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5大好處2024!(小編貼心推薦)

2022年本港樓價跌約15%,踏入2023年,樓市驅疫重生,多個利好消息相繼出現,首先是內地與香港正常通關在即,加快香港經濟復甦;其次是美國將會放緩加息步伐,資金重回香港,股市上升促進財富效應。 香港按證保險數據也顯示,去年新取用按保金額達983.34億元,按年飆近兩倍;每宗按保平均借款約531萬元;結合中原按揭客戶申請數字來看,去年申請八至九成按揭的客戶比例平均高達四成,而以往只是兩至三成。 上述一系列數字除反映許多買樓人士存在「掹掹緊」情況外,亦代表只要樓價跌兩至三成,便會淪為負資產,屆時若銀行「落雨收遮」,銀主盤湧現,樓市將陷入死亡漩渦。

通關

在回顧2020樓市的同時,如果想了解一手樓購買流程、二手樓購買流程、或其他按揭事宜,也可按下方的快速鍵直接跳往。 過去一年美國通脹高企,息口「一加再加」,林一鳴預期,美國將會再加息一至兩次,分別0.25厘,但認為香港的最優惠利率,不會跟隨美國加息的步伐再上調。 樓市 他指,美國通脹並不是加息的最主要考慮因素,美國總統大選才是關鍵。

樓市: 樓市成交

預期在通關效應刺激帶動下,樓市交投將會出現「大陽春」,料首季一、二手住宅交投齊升,購買力「火箭式」急彈。 用戶可以根據香港不同區域、地區搜尋各區詳細樓盤成交記錄,用戶亦可以直接在搜尋欄中直接輸入各個香港屋苑名稱,直接查看該屋苑的過往樓市成交詳細資訊。 反觀美銀證券對住宅樓市看得較淡,坦言內地重新開放是利好因素,但並不是「靈丹妙藥」,今年樓價或要下跌4至8%,即去年和今年累跌19至23%。 樓市 花旗給予的地產物業的投資順序,住宅加上高檔零售物業的評級為「增持」,民生零售物業的評級「中性」,而商廈則為「減持」;低負債比率的地產股將跑贏大市,首選包括新鴻基地產及信和置業,後者投資評級更由「沽售」大幅提升至「買入」。

反觀香港在萊坊數據中,全球排51,上季樓價按年跌0.1%。 簡而言之,全球精明物業投資者已不將香港放在考慮之列。 另據金管局資料,香港家庭負債率已由2005年54.3%升至最近約88%,負債主要分為住宅按揭、其他個人貸款及信用卡貸款等3部分,當中住宅按揭已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約50%。

樓市: 樓市

假如政府此時減辣或撤辣,一旦樓價出現反彈,準買家肯定會發聲炮轟政府過早減辣。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美聯住宅部行政總裁(港澳)布少明表示,特區政府短期內接連優化防疫措施,等同宣告香港已經「復常」,加速與內地及海外聯通,追上全球發展步伐。 鑑於本港2022年第四季住宅交投冰封,本地購買力累積多時,等待入市;加上香港控關三年,內地購買力同受壓抑,隨着內地與香港本月中將正常通關,相信會吸引大批內地客新春期間訪港,刺激「人財」流通,料樓市購買力今年首季會有「報復式」反彈。 若按信置所持股權分配計,該6個新盤應佔單位約995伙。

按揭

另外《中英聯合聲明》限制每年香港土地供應不得多於50公頃,令地本身已經少的土地供應更少,直接把香港樓價推上新高。 1965年香港股災,香港爆發了銀行信用危機,恆生指數在這次股災跌了四分之一。 接著房地產價格暴跌,陷入了戰後第一次大危機之中,許多地產公司倒閉,香港房地產業一直延續到1969年才有所好轉。 有陰謀論者懷疑這是發展商刻意為之,目的是向政府施壓,逼其撤銷樓市辣招。 受疫情和美國聯儲局大幅加息的雙重衝擊,本港去年首十一個月樓價大跌近一成四,樓宇買賣更大跌三成八,創二十六年來新低。

