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籬二邨平面圖11大著數2024!內含石籬二邨平面圖絕密資料

而 廚 房 的 面 積 亦 與 其 他 的 單 位 相 同 , 而 洗 手 間 是 設 在 單 位 的 盡 頭 。 海 富 苑 海 裕 閣 及 翠 樂 邨 翠 祿 樓 則 使 用 另 一 款 3B 單 位 , 這 個 單 位 是 設 在 大 廈 的 尾 端 , 是 由 兩 個 2P/3P 單 位 加 上 走 廊 的 面 積 組 成 , 面 積 達 56.1 平 方 米 。 這 個 單 位 三 個 方 向 都 設 有 窗 戶 , 更 有 兩 個 洗 手 間 。 以 上 專 為 小 型 單 位 大 廈 而 設 計 的 小 單 位 , 當 中 百 分 之 一 的 單 位 會 稍 經 改 裝 供 輪 椅 人 士 入 住 。 )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兩個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之一(另一個為寧峰苑),位於梨貝街對上的山坡上,項目編號為TW24。

樓宇

標 準 的 L L 型 每 層 共 有 十 二 個 單 位 , 扣 除 兩 翼 尾 端 四 個 靈 活 配 搭 單 位 , 共 有 八 個 單 位 是 固 定 設 計 。 分 別 是 一 個 A1 型 、 五 個 B1 型 、 一 個 B2 型 及 一 個 C1 型 單 位 。 大 廈 內 共 有 3 條 升 降 機 槽 , 以 一 字 型 排 列 出 現 , 緊 貼 著 C1 型 單 位 而 建 , 升 降 機 槽 旁 不 設 光 井 , 令 L L 型 大 廈 內 的 C1 型 單 位 少 了 一 個 窗 戶 。 以 L L 型 第 五 款 設 計 而 言 , 整 幢 大 廈 佔 地 四 十 三 米 乘 四 十 三 米 。 標 準 的 L 3 型 每 層 共 有 廿 個 單 位 , 扣 除 兩 翼 尾 端 四 個 靈 活 配 搭 單 位 , 共 有 十 六 個 單 位 是 固 定 設 計 。

石籬二邨平面圖: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另外,在香港回歸前,每年十月臨近雙十節,石硤尾徙置大廈一帶都會有宏偉盛大的慶祝雙十節裝飾,如在大廈外牆懸掛巨型蔣介石和孫中山先生畫像、「雙十」標誌和中華民國國旗旗海,壯觀場面更曾吸引台灣媒體赴港採訪拍攝,也在1996年出現過樓高6層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高掛在大樓之間。 「民坊」接手後,街市在2020年7月1日起關閉翻新,同年10月翻新完成重開後以舊屋邨情懷作主題,並設8檔食肆,營業至晚上12時。 區議員林紹輝形容街市翻新後雖然菜檔價錢較貴,不少舊商戶因無法承擔租金而無法留下,但管理大有改善。

雖然新和諧一型設計隨著秀茂坪南邨在2009年落成而終止使用,但部份非構件式單位設計的非標準設計大廈仍有採用新和諧式設計的1B及2B單位構件,如2011年落成的善明邨及欣安邨,而2012年落成的石硤尾邨第2及5期則成為全港最後一批附有和諧式構件的大廈。 在2006年4月房委會建築小組委員會通過在新和諧一型單位中引入「通用設計」,使老人、弱能人仕、殘疾人仕、孕婦及健全人皆可方便使用單位內所有設施。 石籬二邨平面圖 和諧二型大廈每翼翼尾採用了退台式設計,一般樓層的翼尾單位為2B型單位,但最頂兩層的翼尾單位則為1B型單位;另外,1-3樓位於大廈入口對上的兩個單位亦特意留空,變成半開放式走廊,為和諧二型大廈的一大設計特色。 和諧二型大廈的電梯大堂延續了Y3型的中空設計,電梯大堂圍繞升降機槽而建,升降機位置與Y1及Y2型大廈相似,上方的樓層可以從中間的三角形天井看到下方的大堂,亦令大堂非常通風。

