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荷樓生活館餐廳2024懶人包!(小編貼心推薦)

年末年始,手頭上的事多得忙不完,想要好好慢活一下對香港人來說可能是一個奢望。 適時給自己放一個假,好好喘一口氣,將來的路便更能堅持下去。 得空的時候,來荃灣逗逗貓、逛逛文創基地,再預約個時間和朋友一起烤個蛋糕,讓腦袋放空,重新感受耍廢一整天的滿滿幸福感。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嘉頓山是香港人的後山,走上嘉頓山,可以靜觀腳下密密麻麻如火柴盒的舊式樓宇,在嘉頓山上欣賞香港的日與夜,有一種治癒避世的感覺。 由白天、日落,至萬家燈火,在深水埗嘉頓山上拍攝出來的香港,是平民百姓的香港。

全新的地下展廳,就新增了十大主題展區:大牌檔、街市、雜貨舖、制水、戲院、中西節日、涼茶舖、遊樂場、理髮店、童年遊戲等。 展示 「罐米」、「飛髮」、「擔水」、「食嗱喳麵」、「彈波子」、「跳大繩」等,涵蓋日常生活、文化、娛樂等領域。 中環有一間名為La Cabine Wine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Bistro的法式小酒館是其中之一。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香港海防博物館 認識香港海防史

大約在1953年的一個聖誕夜,一場無情大火,令五萬多名居住在石硤尾寮屋區的居民喪失家園。 為了在短時間內安置好大量的災民,當時便興建了八棟樓高六層的公共房屋,而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今次將要走訪的地方,就是由當年其中一棟公共房屋改建而成的博物館。 展內也加入更多互動多媒體元素,例如互動展品、電腦動畫、體感遊戲及實境AR等,一切市井喧鬧及喜怒哀樂,讓大家參觀時仿如親臨其境。 此外美荷樓也會增設130多場與展館內容相關的活動,包括主題講座、口述歷史分享會、導賞團及文化導讀等,希望大家可以認識到更多香港歷史,及提升對建築文物保育的關注。

他更指新舊交融的深水埗匯集了各種老店小鋪、文青咖啡店、本地創意品牌等,活力十足,人氣旺盛,是一處歷史文化寶藏之地。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而美荷樓作為香港其中一座最早的公共屋邨,透過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成功改造成一座文化地標。 而很多歷史建築已不存在,香港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仍舊存有奮發圖強、鄰里守望相助的精神。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歷史專題展覽

今次的市集由小太陽創意生活工作室主辦,C’est la vie文化會館協辦, 15個台灣手作品牌已準備跟香港的朋友分享他們的用心之作。 這個地方還有另外一個優點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 附近商店、小吃很多,舉凡超市、粥麵、甜品通通都有。 我沒有拍旅館房間的照片,有興趣的可以參考這篇文章-[青旅] 香港 YHA 美荷樓青年旅舍。

成為

深水埗九江街的金和記位置方便,雖然環境就一般,但用料頗新鮮,價格合理。 由於小時候有親戚住過這些大樓,自己兒時住寮屋時,也曾經走到附近這類大廈,取食水返家飲用,所以走進生活館,就像時光倒流一樣,一點也不陌生。 廟街得名,因附近的天后廟;但這裡又稱「男人街」,這是因為廟街內大部分攤販所售的商品,都以男性用品為多:如針織衣服、汗衫、牛仔褲、鋼筆、腕錶、鐳射唱片、電子產品和玩具、電腦硬體和旅行袋等。 別忘了,廟街也是個美食熱點,馬路兩旁就是一排排的「大牌檔」(路邊攤),除了煲仔飯等道地美食外,當然少不了食神的「拿渣麵」(雜碎麵)了。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饒宗頤文化館 活化.文化 2

