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憲孫醫生20246大伏位!(小編推薦)

常用的針藥有Azacitidine,另一種為Decitabine。 農曆新年期間,大家都忙於大掃除,又要到處拜年,與親朋好友頻頻飯聚,一不留神就很容易墮入健康陷阱,就是「扭傷腰骨」和「飲食過量」! 本集邀請心臟科及骨科專科醫生,為大家提供關於這兩個陷阱的健康小貼士。 梁憲孫醫生 他拒絕詳談是否不滿公立醫院工作環境或醫管局政策而劈炮,但同意公院服務有改善空間,又稱自己性格較「火爆」,直言不論醫生及病人已對公院服務十分包容,但部分服務醫管局絕對負擔得起,便應為病人爭取。

講座

雖然白血病(血癌)發病率在香港十大癌症以外,但每年大約有四百個新症,同時奪走二百多條寶貴生命。 91年由梁醫生發起的「救救小哥頓」行動,最終促成全球首個華人骨髓資料庫的成立,資料庫隨後由紅十字會接手管理。 圖為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轄下「香港骨髓捐贈者資料庫」於2013年三年舉行「骨髓捐贈者嘉許禮」,當年共有83位捐骨髓者獲嘉許。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

梁憲孫醫生: 骨髓病變患者,與圖中血癌患者一樣,通過骨髓移植,令造血功能回復正常。

基金運行至今,每年仍進行籌款活動,現時主要是資助病人免費或低價做體檢、基因測試。 有八十後OL乾咳及低燒數月,檢查後驚見肋骨下長了直徑十三厘米的巨型腫瘤,壓住心臟大靜脈,令血液谷到面紅紅、上半身腫脹,確診淋巴癌。 血液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原因不明的發燒,有兩至三成機會屬癌症,需盡快求醫治療。

白血球

事實上,近年為數不少的公立醫院資深醫生相繼離巢,轉投私人市場。 據醫管局資料顯示,過去一年有二百多名醫生離職,三成是年資逾十年的資深醫生;全港七大醫院聯網無一倖免,而作為港大教學醫院的瑪麗醫院,更是重災區之一,多名港大教授級醫生,紛紛開檔搵真銀。 青山醫院最近已有四名資深醫生離職,其中三人到中環開檔,包括他自己。 經歷一場疫情,可知香港醫護人手真是十分短缺,未來行業前景又會怎樣? 培育不少尖子的傳統名校聖保羅書院,為慶祝170周年校慶,學校與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合辦網上研討會系列,日前舉辦第二場,更以「未來的醫療保健 ─ 醫療保健中的黃金機會」為題,邀請了四位分量十足的猛人校友主講。 消息人士透露,盛傳港大內科學系系主任黎嘉能,或會步梁憲孫、韋霖等後塵, …

梁憲孫醫生: 剎那捉緊永恒 — 梁憲孫醫生

他亦指出,目前本港參考的基因資料庫中,70%數據來自白人,或影響判斷一個人是否出現基因突變的準確性,盼本港能建立自己的數據庫,促進醫學研究。 在生物信息學方面,他曾主持著名旗艦會議RECOMB 2017。 除科研外,姚教授亦為不同企業擔任金融技術和網絡安全領域的顧問。 王教授在劍橋大學獲得藥理學博士學位,並在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進行博士後培訓。 自加入科大以來,其研究主要專注於細胞信號傳導機制的描述,尤其是涉及藥物受體的信號傳導機制。

  • 他是血液及腫瘤科的權威,是首位華人骨髓庫和香港血癌基金的發起人,亦是一名醫學專欄作者。
  • 除上述傳統上「搵銀」的專科外,連急症科醫生亦成流失重災區之一,威爾斯親王醫院最近便有五名急症室醫生流失,約佔總數六分之一,北區醫院急症室今年四月亦有兩名醫生離職,九月或再走一人。
  • 亦因這次拯救行動,令他充分體會血癌治療成本高昂,新藥價錢非一般市民能負擔,而即使移植了合適骨髓,如缺乏有效藥物前後支持,治療仍可能宣告無效。
  • 她曾為多個專業組織服務,如擔任香港社會醫學學院及香港麻醉科醫學院委員會成員。
  • 據了解,像廖子良般級數的外科醫生,在中環開診「最好搵」,皆因手術費不菲,閒閒哋盛惠幾十萬,因此不少港大外科教授都自己開檔搵錢。
  • 體液佔了人體重量的70%,包括血漿、組織液、腦脊液、細胞液、淋巴液。