石籬二邨平面圖: 房屋署圖則查閱網

因 此 , 不 少 小 型 單 位 大 廈 都 只 是 在 市 區 出 現 。 另 外 , 房 署 亦 會 物 色 一 些 市 區 的 小 型 地 盤 興 建 小 型 單 位 大 廈 , 例 如 觀 塘 雲 漢 邨 、 何 文 田 常 樂 邨 等 。 除 此 , 建 在 和 諧 式 大 廈 及 附 翼 內 的 小 型 單 位 也 並 非 專 門 為 長 者 而 設 計 。 另 外 , 所 有 電 制 插 座 必 需 安 裝 於 離 地 八 百 毫 米 或 以 上 , 而 廚 房 更 要 在 一 千 一 百 毫 米 或 以 上 。 而 所 有 開 關 制 亦 需 要 安 裝 在 離 地 一 千 一 百 毫 米 的 位 置 。 以 上 各 種 的 設 計 , 都 是 考 慮 到 一 米 左 右 的 高 度 , 是 最 方 便 長 者 使 用 及 觸 及 的 高 度 。

  • 另外,葵涌邨第五期(曉葵樓及逸葵樓)的新和諧附翼大廈五型是全港唯一有退台式設計的附翼大廈,而合葵樓的附翼則為全港唯一同時設有1-2人單位及2-3人單位的附翼大廈。
  • 今 日 和 諧 三 型 的 位 置 原 是 計 劃 建 相 連 長 型 的 , 其 中 更 出 現 了 L 2 型 的 方 案 。
  • )是香港首個由政府興建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的石硤尾,在1954年最早期建成入伙的徙置大廈,於1973年開始首次改建及重建工程,其後採用的舊長型大廈及新落成之非標準型樓宇分別於1977年至1984年間、2007年至2019年入伙。
  • 這 三 款 尾 房 配 搭 是 A/B 組 合 ( 即 向 走 廊 的 一 邊 是 A 房 , 另 一 面 是 B 房 ) 。
  • 另外,房委會建築小組於2003年6月通過,今後新建的公屋不再為每戶安裝鐵閘,任由居民按規定加設鐵閘,直至2006年石硤尾邨重建第一期開始才重新提供趟閘。
  • 在 走 廊 尾 的 那 兩 個 單 位 是 並 排 的 , 但 在 走 廊 那 一 邊 的 單 位 較 另 一 個 小 , 因 為 通 往 後 方 那 個 單 位 的 走 廊 佔 了 部 分 空 間 。

家 庭 單 位 包 括 一 睡 房 、 雙 睡 房 及 三 睡 房 單 位 。 一 款 供 一 至 二 人 入 住 的 小 型 單 位 , 室 內 樓 面 面 積 是 17.65 平 方 米 。 二期:位於大隴街110號,樓高6層(包括停車場樓層),由中國建築承建,於1997年8月動工,1998年11月落成,1999年竣工,是自主權移交以後,首批以特區政府名義批出的建屋合約之一。

石籬二邨平面圖: 和諧一型

重建後將有5,000個單位,較重建前嘅1,600伙大幅增加,頭兩期重建會畀所有居民原邨重置,第三期就撥作青年自置居所,預計每個單位面積約300平方呎,售價大概100幾萬港元。 下列公共屋邨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只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公屋樓宇類型。 石福樓(不適用)全邨樓宇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中4及6座更是26座問題公屋之一,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相關樓宇除10-11座外均已納入整體重建計劃下重建(而10-11座也將於2022年12月拆卸)。

香港

除錦泰苑及愉翠苑的早期設計方案(唯最後改用單向設計康和式大廈)外,此類型大廈僅出現於出租公屋項目內使用。 、以及碩門邨第一期(健碩樓及美碩樓)則使用面積較淺及較闊的四方形窗台。 只有部份與附翼相鄰的2-3人及1B型單位、屬第一款的秀茂坪南邨秀美樓其中兩翼的翼尾單位,以及梨木樹邨翠樹樓及榮樹樓靠近和宜合道的一翼的1B型翼尾單位不設窗台。 第二代和諧式大廈有:金坪邨、秀茂坪邨秀康樓及秀樂樓、翠屏南邨翠杭樓、翠杏樓及翠榮樓、明德邨、坪麗苑、煜明苑、顯明苑及東霖苑等。