李家祥表示,馬會一直十分重視傳統文化及歷史古蹟保育和活化工作。 本次展覽將透過導賞團和文化遊等多元化活動,讓參加者,特別是年輕一代,了解文物文化保育的重要性,增強社區凝聚力,並藉此促進跨代溝通。 而展覽亦會通過還原美荷樓內居民的生活場景,並結合舊街坊親身口述的歷史向公眾展示香港公共屋邨的舊時面貌。 美荷樓,位於香港九龍石硤尾寮屋區清拆後分期重建的石硤尾邨,1954年建成,是香港最早期、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石硤尾邨舊型大廈重建,第41座美荷樓則獲得保留,耗資2億2千萬港元改建為YHA美荷樓青年旅舍及旗下之美荷樓生活館,於2013年12月開幕。

  • 這裏曾是木屋區,1953年的一場大火令接近5萬8,000名居民無家可歸,便興建了「石硤尾邨」,也就是現在的美荷樓,開始了公屋的住宿文化。
  • 石硤尾邨舊型大廈重建,第41座美荷樓則獲得保留,耗資2億2千萬港元改建為美荷樓青年旅舍及旗下之美荷樓生活館,於2013年12月開幕。
  • 美荷樓於1954年建成,是香港最早期及現時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現被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是香港青年旅舍協會在原址設立的私營民間博物館。
  • 與父母及妹妹一家人從內地來港,原無意久居香港,正擬赴台,但一場大火把證件、家當、房屋一併燒毀,改寫了他的一生,命運讓他留港發展,後來成為國際著名導演。
  • 店主結合生活、設計和旅行,從各地精心搜羅創意設計精品,其中包括櫻花香皂、印花包包、傳統麻織品等,亦有本土創意產物、陶瓷食具、天然清潔護理產品等,每一件都盛載著獨特的旅途回憶。

生活館雖然屬於歷史建築,無障礙設尚算施充足,特別要留意傷殘或老年人士如想前往一樓展覽館,可先聯絡生活館的員工作出安排。 愛寶遊愛寶遊 (hy.HongKongFootprint.com) 建站於 2019 年 4 月,是一個集旅遊及生活於一身的休閒網誌。 內容主要環繞著寶寶這一家遊歷世界不同地方的故事,記載各大大小小不同的旅行經歷,而且都是以親子遊及輕旅行為主。 香港的陶瓷工業擁有悠久的歷史,早於明朝時期,已有文氏家族及謝氏家族在新界大埔經營窰場,生產青花瓷器。 儘管在今日的香港,陶瓷工業早已式微,但也不難發覺昔日的窰場遺蹟,現在就由 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帶大家去參觀一下。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香港第一代公屋

二次世界大戰後,從內地湧港的移民生活環境一直非常惡劣,單單從展覽開首介紹昔日低下階層的居住環境已可看到,高密度的寮屋區沒有公共設備,經常發生火災。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在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三年這八年的時間,殖民政府一直未有為低下階層訂下房屋政策,改善低下階層的居住環境,這反映的是一種怎樣的管治思維呢? 生活館的參觀路線展示的是低下階層生活質素的進步,以及政府的公屋政策如何惠及低下階層,卻未有記錄低下階層生活在惡劣環境的無助,及反思政府一直忽視低下階層的住屋問題。 即使今天香港經濟發展蓬勃,自稱國際大都會,但仍有不少人需要露宿街頭,或住籠屋、天台屋、劏房等,低下階層的居住環境未獲全面解決,是公共房屋政策下,未被兌現的承諾,但生活館對此卻隻字不提。 從這個角度分析,生活館記錄的只是一種進步論,而未有在當下把時間停頓,把過去帶來當下,反思政府對低下階層未兌現的承諾。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坐落石硤尾,1954年建成,旨在安置石硤尾大火災民,屬本港第一代公共房屋,亦是本港碩果僅存的「H」型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70年代入伙的瀝源邨是沙田區首個公屋,歲月洗禮下,外牆斑駁殘舊,設計亦不如新式屋苑般花巧摩登,但她早年竟入圍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 (RICS)頒發建築獎。 有別於密集的新式樓宇,這裏重視空間感,即使地方有限,但樓房與樓房之間保持寬闊開揚的空間,陽光清風輕易進來。 邨內有多家家庭小店,包括榮樂茶餐廳及盛記麵家,甚具特色,保留懷舊裝潢,個性鮮明。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打卡景點

