍第229聯隊的左翼已控制大潭峽、蓮花井山及紅山半島,而其右翼部隊亦已深入淺水灣,華里士決定將東旅指揮部退入在赤柱半島的赤柱監獄,並將防線往赤柱方向收縮。 黃泥涌道147號 至於單獨向深水灣行軍的第229聯隊第9中隊,因為原在該處的米杜息士營C連已經退入黃竹坑北面的班納山,所以第9中隊很輕易地便佔據壽臣山南面的高射炮陣地,並沿香島道向黃竹坑推進。 米杜息士營C連與溫尼伯營C連其後分別由班納山及壽臣山出擊,但被第9中隊擊退,溫尼伯營C連之後再發動反擊,令第9中隊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員傷亡及停止西進。 中午前夕,在蟬號炮艦的6吋炮支援下,在淺水灣酒店的來福槍營D連反攻淺水灣道,但被日軍擊退。

黃泥涌道147號

香港島自14日起便不斷被日軍炮轟,英軍除了由炮兵還火,駐港皇家海軍也出擊突襲日軍。 色雷斯人號驅逐艦自8日開戰起,日間忙於躲避日軍飛機空襲,夜間則要防止日軍從海上滲透。 色雷斯人號在13日早上與魚雷艇協助守軍從魔鬼山撤回香港島後,九龍於同日稍後淪陷,日軍隨後便徵集船隻在九龍集結,準備對香港島發動登陸戰,皇家海軍因此決定在晚上襲擊日軍集結的船隻。 黃泥涌道147號 因為要預防日軍軍艦闖入維多利亞港及港島沿岸水域,守軍在香港的主要水道已佈設水雷,只留下狹窄的航道供船隻通過,所以色雷斯人號在夜間不亮燈作隱蔽航行,也有很高的觸雷或觸礁風險。

黃泥涌道147號: 九龍東選區(黃大仙東南、觀塘)

由於英軍沒有派兵在晚上看守水壩,而且黑暗又有雨霧,在棱堡北面防守的蘇格蘭營A連第8排也未能及時察覺日軍來襲,日軍順利移除埋在該處的炸藥。 第228聯隊第3大隊的第9和第10中隊率先經由水壩攻打城門棱堡;至於第228聯隊第2大隊則先前往城門河以北攻擊在該處的英軍,再跟隨第3大隊進攻棱堡;第228聯隊的其餘部隊則留作預備隊。 黃泥涌道147號 第3大隊在通過水壩後,便登上城門棱堡東北面的高地,這時才被蘇格蘭營的哨兵賴德(John Laird)下士發現,雙方短暫交火,賴德之後通知在後方的401B機槍堡及排部。

英軍之後乘勝向北反攻,卻於紫羅蘭山遭已在山上佈防的日軍壓制,惟有退回淺水灣酒店。 日軍第230聯隊在攻佔黃泥涌峽警署後,雖然派出第11及12中隊繼續強攻企圖擴大戰果,又派出第2大隊進攻赤柱峽,但第230聯隊在此時仍然受到分佈在山峽四周的英軍以交叉火力射擊,使日軍的傷亡不斷增加,其第3大隊在攻入黃泥涌峽警署後卻不能動彈,至於進攻赤柱峽的第2大隊,則在赤柱峽與溫尼伯營A連及香港防衛軍陷入混戰。 不過,隨着第230聯隊分別在金督馳馬徑及黃泥涌峽警署兩側架設速射炮,在山峽內的日軍在強大炮火的支援下開始站穩陣腳,並逐漸取得上風。 由於英軍並沒有預計日軍會突然闖入黃泥涌峽,使英軍在峽內的薄弱防線面臨被分割及孤立,而羅遜的西旅指揮部正是位於黃泥涌峽警署的西北方,與日軍第230聯隊在山峽內的據點更只有一路之隔。

空軍上將向香港增兵的提案,首相邱吉爾更直言向香港增兵是「大錯特錯」(This is all wrong)。 不過,因應樸芳的要求,英國當局同意將一批包括通用載具和備用炮管在內的軍備運送給駐港英軍。 英國向日本屈服關閉滇緬公路,使港英政府領導層及殖民地主管部門對香港的防守更為悲觀,香港總督羅富國及殖民地部都認為香港已無法防守,呼籲倫敦當局考慮撤出香港守軍,羅富國更認為應宣佈香港為「不設防城市」,以避免戰爭造成大量平民死傷。 黃泥涌道147號