石籬二邨平面圖: 石籬二邨平面圖: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康樂設施梨木樹邨鄰近荃灣城門谷公園,內裡設有球場、運動場及大量休憩設施,另亦接近位於城門郊野公園的城門水塘,內裡有大量郊遊設施及燒烤場地,可從和宜合道沿城門道或下老圍抽水站旁之柏油路直達,步程約十五分鐘。 2012年11月29日,五人足球場及籃球場旁升降機啟用,使第1至5座較高的住戶不用行樓梯、行斜道便可以到達,為住戶來住梨木樹商場提供一個便捷的方法。 及後並在地下加裝大門鐵閘,亦將在東頭邨第22座清拆後成為全港僅存居住徙置大廈的公共屋邨。 由於還有數百座政府廉租屋及徙置屋邨樓宇存在結構問題,為安全起見及改善居住環境,行政局在1985年通過長遠房屋策略,展開「整體重建計劃」,目標在2001年前將所有第三至六型徙置大廈及政府廉租屋清拆重建。 除了第10及11座以外,原石籬邨的所有徙置大廈已經於2001年前悉數完成拆卸。

為改良型和諧式,石榮樓及石廣樓於每層大堂位置設一條平衡陣,家庭式單位廚廁改為類似新和諧式的設計但單位面積不變。 屋邨內分別有三間超級市場位於石籬一邨石秀樓、石籬(一期)商場及石籬(二期)商場。 至2020年11月,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正式宣佈,將在2022年12月拆卸重建石籬中轉房屋第10及11座,並於2020年12月8日起給予為期兩年的遷出期,可於2028年完成重建,共設2座高43層(不包括4層基座及1層避火層)樓宇,將提供2,600單位。

石籬二邨平面圖: 什麽是「房屋署圖則查閱網」?

廚廁設計方面,所有家庭單位的廚房外均附設露台;而三睡房單位更破天荒採用了廁所與浴室分離的設計,屬香港公共房屋首見。 石籬二邨平面圖 第六期位於石硤尾邨東面,設兩幢樓高33層的公屋樓宇,提供1,056個租住公屋單位,有3,700人居住,於2019年12月6日起入伙。 而休憩設施位於3樓平台,設施包括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及棋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共內戰爆發,大量中國大陸難民移港定居,由於當時香港政府鮮有為低下階層制訂房屋政策(僅模範邨、上李屋邨率先提供出租單位,為全港首兩個公共屋邨),所以很多難民在山邊搭建木屋來居住,但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經常發生火警。

田 邨

另服務設施大樓7樓將會用作重置因白田邨清拆而搬遷的小型公共圖書館,命名為石硤尾公共圖書館。 同區的葵芳邨被揭發結構有問題後,房屋署為全港其他屋邨進行檢查,其中26座因為結構遠低於安全標準而有即時倒塌危險,需要盡快拆卸重建,當中包括石籬邨第4及6座,因此連同相連的第五座於1989年拆卸,開啓了石籬邨的重建過程。 至於該等樓宇的居民,大概60%已於 年間,獲調遷至同期落成的沙田顯徑邨及青衣長康邨;其餘居民則於1989年遷往原邨另建的新樓,或大埔太和邨。 由於原1960年代落成的石籬(一)邨用地,在重建後大多劃為休憩或公共用地(包括今日的石排街公園、慈幼葉漢千禧小學及石籬商場一期),只有石安樓及石泰樓是在舊邨原址重建而成,因此令石籬擴展區的樓宇成為現時石籬(一)邨的大多數樓宇。