樓市: 一手新盤

今年樓市表現非常強勁,望一望中原數據就知,整體住宅買賣合約登記,在今年上半年錄40,131宗及3,952.8億元,按半年度上升23.1%及27.5%。 金額創下自1996年有紀錄以來歷史新高,又破97樓市高位紀錄。 中原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稱,住宅租金在2022年走勢比買賣價好,估計2023年會有不俗表現,全年看升10%;而豪宅租金因全面通關在即,陸續有外地僱員來港,走勢比一般住宅看高一線,全年看升12%至13%。 ◆香港復常通關將吸引不少外地高級僱員來港工作,因此南區豪宅租金升幅料看高一線。 (資料圖片) 美聯住宅部行政總裁(港澳)布少明說,2022年住宅租金平均僅下跌大約4%,估計2023年租金可追回上一年跌幅,全年升幅大約3%至4%;而豪宅租金則由於香港復常通關,估計會有不少外地高級僱員來港工作,因此預計全年租金有7%-8%升幅。

該企今年淨利息收入指引被指加息效應減退,拖累香港股價周二倒跌近2%收場,惟「冧股東」似乎有用,倫敦股價曾漲5.3%,高見653.6便士,折合較港高7.53%,更重返睽違3年的60港元樓上。 作為滙豐控股(00005)盈利「火車頭」的香港區,去年第四季列帳基準(下同)稅前利潤20.62億美元,按年增長3.03倍。 全年計,稅前利潤按年增長4.88%至62.05億美元(約484億港元),對亞洲地區乃至整個集團的盈利貢獻,分別達45.21%及35.4%。 樓市 滙控行政總裁祈耀年重申看好香港前景,料市場繼續受惠中國重新開放,盈利有望進一步增長。 不過,對於投資物業,既然非必需,就無需在跌市中出手買,除非是出現大折讓或將來有可能自用才考慮。

樓市: 美元

當然,愈接近真正時移世易的一天,戰爭亦接近,而香港作為橋頭堡角色也會愈容易受到不同方式的狙擊,在樂觀的時候也必須留一手。 紐約3月期油收市報每桶76.16美元,跌18美仙,跌幅0.2%。 布蘭特4月期油收市報每桶83.05美元,跌1.02美元,跌幅1.2%。 雖然目前按揭利息處歷史低位,但由於樓價過於昂貴,港人只好拉長供樓年期,以求減少每月供款。 數據顯示,去年平均按揭年期高達27.4年,而10年前平均按揭年期僅約20至21年。

香港

而於今年1月1日至2月15日期間,集團於香港已售出111個單位,錄得成交金額逾30億元(集團應佔銷售收入逾18億元)。 儘管美國聯儲局加息步伐未停,惟美國經濟數據卻始終異常火熱,強勁的增長亦導致物價回落速度也慢過預期。 投資銀行高盛指出,多項數據均反映美國經濟具備韌性,故把未來12個月陷入衰退的預測機率,由原來的35%大降至25%。 此一預測意味經濟有很大機會實現「軟着陸」,即通脹回落的同時也不會引發衰退。

樓市: 【簡約公屋】港、九、新界位置! 申請資格及租金懶人包 (附影片)

樓價指數的計算基礎,是根據物業的「應課差餉租值」。 「應課差餉租值」即是每年交差餉前,差倍署會為物業估算,如果在公開市場上出租,一年可得的租值收入,當中已考慮到物業樓齡、面積、層數、座向等條件,以應課差餉租值來推算香港樓價指數,得出來的趨勢會比較準確。 樓市 他指,上半年樓市巨額成交下,移民盤自然被消化,但當成交回落,移民盤的負面影響便逐步浮現,因此對未來6至12個月樓市看法相對保守,惟市場資金充裕,樓價跌幅料不多於一成。 本港樓價破頂後在高位徘徊,不少券商均上調全年樓價預測。 不過,一直是「樓市大好友」的花旗集團中國香港地產研究主管楊海全卻一反常態,對樓市前景持審慎態度,認為未來4個月樓價將回落3%至4%,整個下跌周期跌幅少於一成,「想買樓?建議等一等先」。 到2010年代,香港住宅樓價和租金屢創新高,引起強烈民怨。