  • 不過在12日晚上11時許,守衛港島西北岸的英軍發生一次誤擊事故,拖船珊納號拖着載有4噸炸藥的駁船由青洲出發往香港島,由於拖船沒有按指示亮識別燈,加上在岸上的守軍溝通出錯,在統一碼頭的第63號機槍堡內的米杜息士營士兵錯誤開火,導致拖船及駁船爆炸沉沒,全部船員身亡。
  • 在日軍各支侵港部隊之中最早針對香港作調動的,是由北島驥子雄中將指揮的第1炮兵隊。
  • 日本除了派出間諜刺探及由臥底取得情報,也透過香港黑社會、意大利駐港領事館及其他渠道收集各種情報。
  • 同年12月,香港政府於中環設立低排放區,昔日主力富豪奧林比安(9XX/90XX)不符合環保要求,漸漸淡出此路線。
  • 第38師團主要由三支步兵聯隊組成,包括土井定七大佐的第228聯隊(3,038名官兵)、田中良三郎大佐的第229聯隊(2,901名官兵),以及東海林俊成大佐的第230聯隊(2,890名官兵),並由第38步兵團長伊東武夫少將統率。
  • 在醉酒灣防線右翼的拉吉普營及第1山炮連將為撤退的部隊提供掩護,並且退守馬游塘防線和海灣防線,鞏固英軍全面撤出九龍前的最後支撐點。
  • 至於在渣甸山東面,第228聯隊於凌晨佔領畢拿山後繼續向渣甸山推進,並憑兵力優勢擊潰守備渣甸山的溫尼伯營A連及兩支英軍機動縱隊,渣甸山只剩下香港防衛軍第3連的兩座機槍堡仍能頑抗。

12月25日聖誕節凌晨,莫德庇回覆華里士的戰報,並電令東旅繼續抗擊日軍對赤柱半島的攻勢。 當時在赤柱半島,除了從赤柱村防線敗退的守軍外,尚有來福槍營D連、米杜息士營B連、香港防衛軍第1連及炮兵防守,但來福槍營營長荷姆反對華里士再派來福槍營反攻。 此外,在赤柱西面的來福槍營B連已被日軍逼進舂坎角,與東旅其他單位失去聯繫。 1941年的壽臣山軍火庫,這個地下軍火庫是英軍為應對日益動盪的國際局勢而於1937年建造,軍火庫的大部分構築都在山體內。 黃泥涌道147號 英軍將這個軍火庫列為機密,並暱稱為「小香港」,而當時發刊的地圖也沒有顯示軍火庫的位置。 日本陸軍省督促第23軍必須盡快擊敗香港守軍,使第1炮兵隊及第38師團等日軍精銳部隊可盡早調到南洋增援菲律賓攻略戰及荷屬印尼攻略戰。 19日中午,日軍攻陷西旅指揮部及溫尼伯營D連指揮部,在溫尼伯營D連指揮部附近的救護站也被攻佔,在站內的聖約翰救傷隊員及傷兵遭日軍殺害。

日軍對進攻香港一直保持高度機密,為防被英軍洞悉其調動大軍的真正意圖,日軍內部將是次調動稱作準備進攻昆明,日軍又採取晝伏夜出的策略,盡量在夜間行軍,在日間則將人員及裝備隱藏,又刻意將部隊的陣地分散在各處,並在晚上嚴控燈火,即使時值冬季,在野外也不生火煮食及取暖,避免被英軍發現有大量部隊在香港邊境集結的跡象。 由於香港山地多平地少,九龍半島和新界之間有丘陵分隔,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又有維多利亞港隔開,香港島的地勢也是以山地為主,地形不利於機械化部隊推進,所以日軍只派出小量裝甲部隊參戰,而以步兵及炮兵為主力。 日本陸軍直接投入攻打香港的地面部隊約有29,120人,即是第38師團及荒木支隊的總和,這個人數尚未包括第1炮兵隊、憲兵及其他支援單位。 黃泥涌道147號 1940年6月,法國向納粹德國投降,日本向英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關閉滇緬公路,日本陸軍不但派出大軍在深圳演習,更一度部署進攻香港。 當時日本參謀本部曾派員到香港調查環境,陸軍初步構思派遣一個半師團的兵力攻打醉酒灣防線並佔領九龍,繼而侵佔香港島。 不過,日本海軍卻認為進攻香港將令美國有機會籍詞介入,但當時海軍尚未準備好同時向英美開戰,日本首相近衛文麿亦聽從海軍的建議,沒有發動戰爭,故此進攻香港的構思也暫且擱置。 1941年初,日本陸軍第38師團曾派遣參謀到香港邊境實地視察,然而不久之後,第38師團便因為長沙會戰而須往北調動,攻港計劃因而再次停滯。