石籬二邨平面圖: 石籬二邨平面圖: 香港公共屋邨一覽

相 連 長 型 無 論 在 大 廈 外 型 以 至 大 廈 的 高 度 都 甚 有 彈 性 , 以 配 合 市 區 地 盤 面 對 樓 宇 高 度 限 制 等 問 題 。 相 連 長 型 出 現 了 層 數 由 十 一 層 至 廿 七 層 以 下 的 設 計 , 以 符 合 有 關 的 法 例 。 出 現 層 數 只 有 十 層 左 右 的 相 連 長 型 大 廈 的 屋 邨 有 大 坑 東 邨 ( 十 一 層 ) 、 東 頭 邨 ( 十 三 至 廿 七 層 ) 、 南 昌 邨 ( 十 五 層 ) 等 。 L L 型 是 較 少 興 建 的 相 連 長 型 設 計 , 全 港 只 建 有 四 幢 。

出租

另 外 , 因 應 消 防 處 的 建 議 , 大 廈 層 數 離 消 防 緊 急 通 道 不 可 多 於 廿 一 層 , 所 以 現 在 建 成 的 小 型 單 位 大 廈 都 是 廿 一 層 或 以 下 。 由於長者住屋租戶需要與其他的租戶共用設施(如:廚房及廁所),所以普遍不受長者歡迎;加上長者住屋比起獨立小型單位更不符合成本效益,因為長者住屋單位面積細,所以要提供額外的舍監服務及其他共享設施,如:休息室,共用廚房,共用廁所,共用浴室及洗衣房等等。 所以房委會建築小組委員會在2001年1月12日決定,將6個當時還在建築中的長者住屋項目,包括華荔邨一期、頌安邨五期、富昌邨三期、健明邨一期及石排灣邨重建第一期的長者住屋單位需在建築期間修改圖則設計,還原為普通單位出租。 最終現時以通用設計的方式,令長者可以居於獨立廚廁單位,減少居民間的爭執及減低運作成本。 新和諧附翼大廈一至四型於1995年發表,為基於第一代和諧附翼大廈改良而成的新設計,主要改動是與相連的和諧式大廈共用屋宇設備、加設警報系統,並接駁至主大廈之警衛室以及面積由17平方米增至22平方米,從而將每座大廈的標準高度由15層增至為21層。 因應2人家庭反映1-2人單位面積過窄,故此新和諧附翼大廈除了改良原有的1-2人單位設計的廚廁使其更實用外,亦設計了一款全新的2人單位,面積約20平方米,專供2人小家庭入住。

石籬二邨平面圖: 公共交通

13樓(12/F)設有特式大單位,單位大小是兩個標準單位合併而成的。 石籬二邨平面圖 而第21座及第24座的一樓(G/F)設有分別有兩間幼稚園及一間自修室,其餘是地下層單位,這些單位可不經大堂直接從側門按密碼進入到達。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負責活化美荷樓的項目,在2012年美荷樓會變身成一座青年旅舍,當中還會建立一個生活館,展示石硤尾及深水埗區舊日居民的生活。

  • 石籬邨是葵青區內第3條公共屋邨,於1966年落成第1期,本為香港政府徙置事務署的徙置區,原名石籬徙置區,俗稱「石籬新區」,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改名為石籬邨。
  • 而 白 田 邨 安 田 樓 大 廈 的 頂 樓 呈 三 角 形 設 計 , 因 此 每 幢 小 型 單 位 大 廈 除 了 在 外 型 上 不 同 外 , 部 份 單 位 的 外 觀 設 計 也 有 小 許 分 別 。
  • 又加上輔助設備如晾衣桿;於近年開始為所有和諧式屋邨的客廳窗外加設曬衣杆,但有不少住戶反映其設計有問題,使用非常不便。
  • 而 這 部 消 防 升 降 機 的 大 小 至 低 要 有 1.4 米 乘 2.4 米 , 可 容 納 一 張 救 護 擔 架 床 進 入 。