與中建大廈一街之隔的「皇后大道中九號」,乃新晉名醫大廈,坊間被稱為頂級診所的「仁德醫療中心」正落戶於此,仁德在九五年由霍英東三公子霍文遜成立。 【本報訊】私營醫療市場蓬勃,吸引公立醫生轉為私人執業,治療某種疾病有卓越成績的專科醫生更成私家醫院羅致對象。 養和醫院最近從香港大學挖走兩名癌症專家,包括頭頸癌外科權威韋霖及曾署任港大醫學院院長的血液及腫液科講座教授梁憲孫。 基因組計劃重視如何把基因組數據應用到臨床,令更多病人受惠,未來或可用於加強試管嬰兒的服務。 陸浩明表示,不少父母希望避免把遺傳病再傳給下一代,現時瑪麗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和養和醫院便為人工受孕人士提供「植入性前診斷」服務,可以先挑選沒有基因變異的胚胎,放回母體之中。 他稱,可以「被排除」的疾病包括乳癌、大腸癌、小腦萎縮症、肌肉萎縮症、玻璃骨等20至30個病種,也包括嚴重的智力或結構缺損。

梁憲孫醫生: 淋巴癌的種類

正如91年由梁醫生發起的「救救小哥頓」行動,最終促成華人骨髓庫的建立。 淋巴結腫大雖然是淋巴癌的症狀之一,但身體也有不同狀況可引致同樣症狀,例如扁桃腺發炎。 淋巴液、淋巴管以及淋巴結三者,組成佈滿人體的淋巴網絡,讓淋巴細胞循環至各個器官和組織。

先生

近年他更積極投入基因組醫學研究,期望為病人尋找最合適的診斷及治療方案。 六十二歲的張太數月前接受藥物治療,注射針藥Azacitidine後造血功能好轉,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都上升至較高水平,之前間歇發燒的情況亦暫時沒有再出現。 梁醫生強調,淋巴癌的病徵變化多端,視乎患病部位而可能有不同的徵狀,例如發生在胃部的淋巴癌有可能出現胃痛等不適,因此,最佳的應對措施是身體出現不適時要盡快求醫,尤其是出現以下5個徵狀,隨時有可能是淋巴癌的徵兆。

梁憲孫醫生: 香港大學校友列表

有見及此,信諾誠意為您提供全面的醫療保障計劃,減輕您的醫療支出負擔,讓您專心接受治療,早日回復健康。 :醫務衛生局局長,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主任、肝膽外科主任、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主管、肝臟移植專家。 梁憲孫醫生為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診所位於香港跑馬地山村道二號養和 … 診症時間及診金收費,亦可立即進入E大夫醫生網流灠醫生資料。 行醫之外,謝德富亦甚有生意頭腦,他與妻子陳曦齡(歌星陳美齡姐姐)九一年投資設廠生產健康食品。

她曾為多個專業組織服務,如擔任香港社會醫學學院及香港麻醉科醫學院委員會成員。 接受中西醫治療,1993年其母曾向傳媒發信,指小哥頓已逐漸康復;2003年,其父受訪亦提到,兒子當年在加國兒童醫院接受治療,並已康復。 當年有協助小哥頓的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香港骨髓捐贈基金副主席梁憲孫表示,幾年前小哥頓大學畢業後曾返港,與他見過面,知其健康良好,其父親亦有定期返回香港。 另外,要感謝的是養和醫院內科主管梁憲孫醫生及皮膚科主管陳俊彥醫生。 梁憲孫醫生 星期一早上,曹醫生看罷驗血報告便將Jenny交給梁醫生作為主診醫生,而陳醫生亦加入診治的團隊。 梁醫生及陳醫生接手後,再做幾樣測試,兩人均認為Jenny應該是DRESS Syndrome,與SJS相似,亦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藥物敏感,死亡率是10%,但DRESS最佳治療方法是用重劑量類固醇。

梁憲孫醫生: 專業資格

建立良好習慣如早晚量度體溫和記錄在案,護理帶狀皰疹和保護神經,預防出血和瘀傷,因而避免做劇烈運動,處理肚瀉就小心飲食兼保持心境開朗,都是處理副作用的方法。 根據香港癌症統計資源中心2016年顯示,新症患者232名而死亡人數131名,中年人士近10年發病率增加約一培,死亡率約50%。 現今多發性骨髓瘤的成因仍不明,只知高危人士包括長者(大部分患者的年齡都大於65歲)、有肥胖症或過重的人士、免疫系統功能衰退、曾暴露於輻射中和曾接觸某些化學物品、免疫系統功能衰退等。 一般病徵有高血鈣、腎功能受損、貧血和骨骼損傷,簡稱「CRAB」。 懷疑骨髓有問題,骨髓穿刺檢查必不可少,屬小手術,類似拔牙,可於數分鐘內完成。