黃泥涌道147號: 黃泥涌道147號附近醫院

隨着日本軍政府成立,香港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夏愨少將在8月30日率領皇家海軍太平洋分遣艦隊光復香港為止。 投降的守軍士兵被分別羈押在赤柱拘留營、北角戰俘營、馬頭涌戰俘營、深水埗戰俘營及亞皆老街集中營等地的戰俘營,戰俘在被羈押期間不但長期缺乏足夠食物,而且經常受到日軍虐待,有不少戰俘挨不到香港重光前便死去,當中有數以千計的戰俘被轉移到日本等地當苦工,日軍押送戰俘到日本期間發生的里斯本丸號事件便有超過800名戰俘死亡。 雖然第23軍司令部在開戰前打算在香港建立文明形象,意圖美化侵略,弱化中國抗日力量,並推廣大日本帝國所提倡之「大東亞共榮圈」,曾提示旗下憲兵不要苛待華人及虐待民眾,以免有損日本軍隊及中國汪精衛政府的形象。 然而,日軍部分士兵軍紀不良,亦有軍官濫用權力及縱容士兵,到日佔時期中後期換入到香港的駐軍紀律更差,經常濫打濫捕。 香港日佔時期有大量戰俘及平民遭到虐待,更有憲兵在警署內將多名市民折磨至死,構成戰爭罪行,當中有部分日軍戰犯於戰後被法庭定罪。 日軍連續兩日猛烈炮轟赤柱後,遂於24日晚上8時30分對赤柱半島發起進攻。

19日凌晨,日軍第230聯隊沿金督馳馬徑向黃泥涌峽行軍,米杜息士營於凌晨4時15分發現在大坑附近的山頭有日軍活動,羅遜於是調派旁遮普營B連防守大坑道,不過在黃泥涌峽北面防守的溫尼伯營卻回報沒有發現日軍,所以整條金督馳馬徑仍然只有一排士兵防守,根本不能抵禦人數是數以千計的日軍第230聯隊。 黃泥涌道147號 與此同時,蘇格蘭營A連及皇家工兵奉命前往黃泥涌峽準備在天亮後發動反攻。 黃泥涌峽及渣甸山最初約有350人駐守,之後再有150名溫尼伯營士兵來到增援。

按照當時海軍本部的構思,倘若英國與日本爆發戰爭,整場戰事將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本土動員,皇家海軍將從英國本土派出艦隊開往遠東的海軍基地,並利用沿途的英國屬土及殖民地作為補給站,而爆發戰事的英國遠東屬土必須盡量死守,等待皇家海軍的主力來援。 第二階段是建立中轉基地,令皇家海軍可在日本本土附近建立據點,英國將以軍事行動奪取或奪回,或者通過外交手段獲取鄰近日本的港口控制權。 黃泥涌道147號 第三階段是圍堵日本,皇家海軍將會逼近日本本土,誘使日本海軍進行艦隊決戰,皇家海軍於取勝後將對日本進行海上封鎖,逼使日本談判或投降。 這個作戰計劃於1920年代已開始構思,到1930年代初期日臻成熟。

經歷多番爭論,參謀長委員會在1938年7月決定放棄巴度苗在1936年制定的《防衛計劃》,將香港的防守範圍縮減到香港島及維多利亞港。 委員會同時決定停止修築醉酒灣防線,並將其軍事用途更改為拖延敵軍推進,香港政府因此在香港島增建機槍堡等防禦工事,並將海防炮及高射炮逐步轉移到香港島。 賈乃錫(Arthur Edward Grasett)少將於1938年11月接任駐港英軍司令,他認為醉酒灣防線本身須要四營兵力駐守,但香港僅有四營正規軍,假如要固守香港島,便沒有兵力可分派到新界和九龍,在醉酒灣防線也只能安排一營兵力略作抵抗,而且必須保留實力退守港島,不能在九龍損失過重,預期最多逗留兩天便要撤到香港島。 賈乃錫在任期間一直爭取倫敦增兵香港,期望多派最少兩營步兵,方有兵力可調派到醉酒灣防線,然而倫敦方面擔憂廣州和深圳淪陷後,香港已難以堅守,因此沒有答應,他只好強化香港島的防禦工事,以期在香港島打持久戰。 雖然司徒拔報告建議將香港的防務集中於固守香港島,但英國參謀長委員會的戰爭計劃小組卻另有計劃。 小組在1927年提議將香港的防線延伸至包括九龍半島在內,可提防日軍採取攻打旅順港的策略,先佔據九龍的高地並架設大炮,再從九龍的高地炮擊維多利亞港及香港島,因此有必要在新界及九龍之間設立防線,方可保障維多利亞港及海港兩岸的設施如太古船塢的安全。