本地人士及遊客均可申請租住,體驗活化成果,每名旅客每次最多可預訂14天,詳情可瀏覽。 位於九龍深水埗的「美荷樓」,就是昔日為此而興建的其中一棟公共房屋。 隨著「美荷樓」的落成,亦標誌著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轉變,也加速了及後公共房屋政策的發展。 全新展覽除了保留美荷樓的歷史背景之外,更於地下展廳新增十大主題展區,描繪50、60年代基層市民的生活,涵蓋日常生活、文化、娛樂等。 當中包括大牌檔、街市、雜貨舖、制水、戲院、中西節日、涼茶舖、遊樂場、理髮店及童年遊戲。 這條邨最標誌性的設計莫過於七彩繽紛的屋邨外觀,抬頭一望,再壞的心情也放晴。

青年旅舍,當然有住宿的設備,參觀了幾間不同大小的房間,設備齊全,只嫌太過現代化,失去讓人住在歷史建築的感覺。 自己去旅行,最喜歡找尋一些有特色的旅館,特別是富有當地民族或文化色彩,例如是幾百年歷史的大宅改建而成,保留外觀,內裡翻新後仍保持原有的特色,否則住設計千遍一律的酒店,沒有甚麼驚喜。 美荷樓的房間,也欠缺六十至七十年代香港情懷的陳設,房裡的照片也是現今的香港,我相信放置老照片會更有趣,讓住客有種時光倒流感覺,會更加吸引。 年一場大火後,因徒置五萬四千災民而建成的建築物,因此亦是本地歷史上重要的一環。 今天,除是青年旅舍外,美荷樓亦是載有公共房屋歷史博物館。 在重建以前,美荷樓的單層街市曾是最具香港特色的景點之一。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最新吃喝玩樂資訊

除此以外,萬豐大廈和金寧大廈的外牆彩繪更由來自馬德里的街頭藝術家Okuda繪製而成,以五顏六色的幾何圖案,構成一個生動立體的狗狗圖案。 這兩座極具藝術氣息的建築物位於大南街與黃竹街的交界,色彩鮮艷十分吸睛,大家記得前往打卡影相。 港式快餐店是香港飲食文化的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不少勞動工人早午飯下午茶的不二之選。 沒有特別舒適的桌椅,可能會讓一般食客卻步,但這即叫即製街邊即吃的風格才是港式快餐店的一大特色。

過去

國共內戰前後,大批中國大陸難民湧港,石硤尾木屋區便是移民其中一個聚居地。 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 冬天少不了吃火鍋,提到最有風味之一的吃法,相信是炭爐火鍋,在香港亦已不太常見。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美荷樓 – 懷舊的特色建築。以香港公共房屋為主題的博物館。

當然也不少得打卡熱點的理髮店,看到以前「飛髮」的工具之外,更會設有當年男女的髮型參考圖,男士可選「陸軍裝」、「花旗裝」或較新潮的「披頭四裝」;女士則模仿女星造型,姐「夏萍裝」、「大頭裝」及「雀巢裝」等。 展區亦還原昔日劇院的味道,將舊式的電影展示出來,如梁山伯與祝英台及黑玫瑰等,更可以模仿購票過程或與電影海報打卡。 公屋住戶多是草根階層,但有個屋邨卻有着一張閃亮的住戶名單,韋家輝、譚小環、阮小儀、藍奕邦、周華健、沈嘉偉等名字都出現在名單上。 有風水學家認為這歸功於華富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位處港島南海邊,吸納南方水源,有旺財效果。 風水之說,無從稽核,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裏環境一流,背山面海,坐擁的優秀地段與豪宅平分秋色,鄰近瀑布灣公園,園中瀑布奔騰,有「扶林飛瀑」之名。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