同時,因為節省建築成本,於大部份屋邨及屋苑取消屬於第三代和諧一型及三型A、C翼尾的1B型單位的三角形向外窗台設計,僅有極少數於1997至1998年間落成的大廈仍然保留該設計,例如天慈邨、天麗苑、曉麗苑、錦豐苑第一及第二期、石籬邨石泰樓等。 )是香港首個由政府興建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的石硤尾,在1954年最早期建成入伙的徙置大廈,於1973年開始首次改建及重建工程,其後採用的舊長型大廈及新落成之非標準型樓宇分別於1977年至1984年間、2007年至2019年入伙。 徙置大廈(第41座美荷樓除外)於2007年6月20日拆卸後,第二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開地基工程,於2012年5月入伙,並接收部份2012年蘇屋邨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白田邨舊邨受重建影響的租戶。 建 設 及 建 築 物 - 公 屋 類 型 ( 一 ) 相 連 長 型 相 連 長 型 設 計 於 八 三 及 八 四 年 度 發 表 , 與 Y 型 屬 同 一 個 時 期 的 產 物 , 這 兩 款 設 計 各 走 不 同 的 路 向 , 相 輔 相 成 。 Y 型 適 合 面 積 較 大 , 較 少 受 高 度 限 制 的 地 盤 興 建 , 故 Y 型 大 部 分 都 是 三 十 五 層 高 , 多 見 於 新 市 鎮 , 新 拓 展 的 屋 邨 。

石籬二邨平面圖: 大廈資料:石籬(二)邨 石富樓

在 洗 手 間 方 面 , 地 板 舖 設 防 滑 地 磚 , 水 龍 頭 採 用 推 桿 式 設 計 , 天 花 板 裝 有 晾 衣 架 , 高 度 較 低 的 洗 手 盤 等 , 另 室 外 亦 裝 有 一 個 晾 衣 架 。 在 廚 房 方 面 , 灶 台 離 地 的 較 低 , 只 有 五 百 五 十 毫 米 , 而 洗 滌 盆 則 離 地 八 百 毫 米 。 廚 房 亦 已 預 留 足 夠 位 置 安 放 雪 櫃 及 洗 衣 機 。 而附近的大白田街、和宜合道及大隴街私人住宅區,亦提供不少零售及食肆,服務石籬邨居民。

石籬二邨平面圖: 和諧三型

登入「我的政府一站通」後,在「網上服務」的「服務總覽」內選擇「登入房屋署圖則查閱網瀏覽房委會樓宇紀錄」,然後輸入你的「房屋署圖則查閱網」帳戶名稱及密碼,以作驗證。 「房屋署圖則查閱網」是一個網上紀錄系統,讓已註冊的用戶透過互聯網查閱房屋委員會擁有和拆售物業的樓宇紀錄及訂購副本,例如:公共屋邨。 因此,編輯軟件或應用程式的相關功能將不能使用,而在關閉「房屋署圖則查閱網」後,這些功能將回復正常。 小 型 單 位 大 廈 內 並 不 是 所 有 單 位 都 是 供 長 者 入 住 的 小 型 單 位 的 , 當 中 約 四 分 一 的 單 位 是 家 庭 單 位 , 供 一 般 合 資 格 的 輪 候 人 士 入 住 。 而 這 總 數 約 四 分 一 的 家 庭 單 位 是 會 平 均 分 佈 於 每 一 層 的 。

石籬二邨平面圖: 重建

第7至14座在1970年11月21日開始陸續落成啟用,屬政府廉租屋,每座有4部升降機,每部升降機分別只停地下及中、高其中兩層,第10座因只有七層高故不設升降機。 石籬二邨平面圖 2015年7月22日,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稱早前在石硤尾邨中2012年重建完成的第二期及第五期中,抽取6個樣本化驗,其中第二期美亮樓3個單位的4個水辦含鉛量超標,最嚴重的水辦更錄得每公升含87微克鉛,超出世衞標準7.7倍。 第24座比第21至23座遲3年落成及只有半幢,亦不設大堂入口及沒有升降機服務,而24座信箱設於第23座大堂內,要從第23座進入或第24座側門才可到達第24座。 此外,此期設有商舖及小型街市,此期對面的石硤尾商場街市部份檔戶爭取重置街市,惟由於此期的街市太小,只有11檔,未能完全安置所有檔戶。 改建的18幢徙置大廈當中,有10幢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拆除中間廁樓,令兩翼成為獨立的樓宇,涉及徙廈第1、2、14、16至22座,改建後的20座樓宇重新編號由15至18座及25至40座。 「我的政府一站通」的「簡易登入」功能讓你在進行帳戶連接後,可於「我的政府一站通」直接進入「房屋署圖則查閱網」。