  • 任何在2021年12月24日至2022年1月6日期間曾身處超過兩小時的人士(包括但不限於全職、兼職和替假員工、學生及訪客),須於2022年1月8日或之前接受檢測。
  • 面對日益緊張的局勢,英國政府於1934年決定擴充軍備,並於1936年初批出撥款,給予各英國領地加強防務,香港亦取得500萬英鎊,該筆款項在2020年相當於數億英鎊,對比香港當時的經濟水平,香港獲得的金額是十分龐大。
  • 在12月8日的行動中,英軍成功破壞在新界北部的主要道路、鐵路及橋樑,或在山頭進行爆破,利用倒塌的山泥將道路掩埋,使日軍的往南行軍時飽受阻延,而且被破壞的道路和橋樑都難以在短時間內修復,顯著遲滯日軍炮兵的前進速度。
  • 因為日軍早已知悉英軍在新界和九龍之間的山脊建有地下化的防禦工事,而自1939年起,日軍在中國戰場已鮮有須要動用多門重炮轟擊的堅固防線,當英日兩國在1940年6月因滇緬公路問題而關係緊張之際,日本陸軍參謀本部便於7月15日下令將攻城重炮部隊轉移到香港附近備戰,並編成第1炮兵隊。

1941年3月,日本駐港領事矢野稱沒有通告要撤走在港的日僑,還稱離開香港的日僑大部分是從廣州出發,只是經香港乘船,又稱香港的日僑學校如常上課。 日軍對香港的空中作戰主要由陸軍飛行戰隊負責,由於英軍在香港沒有部署像樣的戰鬥機,日軍享有絕對的制空權,日軍機隊以空襲香港重要戰略要地為主要任務,並為陸軍的攻勢提供空中掩護,所以入侵香港的機隊主要由轟炸機組成,並輔以少量戰鬥機支援。 在進攻香港前夕,日本陸軍抽調飛行第45戰隊、獨立飛行第10中隊、飛行第44戰隊第3直協隊及獨立飛行第18中隊南下廣東,編入專責攻略香港的第23軍。 飛行第45戰隊原駐中國東北嫩江,裝備34架九八式俯衝轟炸機,但部分飛機因故障及天氣因素,飛到廣州白雲機場參戰的有29架,該機隊在香港攻略戰中,主要負責空襲英軍艦艇、炮台、軍營、民用設施、支援地面部隊攻勢,以及散發心理戰傳單。 獨立飛行第10中隊原駐山西運城,裝備13架九七式戰鬥機,但因故障及天氣原因,實際參戰的只有9架,在開戰初期為轟炸機護航,也會用於輔助性的對地攻擊。 飛行第44戰隊第3直協隊原駐漢口,裝備6架九八式直接協同偵察機,主要負責監視英軍地面部隊及協調日軍地面部隊作戰。

與此同時,雖然英國調整策略加強防守遠東地區,並通過協商由澳洲及加拿大分別派出援軍到星馬及香港,但由於情報機關判斷日本不會在短期內開戰,使得增兵遠東的速度及規模都受到影響,而在遠東包括在香港駐防的英軍,在1941年年底還認為最少仍有半年時間可增強防務,所以很多防禦工事的建設及軍事部署都沒有加快進行。 日本對開戰準備充足及英美對開戰時間的誤判,不但讓處心積慮開戰的日本達成奇襲,也令日軍入侵香港和東南亞的攻勢勢如破竹,短短數個月間便席捲東亞。 日軍在1938年12月攻佔廣州及深圳後,雖然日本已截斷物資經香港轉運到中國的物流線,但中國仍能通過滇緬公路經英屬緬甸獲取物資供應,因此自1938年起,日本便要求英國關閉滇緬公路,以斷絕中國取得外來物資。 黃泥涌道147號 1940年4月起,納粹德國在歐洲發動連串凌厲的攻勢,不但佔領西歐和北歐多國,連英國本土也深陷險境,日本於是趁機要脅英國關閉滇緬公路。 日本為了加強對英國施壓,日本陸軍於1940年6月初調派大批部隊在臨近香港的深圳集結並舉行軍演,日本又向英國政府發出最後通牒。

