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道1174號8大優點

為紀念抗元民族英雄陳吊王,於明洪武年間,村民在長彬古廟薦祀陳吊王,故長彬古廟又稱陳吊王廟。 1993年2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名稱為「陳吊王廟」。 廣東道1174號 「道韻樓」位於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建,是全國最大的八角形客家圍樓。 土樓鼎盛時可容納600多客家人居住,現尚有100多人居住在土樓中。

廣東道1174號

饒平縣交通基本概況圖,圖中綠線代表高速公路、黑線代表鐵路、紫紅線和橙線代表公路(包括國道、省道和縣道)。 1949年10月25日,縣屬隆都區(今澄海隆都鎮蓮華鎮大部)劃歸澄海縣管轄。 1951年8月縣人民政府在黃岡鎮設立辦事處,1953年1月饒平縣治由三饒鎮遷此,黃岡鎮成為了饒平縣縣城。 1958年11月,縣屬鳳凰區(今潮安鳳凰鎮)劃歸潮安縣管轄。 明末清初,由於戰亂及饑荒,興梅人口又鋭減。

廣東道1174號: 公路

土樓全部使用竹釘,歷經多年,這些竹釘也無腐朽的跡象。 據說在清朝順治年間,土樓曾經被官府收編的土匪包圍三個月而攻不破,土樓里的數百居民利用儲糧和井水以供自己飲食,利用土樓上面的內溝灌水以守住外面官兵的火攻,因而逃過劫難。 土樓前後有三層環形房屋相套,最外環有三層樓高。 在1918年的大地震中,附近的房屋大多倒塌,而土樓里只有幾間房屋左右傾斜,反而支撐了整個土樓不倒。 廣東道1174號 文革期間,該土樓曾受到部分拆除,這就是造成今天該土樓外圍樓層高低不勻的原因。 據居住在土樓的當地老人介紹,土樓修建成八卦形是機緣巧合,當初設計的是圓形的圍樓,不料三建三倒,後來才建成全國少見的大型八卦形圍樓。 饒平縣的大部分地區通行潮州話,不過各地口音有一定差別,縣城與其他鄉鎮的口音就有較大差別。

其時客人已大批南遷,流民日眾,設治之前,已遍設流民營於境內,取名義招,含“以義招之”之意。 建縣後先後隸屬潮州、汕頭等,1965年起隸屬梅縣專署。 黃岡寶斗餅:饒平縣城黃岡鎮生產一種餅食叫寶斗餅,是全國獨一無二的一個餅種,八角四方,俗稱「斗仔」,因餅好吃,故名「寶斗」。 寶斗餅是廣東潮州饒平特產,是最具特色的潮州小吃之一。

廣東道1174號: 香港樓宇目錄

域內四隅,順琴江、寧江、程江、石窟河、松源河,無論你從哪個方向出發,都可乘舟而下,一兩日間直達州城。 沿着這個路線赴州城,長樂、興寧人民免了翻山越嶺赴惠州的鞍馬勞頓之苦,平遠、鎮平和程鄉人民沒有了涉蓬辣險灘下潮州之虞。 廣東道1174號位於太子廣東道1174號(中原樓市片區:太子)。

清乾隆年間(1736—1795),由鄉民集資擴建,增至約1500平方米,分前座、大殿、後花園、兩側通廊,前座供協天上帝,大殿供釋迦牟尼佛、兩旁阿難、迦葉尊者,十八羅漢分列兩排。 「余文英墓」余文英墓位於聯饒鎮鎮區與縣林科所相鄰,這裡山水環繞,綠樹成蔭,古墓座落有致,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余氏祖先余英,字文英,號節翁,生於公元1257年四月二十二日,是太祖忠襄的第八嫡孫,先祖原居惠州。 廣東道1174號 時當宋朝傾危,元兵興起南下,余英帶著他的侄子一路奔波輾轉到潮州避難,住在嚴寨里開荒種田為生。 余祖生善於經營,且為人熱心慷慨,經常救濟窮人,將許多田地分給窮苦人家耕種維生。 這許許多多的義舉一時轟動潮州,余祖聲名卓著,又通讀詩書,被朝廷賜為進士,受封為節度判官,其侄子則授封福州知縣,後來被派往廣東封川任節度判官。

「琴峰書院」在饒平縣三饒鎮琴峰山東南麓,因其山形似琴台,故名。 建於清乾隆元年門(1736年),座西北向東南,占地近26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 依山而築,前低後高,前廳與兩旁廂房是2層木結構樓房,連成凹字形。 廣東道1174號 兩廊上下各有廂房10間,為生員宿舍,中間是天井,從天井沿兩側石階可拾級登上後廳講堂。 前廳樓上題名「雨化樓」,取「春風化雨」之意。 院左側建「義舉詞」,置曾於此任教的舉人名牌;右側建「先賢詞」,塑立關雲長、岳飛等神像。