由於此類大廈主要照顧長者及輪椅人士而需要更高而嚴格的建築要求,其引伸出的獨特設計導致建築成本極高,因此往後房屋署已不再興建獨立的小型單位大廈,改為在非標準設計大廈設置更多小型單位,而全座均為小型單位的非標準設計大廈目前只有油麗邨信麗樓及蝶翠苑兩座大廈。 公用設施方面,大樓內共設2道緊急走火樓梯和6部升降機,而升降機分為高、中、低層三組(每組兩部)。 1995年前落成的大廈於大廈每翼的頂部均設有「抽象化」的鳥翼形石屎裝飾,於1995年左右開始落成的大廈則因為降低建築成本以及開始採用1992年改良版本而取消該裝飾,至於大廈入口及樓梯上方的裝飾及通花磚牆則獲保留至1996年左右。 另外,第一代和諧一型於頂樓上方的天面較高,第二代及第三代則略為縮減了高度。

石籬二邨平面圖: 荃灣區

原 本 的 概 念 , 除 了 那 幾 座 在 八 四 年 以 前 已 落 成 的 樓 宇 外 , 盡 是 相 連 長 型 的 天 下 , 今 日 富 強 苑 , 和 諧 三 型 的 位 置 原 本 規 劃 建 七 座 相 連 長 型 的 。 第13及14座原址亦於1996年9月開始重建,成為楊樹樓、桃樹樓及楓樹樓三座樓宇,於1999年11月16日起入伙,接收受同邨第9座至第12座,以及青安、青欣及啟樂臨時房屋區清拆重建計劃影響的住戶,剩餘小部份單位分配予公屋輪候冊人士。 石籬邨是葵青區內第3條公共屋邨,於1966年落成第1期,本為香港政府徙置事務署的徙置區,原名石籬徙置區,俗稱「石籬新區」,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改名為石籬邨。 例 如 環 翠 邨 逸 翠 樓 , 大 廈 的 外 牆 設 有 遮 光 板 , 別 具 一 格 。 而 白 田 邨 安 田 樓 大 廈 的 頂 樓 呈 三 角 形 設 計 , 因 此 每 幢 小 型 單 位 大 廈 除 了 在 外 型 上 不 同 外 , 部 份 單 位 的 外 觀 設 計 也 有 小 許 分 別 。 「入伙年份」以房委會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嘅年份為準,但係部份屋邨入面嘅個別樓宇嘅入伙年份可能會同官方資料有出入,例如房委會提供華富(二)邨嘅入伙年份係1970年,但係條邨入面嘅華翠樓同華景樓竟然係喺1978年落成。

石籬邨於1966年落成第1期,是葵青區內第3個公共屋邨;本為香港政府徙置事務署的徙置區,原名石籬徙置區,俗稱「石籬新區」,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改名為石籬邨。 房委會研究顯示,22個高齡屋邨結構良好,喺2013年嘅邨齡介乎34至61年,但係到2043年就會去到64至91年樓齡,保養費會好高,若果拆咗起過,可重新規劃,以符合當時標準,但受制於原區安置居民用地或單位缺乏,暫時只有華富邨同美東邨確定重建。 今 日 和 諧 三 型 的 位 置 原 是 計 劃 建 相 連 長 型 的 , 其 中 更 出 現 了 L 2 型 的 方 案 。 部份小型單位大廈不僅為住宅、大廈基座更可以設有各種設施及用途,例如何文田邨雅文樓及欣文樓下方基座設有香港房屋委員會總部辦公大樓第4座、內有房委會會議廳、房委會展覽中心、辦公室、職員圖書館、職員餐廳、職員行人天橋等設施。 石籬二邨平面圖 黃大仙上邨昭善樓及溢善樓下方基座則設有大型商場黃大仙中心北館及黃大仙港鐵站入口等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