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佛蘭士街15號9大優勢

同年成立了香港紅十字會青年團第一團(Cadet Unit One,即現時的Youth Unit One)。 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應天主教區要求,在灣仔進教圍一帶辦學並接管已停辦的香港第一所天主教醫院-聖方濟各醫院。 到了後期,堅尼地道只剩下中學部和小學部的校舍,其餘的建築物則用作嘉諾撒修院和明愛達言學校(前嘉諾撒達言學校)的校舍。 聖佛蘭士街15號 由於校舍曾多次受山泥傾瀉損毀以及需要配合小學部推行全日制課程,在2000年代初開始計劃重建及擴建校舍。 在2007年,明愛達言學校的校舍改建成小學部的新校舍,位於中學部下面的聖佛蘭士街,整個小學部改建及擴建工程在2010年完成。 中學部的校舍從2011年開始重建,在2018年全面落成啓用。

聖佛蘭士街15號

現址為香港澳洲國際學校、嘉諾撒聖家學校(九龍塘)、九龍塘官立小學、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及耀中國際學校中學部。 聖德肋撒書院(馬頭圍分校):原址在譚公道長城大廈部分樓層,校舍現改為長城購物中心,正校位於美孚新邨。 聖德肋撒書院(正校):原址在美孚新邨部分樓層,馬頭圍分校位於譚公道長城大廈部分樓層,校舍現改為長城購物中心。 聖佛蘭士街15號 佛教慈航中學:原址在山道70號,曾遷往大埔繼續辦學,後由佛教慈航智林紀念中學繼承,其後再由佛教大光慈航中學繼承。 學校曾經喺1941年因為香港淪陷而停辦,但係班修女對辦學嘅熱情同埋決心一啲都無減退。 由於居民對學位嘅需求不斷增加,學校嘅兩座新翼分別喺1956同埋1958年落成,為適齡女仔提供更多嘅學位。

聖佛蘭士街15號: 學校類別

香港聖瑪加利女書院:原址在堅道97號,租約結束後,臨時遷往沙田美林邨。 啟明學校於1987年結束,校舍給明愛開辦樂勤學校,2007年遷往天水圍,同年達言學校亦結束。 嘉諾撒女修會在樂勤學校和達言學校舊址建立「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作為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的小學部,推行全日制。 聖佛蘭士街15號 百多年來,修會先後在進教圍設立棄嬰院、醫院、婦女庇護所、老人院和學校等,惠及普羅大眾。 香港眾多小學當中,有 65% 以中文為教學語言,9% 以英文為教學語言,26% 中英並重,雙語教學。

聖佛蘭士街15號

因興建船灣淡水湖而拆卸,取代小滘的文光學校,成為小滘,金竹排及大滘三村的學校。 沙田公立美林小學:原址在2005年與循理會白普理基金循理小學下午校合併為循理會美林小學,2010年遷往東華三院譚兆小學舊址。 全完第三校:原址在大窩口新區14座,1980年遷往沙田沙角邨並更名「基覺小學」,於2009年被明令殺校。 青衣公立學校:前身為「永聯學校」,為昔日涌美村內(今藍田村一帶),至1930年代逐漸廢棄。

聖佛蘭士街15號: 聖佛蘭士街15號的交通站點

學校提供小一至小六的課程,除英文科以外所有科目用中文授課。 在2008-2009學年以前,學校提供半日制課程,一﹑三﹑五年級為下午班,二﹑四﹑六年級為上午班。 恩平工商會李吳瑞愛紀念學校:原址在新翠邨,與九龍城浸信會禧年小學下午校合併,成為九龍城浸信會禧年(恩平)小學。 佛教明珠學校:原址在秦石邨,校舍現由鄰近兩所中學合租用作擴充校舍,即天主教郭得勝中學(銀禧校園)及沙田循道衛理中學(豐盛校園)。 五邑工商總會馮平山夫人李穎璋學校:原慈雲山慈樂邨五邑工商總會鄧樹椿紀念學校,1991年因屋邨重建而遷入馬鞍山,至2009年被明令殺校;鞍誠街2號校舍現改為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賽馬會本科校園。 香港八和會館小學:原址在近舊藍田邨第21及24座,遷校至上水後改名為李志達紀念學校,及後上午班分拆為曾梅千禧學校。 柴灣天主教海星小學:原址在柴灣邨24座地下,1976年因柴灣邨24座清拆而遷往興華邨,校舍曾為聖保祿天主教小學暫借校舍。