根據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今年3月美國首次加息,當時CCL報178.72,比對上周CCL的171.27點,即美國四次加息期內,香港二手樓價下調4.2%,首九個月則錄7.2%跌幅,陳永傑認為,部份已反映市場對加息的憂慮。 House730搵樓大本營致力成為一個全面的搵樓平台,因此除了提供各區最新樓盤資訊外,我們同時整合香港樓市及物業成交紀錄,提供售盤及租盤的成交資訊,為用戶帶來有用的樓盤資訊。 這份調查是香港樓市走勢的月度指引,分析了住宅市場前線行家對樓市的信心指數,除了回顧過去樓市變化,更會根據行家的預測,統整成對樓市未來 1 個月、3 個月、1 年至 5 年的預期,令你能更快掌握行情,了解香港樓價走勢。 1970年代是香港的地產狂潮年代,香港的華資巨頭,現時的香港四大地產商等便是由此起家,如華人首富李嘉誠,他在1958年轉型投資地產,1971年成立長江實業,1972年於香港交易所上市。 同年,當時的香港總督麥理浩制定了「十年建屋計劃」政策,要在1973年至1982年的十年期間,為180萬香港基層居民提供公共房屋單位。 1974年,石油危機導致香港股市暴跌,地產業全面調整,香港樓價下跌了三至四成。

樓市: 份: 銀行結餘創新高

十多年內,香港地價上升了二十倍,過高的地價,使只有少數的擁有龐大資本的地產商才能參與土地市場,結果做成寡頭壟斷,造成政府與地價巨頭與數百萬私樓擁有者這共同利益體,而這造成了主權移交後高地價的必需繼續性。 而另外企業,特別是中小企也需要高樓價,物業是香港工商業的重要抵押品,中小企往往通過抵押物業向各銀行借貸,流動周轉,高房價令樓成為香港銀行最接受的抵押品,此同時又強化了高地價。 樓市 市區住宅樓價在1995年,售價約每平方米4萬港元,普通市民難以負擔。

  • 中港兩地全面通關,本港樓市氣氛亦開始恢復,資深投資者林一鳴今(15日)出席華發實業投資講座時表示,本港樓市今年料有5%至10%升幅,並預計美國未來將會再加 一至兩次息,料各加0.25厘,但港銀未必會跟隨。
  • 花旗所指的港樓4大利好因素,包括港府推吸引人才政策令人口回升、按揭利率將在本年內隨着美國不再加息於4厘見頂、內地開關釋放被遏抑的需求,以及如果樓價跌得多過該行預期,政府有可能下月在財政預算案宣布放寬樓市「辣招」,或會降低港人買第二套房的印花稅。
  • 《施政報告》中並沒有就住宅市場減辣,因為除了住宅價格仍高企外,政府的土地供應並不到位,市場仍舊供不應求。
  • 賣地不理想,無疑會造成壓力令樓價下調,但當局仍無意調整樓市辣招。
  • 以上註冊量屬二手住宅數字 美聯樓價指數(全港)乃根據全港138個著名中小型私人屋苑的成交個案,計算加權平均數,而於08至21年以100個屋苑計算;08年前則以50個屋苑計算。
  • 依稀記得有一次他差不多成功,就是他堅持要求業主減多三、五萬元樓價,最終被另一買家捷足先登,此役令他懊悔不已。

2002年,政府推出「孫九招」,不再興建新的居者有其屋住宅,並減少供應。 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樓價一度下調約30%,但為時短,不足兩季。 在各國推出救市措施後,金融體系漸告穩定,樓價又再上升,直到2010年,部分地區樓價已超越97年金融風暴前夕的水平。 當局為免承受不必要的政治風險,短期難有減辣的空間,但長遠不能迴避這個問題,因炒風已被遏止,不能讓市場扭曲問題持續下去。 加上環球和內地經濟出現很大變化,歐美今年出現經濟衰退風險升溫,環球股市波動難免,內地因經濟失速而需要谷內需和放寬樓市調控,限購令鬆綁,減息降準,不但令內地買樓需求回暖,也使港樓優勢收窄,北水未必像疫前般願意高價買港樓。 因此,港府須密切注視通關後內地人消費模式是否有改變,亦要盯緊本地樓市下行壓力是否持續,適時檢視辣招。

樓市: 經濟

美國2月綜合採購經理指數初值升至50.2,重返擴張水平並觸及8個月高位。 數據顯示英國企業活動反彈令市場意外,投資者憧憬英國經濟衰退風險減少。 美元兌日圓報135以上,1英鎊兌1.211美元左右。 香港既面對自然人口減少和移民潮,且內地人來港置業興趣不大,留下來的港人能否獨自撐起樓市?