香港華人軍團成立於1941年11月,成員由香港本地華人組成,由駐港英軍派出資深軍官協助訓練;與香港義勇防衛軍主要由兼職人員組成不同,香港華人軍團的成員是全職軍人,因此無須事先召集便可執勤;當初希望先組建一個達800人的步兵營,但戰爭爆發時,只來得及編成一個51人的步兵連。 踏入1941年,香港面對日軍入侵的壓力與日俱增,為因應戰爭一旦爆發後的人力需求,政府呼籲香港市民參加義務性質的防空救護隊及後備滅火隊等民防組織。 然而在1941年初,英國在北非戰場的羅盤行動擊敗意大利入侵埃及後的行動,不但將意大利軍逐出埃及,英軍更乘勝追擊意軍達800公里到意屬利比亞腹地,並消滅意大利陸軍第10軍團,令英國對抗軸心國的士氣大振,英國政府及軍部對日本的態度遂轉趨強硬,更嘗試與美國聯手增兵東亞,阻嚇日本發動戰爭。 黃泥涌道147號 當時英國已於不列顛戰役取得勝利,德國空軍無法取得制空權令納粹德國取消執行海獅計劃入侵英國本土;英國又於同年3月開始透過《租借法案》獲得美國物質支援;美日關係日趨惡化,美國海軍決定將太平洋艦隊由美國西岸移駐到太平洋中部的珍珠港,並增兵菲律賓。 納粹德國在6月22日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入侵蘇聯,減輕英國本土面對德軍入侵的壓力;而皇家海軍在地中海及大西洋亦逐步站穩陣腳,可以派出部分軍艦增援遠東地區。 由於形勢稍為好轉,倫敦當局及軍部開始與美國、中國及荷蘭流亡政府商討合作,共同在遠東制衡日本,亦即設立ABCD包圍網,企圖逼使日本放棄侵略。

這些驅逐艦雖然是香港守軍「最大型」的軍艦,但日軍認為並不足以構成威脅,日軍較擔心的反而是守軍的魚雷艇,恐防守軍利用這些小型及高速的魚雷艇干擾日軍對香港島的登陸戰。 諷刺的是,由於日本政府在這段時期對開戰的立場搖擺不定,決策常自相矛盾,反而使英國及美國的情報機關大為困惑,無法準確判斷日本發動戰爭的時間。 黃泥涌道147號 結果在1941年8月到11月,英美兩國雖然明知日本將會開戰,但在有限的資訊及自相矛盾的情報下,判斷日本是不會在1942年春季之前開戰。

黃泥涌道147號: 日軍登陸港島(12月18日)

後來於11月初,日軍封鎖香港和廣東深圳邊界的羅湖橋,並與駐港英軍對峙。 1932年英國先按計劃向香港增加6門3吋高射炮,隨後又增加香港的海防炮,並將原派駐上海的一營士兵調派到香港。 此外,英國政府和軍部採納參謀長委員會的報告,於1934年開始在香港修築醉酒灣防線,並計劃在《華盛頓條約》於1936年失效後,在西貢、將軍澳及赤柱等地增建炮台。 面對日益緊張的局勢,英國政府於1934年決定擴充軍備,並於1936年初批出撥款,給予各英國領地加強防務,香港亦取得500萬英鎊,該筆款項在2020年相當於數億英鎊,對比香港當時的經濟水平,香港獲得的金額是十分龐大。 黃泥涌道147號 不過,因為防務建設是以英國本土為優先,故此香港的防務未能迅速擴充。 英軍保衛香港的其中一個主要目標,是阻止外國軍隊控制維多利亞港,並保障海軍船塢(今金鐘)及太古船塢等海軍設施和航運基建的安全。 英軍在1920年代已計劃在香港派駐空軍,但受到《華盛頓條約》的限制,所以先由港府興建民用的啟德機場,機場於1929年啟用,再在機場東側增設空軍基地,成為軍民兩用的機場,而機場跑道也是軍民共用。

在此之前,旁遮普營的營部人員與小量蘇格蘭營士兵,剛好趕及在尖沙咀碼頭登船撤回香港島。 由於日軍之前評估醉酒灣防線不易被攻破,所以第38師團所制定的作戰方案,是要三支聯隊先行在醉酒灣防線的北面各自在其轄區設立陣地,並偵察英軍在防線的佈防及後方的部署,日軍計劃在陣地待命約一周,同時部署炮兵,然後在炮兵支援下攻打醉酒灣防線。 屆時先由第230聯隊發起攻勢,經大帽山西南面攻打在上城門水塘南邊的城門棱堡及附近一帶的英軍防線,另外兩支聯隊隨後向南推進,而師團指揮部亦已將該作戰方案下達給屬下三支聯隊執行。 黃泥涌道147號 由於英軍原定在8日早上舉行軍事演習,因此政府也曾經向公眾預告當日將有英軍演習,所以在8日早上日軍飛機投彈空襲時,市民初時還以為是軍事演習,即使防空警報響起及有炸彈爆炸,亦沒有造成民眾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