學校亦都喺1956年成立咗香港嘅第一隊香港紅十字會青年團(Youth Unit One),其後慢慢喺其他中學越嚟越普及,成為香港其中一個最具規模嘅制服團體。 學校曾於1941年因香港淪陷而停辦,但修女們對辦學的熱情和決心並沒有減退。 由於居民對學位的需求不斷增加,學校的兩座新翼分別在1956和1958年落成,為適齡女童提供更多的學位。 學校亦於1956年成立了香港的第一隊香港紅十字會青年團(Youth 聖佛蘭士街15號 Unit One),其後逐漸普及於其他中學,成為香港其中一個最具規模的制服團體。 在1860年,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的修女從家鄉意大利遠赴香港傳教。 當時修女們為照顧灣仔貧民區的失學兒童,在堅尼地道創辦了聖方濟各學校(St. Francis’ School),亦即是現今的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 修女們不但為低下階層等提供免費教育,還在同一地方經營了一所醫院和孤兒院。

街道的北端位於皇后大道東65號,見對面街的機利臣街。 聖佛蘭士街的南端與半山上的星街東端交架,在萬豪閣之東邊及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附近止。 聖佛蘭士街15號位於灣仔聖佛蘭士街15號(中原樓市片區:灣仔)。 聖佛蘭士街15號的實用面積由386呎至386呎。 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St. Francis’ Canossian School,簡稱SFCS)是一所全日制女子資助小學,經教育局的小一入學統籌辦法收生。

  • 全完第三校:原址在大窩口新區14座,1980年遷往沙田沙角邨並更名「基覺小學」,於2009年被明令殺校。
  • 其中 15 所是官立/資助小學(官津小學),6 所是直資/私立小學。
  • 英軍聖佐治學校:隨主權移交而在1996年停辦。
  • 資料顯示,聖佛蘭士街3至5號樓高3層,連地下及地庫,並於68年落成,樓齡逾50年,項目佔地約1459方呎,若以地積比率9倍發展,總樓面約1.3萬方呎。

呂祺官立小學:原址在前身為灣仔書院,1962年改建成灣仔官立小學,1963年更名為呂祺官立小學,1983年後用作呂祺教育服務中心。 培理英文書院中學部(Berea English College):原址在大角咀槐樹街1號,校舍現改為晏架街紅茶館酒店。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書院:原址在大坑徑17號;由中華基督教會基道中學繼承;校舍現改為中華基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 聖佛蘭士街15號 聖馬利亞堂中學:原址在東院道3號,校舍改為軒尼詩道官立小學(銅鑼灣)。 意大利嘉諾撒仁愛女修會6名修女於1860年來港,最初立足中環堅道。 1869年應天主教區要求在進教圍開展服務,翌年設立聖方濟各醫院和開辦中文學校,之後又為混血兒設立英文部。

港督參觀學校之後,好滿意學校嘅教學,就將學校納入政府資助學校,屬於香港最早期嘅政府資助學校之一。 校舍在2008年起由堅尼地道搬遷至中學校舍下的聖佛蘭士街 號,直到2010年完成遷校及擴建工程,佔地約4,762平方米。 中一學生大部分來自直屬小學,每屆大約80%的小六畢業生升上直屬中學,包括第一及第二組別的學生(舊制五個組別的年代是第一到第三組別的學生)。

聖佛蘭士街15號

伯裘女子中學:原址在美孚新邨,曾名伯裘英文書院(香港);於2003年遷校將軍澳,成為萬鈞匯知中學;校舍曾改為職業訓練局匯縱專業發展中心(美孚),該中心亦已停辦。 1920年-1940年:學校設有幼稚園、小學和初中,共500多名學生。 中學部是英文女子學校,命為聖方濟各學校(St. 聖佛蘭士街15號 Francis’ School)。 小學部則名為聖嬰學校(Holy Infant School),設有中文部及英文部,主要招收女生,但十歲以下的男生亦會錄取。 男生在小學畢業後會升讀其他男子中學,當中包括聖若瑟書院和香港華仁書院。

聖佛蘭士街15號: 校舍

小學部名為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建於堅尼地道校舍山坡下的聖佛蘭士街,是少數附設直屬中學並經統一派位收生的資助小學之一。 學校多年來培育出不少社會知名人士,現為一所著名女校。 保良局黃族宗親會小學:原址在禾輋邨,前稱香港黃族宗親會黃鳴謙紀念學校;校舍現改為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禾輋信義學校。 坑口中心成杏芳紀念小學:原址在敬賢里1號,於2008年結束,校舍現改為「香港教育大學將軍澳教學中心」。 聖佛蘭士街15號 葛量洪師範學院校友會觀塘學校(葛師校友會官塘學校):第一代原址在雞寮第17座地下;第二代原址在順安邨,校舍現改為「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 中華基督教會念慈中學:原址在靠背壟道170號;由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繼承;校舍現改為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基道小學(九龍城)。

其餘在教育局實施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中招收,學生大多是第一組別,屬於全港成績最好的頭三分之一的學生。 2010年:小學部的校舍擴建及改建工程完成,於9月正式遷入。 聖佛蘭士街15號 中學部就重建堅尼地道校舍在灣仔區內進行咨詢,附近的豪宅業主曾對校舍設計有微言,擔心影響樓價。 1956年:第一期學校大樓(小學部主樓)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