骨髓腫瘤是其中一種血癌,如果人們出現骨痛、腎衰竭、貧血等徵狀,可能已經患上多發性骨髓瘤。 顏教授的研究興趣涵蓋新型刺激響應材料、材料缺陷及其機理,以及納米力學,包括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 他目前是香港工程科學院的名譽秘書長,並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數個顧問和管理委員會擔任委員。

梁憲孫醫生: 梁憲孫醫生養和: 骨髓病變患者,與圖中血癌患者一樣,通過骨髓移植,令造血功能回復正常。

利用局部麻醉,血液科醫生在病者盤骨一邊入針,抽取小量骨髓血及一小片骨髓組織進行分析。 骨髓檢驗包括顯微鏡下的病理觀察,還有染色體分析、免疫檢測及基因測試,有助找出病因。 香港人習慣用中文溝通,但醫院及診所的醫療紀錄卻主要用英文,尤其醫學專用名詞。 梁憲孫醫生 梁醫生在《醫言醫理》的文章中盡量為醫學名詞加入中英對照,期望有助讀者認識多一些醫學詞彙,方便與醫護人員溝通,從而更能清楚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先生

三年前只有廿九歲的Karena,同樣出現乾咳、晚上盜汗和持續低燒。 她每次服用退燒藥後好轉,但很快又再發燒,「好似燒極都燒唔起,以為唔夠瞓、作感冒,合理化自己的想法。」醫生見她久咳未愈,建議入院照肺,一照即見肺積水。 「第一個治療方案是骨髓移植,有兩個作用,一是換走不正常骨髓,移植入新的正常骨髓便可回復造血功能;二是新骨髓有機會有抗癌作用,即可打死壞細胞。」梁醫生說。 梁教授說,成因大多不明,小部分患者可能與接觸致癌物質有關,例如曾經接受電療、化療,或接觸化學物質,例如苯(benzene)等工業用途的有機溶液。

梁憲孫醫生: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血紅素濃度下降,即貧血,身體各器官或出現缺氧現象,病徵包括面青唇白、易倦及氣促。 白血球數量大幅減少,病者易受感染,病菌可源自病者腸道內的大腸桿菌;發燒、寒顫、甚至血壓下降,有機會是敗血症。 血小板數量大降,患者或有流血難止現象,甚至自動出血,如流鼻血及流牙血,皮膚出現瘀班,嚴重可引發腸胃出血或腦出血。 姚教授現任香港大學(港大)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副系主任及金融科技區塊鏈實驗室主任,同時為港大–渣打香港150週年慈善基金金融科技學院副行政總監。 他曾於2016、2017和2019年獲Clarivate Analytics評為全球最廣獲徵引的研究人員之一,亦是港大連續11年(2011 – 2021年)排名前1%的研究人員之一。 劉博士是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亞太智慧財產權和科技業務部的負責人,為客戶提供有關智慧財產權的創建、運用和保護的諮詢服務,並負責在華智慧財產權的專利起訴事務。

事隔幾十年,雖然煲仔雞飯已非他們的榜首名菜,因改用了冰鮮雞,但味道還是不錯,起碼沒有坊間常用的味精和所謂的雞精。 Jenny用的屬於重劑量類固醇,對身體其他內臟功能亦會有負面影響,憑梁醫生的多年經驗亦為了安全計,安排女兒單獨在自己的房間吸一種藥物氣體來清除感染肺炎的可能性。 當肝酵素降至198,可以改為口服類固醇,Jenny可以回家了。 慶幸直至昨日,她的肝酵素維持在兩位數字,皮膚雖然需要3至6個月才復原,但今日再做一次藥物氣體來清除感染肺炎的可能性,明日終於可與兒子一起返回新加坡了,我兩老也終於可以抖一口氣。