一般樓市數據的缺陷是缺乏精準性,舉例,你找到了一份有關全港私樓單位平均售價的數據,並按港島、九龍、新界三大區域作區分,這些數字對你投資個別地區、屋苑的單位,參考價值其實不算太高。 單單講新界,元朗和屯門、屯門和沙田、沙田和烏溪沙各區的供求已有不同;同區之中,近鐵和不近鐵的單位,優勢又有差異;即使同一屋苑,望東和望西、山景和樓景,樓價分野也相當顯著。 那麼你就可以大概估計,這個「平均售價」對比你心儀單位樓價走勢的準確性。 從2006年至2015年,香港每年平均僅有2萬多個住宅單位建成。 2017年有人估計香港每年需要有5萬多個住宅單位供應,始能滿足包括新增人口在內的住屋需求。 長期的房屋供應短缺以及樓價和租金大升造成各種社會問題,逐漸撕裂香港社會。

樓市: 香港樓市要再跌三成的投資迷思

1989年,北京「六四事件」爆發,中共以武力鎮壓學運,部分香港人對前景失去信心,資金人才外流,樓價再度大跌,為刺激經濟及重拾港人信心,當年的港督衛奕信提出“玫瑰園計劃”,決定興建規模龐大的新機場,即今日的赤鱲角機場。 上半年整體樓宇買賣合約登記(包括住宅、車位及工商舖物業)錄50,336宗及4,744.4億元。 只要樓價再向上,刺激整體登記金額,全年有機見9,500億元,或又超越1997年8,680.2億元紀錄。 利嘉閣總裁廖偉強指出,2023年租金表現也可因應樓價上升而一併回升,當中中小型住宅租金於2023年料升3%;而豪宅租賃料仍相對遜色,租金來年表現料持平在原地踏步。 同系信和酒店截至去年底止中期股東應佔虧損收窄7.77%至5,150萬元,主要由於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未實現虧損3,300萬元所致,若撇除該非現金項目,集團中期淨虧損將收窄至1,805萬元。 撇除投資物業公平值變動影響,基礎溢利28.02億元,按年亦跌約36%。

樓市: 內地樓市正面臨「國進民退」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強調,辣招一直行之有效,即使去年樓價回落,只是有秩序調整,暫時仍未見到有大幅下滑情況,而整體樓價仍在一般市民難以負擔水平,若此時貿然減辣,可能向市場釋出錯誤訊息,予人有炒賣的機會和口實。 面對賣地反應不理想,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明不會因為今年赤字較大而賤賣土地,強調不到價便不賣,意味採取惜售態度,待樓市氛圍改善才再將地皮推出。 雖然本地舖價跌4成,甲級寫字樓空置率持續創出新高,加上疫情未完全過去,香港經濟又未大翻身,只有住宅樓價獨善其身,照樣日日升。 雖然二手住宅市場於上半年未破97年紀錄,但仍錄29,273宗及2,650.2億元,創2012年下半年30,263宗後的8年半新高, 樓市 而金額將創1995年下半年有記錄以來歷史次高,料僅次於1997年上半年3,060.5億元。

樓市: 二. 市場情緒和唱締造大局

上屆政府為盲追供應量而力谷限量地的威力,也隨時間在2020年開始反映。 以2020年的落成單位來計算,面積進一步縮少至348呎,樓宇納米化效應繼續加劇。 助長供應短缺,背後又跟長策會更新住宅需求量目標有關,繼續維持2019年的預算量,估計未來十年全港需要430,000住宅單位,即平均每年只會推出43,000個公私營住宅的土地。 但隨著政府扭轉了公私營住宅比例至七三比下,私樓供應的比例更趨緊張,按年只有12,900個供應,根本滿足不了市場需求,結果樓價更形高鋸不下。 至於住宅市場價格仍高鋸不下,小市民難置業,符合條件的上車客就唯有寄望政府打救。

其實,本港樓市非全無風險,由於樓價高企,令租金回報創低位,買樓投資誘因大減,只由自住需求帶動。 樓市 樓價貴已引起中央關注,住屋問題持續成社會深層矛盾,而內地大城市如北京及深圳已出招打壓樓市,例如限制借貸,香港會否跟隨仍是未知數,這些不明朗就是風險所在。 其實樓市有幾旺,睇代理生意額幾好就知,中原香港住宅部上半年錄27億元營業額,按年大升39%,又創半年計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