廣東道1174號: 上海市遠洋醫院地圖

迨至清末廢科舉,琴峰書院改為饒平縣立高等學堂。 1988年10月被列饒平縣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饒平城隍廟」位於三饒鎮中華路,是饒平最大的城隍廟。 三饒城隍廟規模之大,可以用俗語「饒平城隍大過府」來形容。 廣東道1174號 朱元璋為了加強神權的統治,各級官員赴任時都要向城隍宣誓就職。 城隍廟宇之大、品級和某些建築規格之高,都為潮汕地區古建築所罕見的。

它色澤鮮艷口感鬆柔甜滋香醇,深受海內外鄉親的青睞。 「鎮風塔」位於饒平縣柘林鎮,地處風吹嶺峽谷口。 鎮風塔始建於元代,已有600多年歷史。 塔高22米,基圍16米,七層八面。 塔尖為製作精美的千斤石葫蘆,塔身周圍是石板圍成的環形面屏。 廣東道1174號 「陳塘橋」位於饒平縣錢東鎮錢塘村東北面,始建於宋未淳佑六年(1246),由潮州府知州陳圭捐建,是古代潮州通往福建的官道必經的橋梁。

廣東道1174號: 人口

「古樓文祠」位於饒平縣黃岡鎮霞中村古樓山南麓,奉文昌君,建於清乾隆九年(1744),清嘉慶十八年(1813)、民國33年以及1993年重修。 廣東道1174號 面闊12米,進深22.8米,面積約274平方米。 重檐歇山頂,黃綠琉璃瓦屋面,夯土抹灰牆,花台童柱抬梁構架。

  • 因裸露在地面部分橫臥於海灘,形似長龍,俗稱「辟龍」。
  • 設東西南北4個城門,城門上皆建二重樓,城垣四角置設敵台。
  • 廣東潮州饒平縣汫洲鎮永福寺,創於宋(960—1279),移址重建於1991年至2001年,由釋光輝住持募資投放3500萬元巨款所振興。
  • 「辟龍」位於饒平縣海山鎮,屬貝殼沖積岩,東西長4500米,寬1150米,後2米至10米,總面積為2875公頃。
  • 油尖旺區的太子@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4,526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39,055人。

公路全長3.63公里,擁有雙向4車道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是目前進入饒平火車站唯一的公路。 是《廣東省普通省道網規劃(2016年-2030年)》中規劃的新省道。 饒平段走向為原079縣道和部分路段。 線路東起東山鎮東明村,往東南過浮山鎮、浮濱鎮,進入潮州市湘橋區。 廣東道1174號 饒平段走向為原001縣道,起為建饒鎮閩粵界,往西經過新豐鎮區後往西北過九村進入大埔縣境內。 線路起點位於閩粵界鐵爐港,接詔安553縣道。 2020年起,錢東段從施厝路口至海龍酒家路段進行大修。

廣東道1174號: 九龍城區

翁雲叟翁按察之父,生於明德七年,終於明弘治十二年(1499),生前官至誥贈中憲大夫,興化府推官,敕封文林郎監察御史。 2013年11月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鴻程大廟」也稱三山國王廟,位於饒平縣大埕鎮程南村,始建於宋代,清咸豐二年(1852)擴建,1988年重修。 廣東道1174號 坐西向東,三進帶後包廟宇式格局,築有前座、正殿、後殿和兩廊配殿,規模宏偉壯觀。

廣東道1174號

明朝萬曆年間,即1575年,南澳島開始分屬福建,廣東,設南澳副總兵,即「協守漳潮等處駐南澳副總兵」,分廣東、福建兩軍營。 油尖旺區的佐敦@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4,950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49,800人。 主要街道包括上海街(佐敦段)、佐敦道(佐敦段)、廟街(佐敦段)、彌敦道(佐敦段)、廣東道(佐敦段)、炮台街(佐敦段)、新填地街(佐敦段)。 廣東道1174號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富裕臺,康源閣,統一大廈,嘉文花園,百安大廈。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8,250,年齡中位數為 42.7歲。

「坪溪觀茶亭」隸屬廣東省饒平縣浮濱鎮,位於饒平縣浮濱鎮上社村在饒平縣和湘橋區意溪鎮交界處,這裡是嶺頭單叢茶的故鄉。 嘉靖五年,割灤州、清遠二都置大埔縣;四十四年析蘇灣都置澄海縣,割秋溪都歸還海陽縣。 廣東道1174號 萬曆四年以信寧都海島置南澳鎮,與福建漳州詔安縣共管,深隆二澳屬饒平。

其中有戈、矛、斧、鑿、礫石石器,尊、壺、豆、杯、盆、盂、罐等陶器。 經考古堅定,浮濱發現的文物時間為商代中晚期至西周前期。 該發現對中原文化與當地區別於諸越文化的土著文化有重要影響。 墓葬龐大,占地寬廣,構築精緻,型制美觀,為饒平縣境內明代大型陵墓,現保存較好,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