梁憲孫醫生: 我們的醫生

輕度患者,可能只有輕微白血球不足,紅血球、血小板或保時正常;但如果是高度骨髓病變患者,就有機會各種血細胞都受影響,同時出現貧血、白血球過低及血小板不足等病徵。 他續說,正因淋巴癌的種類多,準確的檢測結果對治療十分重要,若分類有錯有機會影響治療。 養和醫院內科部主管、血液腫瘤專科醫生梁憲孫教授說,骨髓病變(Myelodysplastic syndrome,簡稱MDS)與急性血癌(acute leukaemia),或稱白血病,或稱白血球過多有密切關係。 梁憲孫醫生指出,身體任何位置都有機會出現淋巴癌,若出現徵狀,應盡快求醫。

梁憲孫醫生: 血液科及細胞治療

劉教授是本港以至海外的風濕專科權威,由1997至2001年擔任香港風濕學學會主席,並於2001年成爲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創會主席。 除了肩負推廣學術專業,學院亦獲香港特區政府委託為顧問,參與多項健康及醫療相關的政策工作。 劉教授同時為醫務衞生局(前食物及衞生局)、醫院管理局及衞生署多個策略委員會及工作小組的成員。 食物及衞生局副秘書長(衞生)方毅表示,日後基因組計劃下所收集到的數據,會存放於香港基因組中心,獨立於公立醫院的系統,與外國資料庫合作時,也會先隱藏可以顯示身分的個人資料。 梁憲孫強調,這種做法並非挑選胎兒的性別或智商,只是選擇沒有病變的胚胎,不存在倫理問題,而做法也令患上地中海貧血及血友病的人大幅減少。 他期望基因組計劃有助找到更多有突變的基因,「如果未來搵到呢啲惡毒基因」,就可加強試管嬰兒服務,排除更多有問題的胚胎,把較健康的胎兒放到媽媽的肚中。

梁憲孫醫生: 梁憲孫醫生

曾參與研究砒霜治血癌療法的瑪麗醫院血液腫瘤科及骨髓移植顧問醫生區永仁,近日已向院方請辭,將於下月中離職,並於中環開診所私人執業,是繼港大血液腫瘤科講座教授梁憲孫去年轉投養和醫院後,瑪麗再有血液科專家「劈炮」。 四位校友分別是香港醫院管理局總部聯網服務總監楊諦岡醫生、養和醫院內科部主管梁憲孫教授、香港房屋協會行政總裁兼執行總幹事陳欽勉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醫療系統)副院長胡志遠教授。 本網站內容僅供參考,絕非推介任何診斷/醫療方法或藥物或保證其療效,亦無意代替專業意見或諮詢、醫療診斷或醫學療程。 骨髓病變患者多因為貧血、發燒或流血不止而求醫,經初步驗血後發現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水平低落,故需要接受進一步的抽骨髓檢驗,患者如有下列三種情況,便屬骨髓病變。 雖然輸血後貧血情況有改善,然而醫生懷疑麥先生的造血功能可能出現問題,故建議他進行抽骨髓檢查,結果發現他的骨髓「母細胞」(blast cell)水平異常,達15%,確認他患上骨髓病變(MDS)。 梁憲孫醫生養和 「第一個治療方案是骨髓移植,有兩個作用,一是換走不正常骨髓,移植入新的正常骨髓便可回復造血功能;二是新骨髓有機會有抗癌作用,即可打死壞細胞。」梁醫生說。

梁憲孫醫生: 診所/醫院資料

陳教授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副校長及李嘉誠生物醫學講座教授。 梁憲孫醫生 他於1974年在中大化學系一級榮譽畢業,並於1977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取得哲學博士。 進入千禧年代,標靶藥、化療藥的選擇愈來愈多,為癌症病人帶來新的希望,但藥品的價格卻一路走高。 為了籌錢幫助病人買藥,梁憲孫成立了香港血癌基金,他稱籌款數目不多,幫到的病人數量有限,但成功之處在於引起了當局和社會各界的關注。

血小板同樣重要,與多種血凝固蛋白互相配合,有重要的止血作用。 梁博士為中國抗體製藥有限公司創辦人、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現時亦為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生物科技諮詢小組的成員。 鍾醫生為急症專科醫生,出任現職前曾於2016至2018年出任北區醫院的醫院行政總監;2012至2016年任醫管局總辦事處的總行政經理;及於2008至2012年出任青山醫院的醫院行政總監。 工作之餘,身為基督徒的梁憲孫,會常常祈禱、讀《聖經》,從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安慰。 梁憲孫在業界另一個傑出成就,是1991年的「救救小哥頓」行動,促成全球首個華人骨髓資料庫的成立。 在此之前,香港的骨髓移植大多由患者的兄弟姐妹捐贈,匹配的幾率約為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