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號差館2024詳細攻略!(持續更新)

太平山區因曾發生過鼠疫而需重建,「八號差館」亦遷至附近的醫院道;於一九二五年拆卸。 建於高街的第三代「八號差館」於一九二八年啟用,復於一九三四年拆卸重建,至一九三五年底落成啟用,是為第四代的「八號差館」。 位處尖沙咀心臟地帶的「1881」由前水警總部主樓、馬廄、時間球塔、前九龍消防局宿舍等歷史建築組成,其中於1884年落成的前水警總部主樓是本港現存最古老的政府建築物之一。 除日佔期間(1941至1945年)短暫用作日本海軍基地外,該建築群直至1996年年底一直是香港水警總部。 2003年,香港特區政府決定將前水警總部以公開招標形式進行活化。

八號差館

差館里63-65號位於紅磡差館里63-65號(中原樓市片區:紅磡)。 差館里63-65號的實用面積由512呎至534呎。 八號差館 建築物樓高五層,具有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洋溢裝飾藝術的氣息。

八號差館: 香港八號差館擬改建成復康中心

由南至北,起自半山區的堅道,大樓梯路經過士丹頓街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西面、及經過以前為中央書院的舊址,現在用作聖公會基恩學校的西邊車道、直到中環歌賦街交接止。 在北面交會處,有一條小街樓梯通往上環荷李活道260號荷李活華庭。 是香港香港島薄扶林的一條街道,是香港大學的私人街道,一條上下山的雙行車路。 免費輪椅可以在位於03座營房大樓的訪客中心 – 服務處和賽馬會藝方内的大館當代美術館接待處借用。 此外,我們也為有聽力障礙的訪客提供感應助聽系統。

八號差館

為配合港鐵西港島線的工程,原本位於港島般咸道的戴麟趾康復中心,將改建成為西港島線西營盤站的出入口。 康復中心將搬往舊半山區警署原址,康復中心會保留警署舊有的建築特色,最快於下周一啟用。 由於西營盤站計劃於戴麟趾復康中心現址設立其中一個出入口,因此港鐵公司屬意將之重置於現時已空置的舊半山區警署之內。 改建工程由港鐵公司負責費用,預料最快2010年落成啟用,屆時新復康中心內將設置展區介紹該建築物的歷史。 位於香港西營盤、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舊半山區警署(俗稱「八號差館」),將會進行改建及活化,作為附近的戴麟趾復康中心的重置選址,以配合港鐵港島綫延綫(西港島綫)西營盤站的工程。 位於西區高街一號的舊半山區警署建於一九三五年,屬三級歷史建築物,警署○五年空置。

八號差館: 歷史文化剪報資料

中心會為中西區居民提供精神科、職業洽療及藥劑科等服務,每日可服務約970名人次,中心4月已開始試運。 為達保育目的,舊半山警署內的建築特色,包括煙囪、火爐、拱門、窗框及旗杆,全部予以保留。 八號差館 重置計劃亦著重保育樹木,其中位於中心高街入口的一棵巨型木棉樹,因該樹相當接近升降機,為以免阻礙樹木根部及枝葉發展,升降機特地以鋼鐵支柱及玻璃外罩興建。 因此,到了一九○九年,政府刊登憲報更改街名:油麻地的差館街易名上海街,紅磡的差館街易名大沽街,而福全鄉的差館街則改稱福州街;上海、大沽和福州均是當時中國對外的通商口岸。

事實上,第三代「七號差館」即今日的西區警署,正好與第二代「七號差館」原址毗鄰,也就是現在的西區警察宿舍。 饒宗頤文化館於1887年時是九龍關關廠,1904至1906年年間成為出洋華工的屯舍,1910年改作檢疫站。 文化館現存最早的建築物是1920年代落成的荔枝角監獄。 1930年代成為荔枝角傳染病醫院,及至1950年代改名為荔枝角醫院。 1975年再改作照顧長期病患者的療養院,其後過渡成為精神病院,2000年改為「荔康居」長期護理院,至2004年關閉。 醫院在2014年活化為推廣中華文化和藝術的平台,並獲頒2014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主題建築獎─文物建築。

八號差館: 香港神託會靈基營(舊沙田警署)

鼠疫的重災區是當年人煙稠密,衛生環境惡劣的華人平民區太平山街一帶,政府為防止鼠疫傳染英國人,立法禁止華人搬進英國人社區,其中包括1904年立法的《山頂區保留條例》。 大澳文物酒店前身為1902年落成的大澳警署,旨在針對猖獗的海盜活動。 警署於1997年以前隸屬水警,警員以舢舨在區內巡邏。 警署於 2012年活化成精品酒店,並附設文物探知中心供市民免費參觀。 舊赤柱警署建於1859年,是本港現存最古老的警署。

因為在這裏,每一堵牆、每一扇門都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 請幫助我們保護那些曾經為在這裏工作或生活過的人提供遮蔭和好運的一樹一木。 二號差館:於一八六八年啟用,座落在灣仔道與東海旁(即今莊士敦道)的交界。 灣仔填海工程於一九二九年完成後,新的二號差館於一九三二年在新建成的告士打道旁落成,取代了原來的舊警署,也就是今日的灣仔警署。

八號差館: 發展沿革及特色

大約在1890年,高陞街是由香港富商李陞先生在上環皇后大道西投資建屋之時開闢而成的;並因為這條街位於李氏自己所建的高陞大戲院後面,所以定名為高陞街。 雲地利道,,是香港島快活谷的一條行車馬路,單程路南北走向,南起自跑馬地藍塘道,近北帝譚公廟及巴士站和跑馬地電車總站,北至樂活道近黃泥涌道教堂。 由於彌敦道南行車輛不准左轉入窩打老道,因此碧街就成了彌敦道南行車輛前往窩打老道的最快捷徑,車流不少。 亦因該處鄰近油麻地及旺角的購物區,以及是油麻地站的出口座落點,人流甚豐,以彌敦道以東的一段人流最多。 碧街(Pitt Street),是香港油麻地的一條街道,西接渡船街,經過彌敦道後東接窩打老道,與豉油街及登打士街等街道平行。

戴麟趾康復中心新址分為南翼及北翼大樓,南翼前身是八號差館,樓高五層,主要提供精神科服務,北翼重點提供職業及物理康復治療服務。 位於高街一號F的八號差館,建築物樓高五層,有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洋溢裝飾藝術氣息,主要設施包括報案室、羈留室及員工宿舍。 舊翼大樓的支柱、窗框、外牆及內部等,均盡量保留舊有差館建築風格,差館內甚具特色的火爐和煙囪、拱門等經復修後均保留。 昔日差館外牆為灰藍色,現時中心改以綠色及米色為主調。 至於拱門是昔日差館其中一個出入口,現時成為中心繳費處的出入口。

八號差館: 服務條款

六號差館:於一八六九年啟用,位於鑪峰峽;至一八八六年為於歌賦山建成的新警署所取代,但仍被用作警員宿舍,至一九三○年代才停用;一九四八年拆卸。 七號差館則是已拆卸的西區警署,位於現在西邊街西區警署側的警官宿舍位置(不是皇后大道西的員佐級宿舍),現時仍有人稱今天的西區警署為七號差館。 至於二號警署則位於現時莊士敦道春源園街附近,但早已拆卸,後來灣仔街坊亦稱位於告士打道那間舊灣仔警署為二號差館。 經過一連串曲折離奇求證後,發現現時大地的位置,正是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時,警方為懷疑染上鼠疫的居民登記的地方。

  • 在北面交會處,有一條小街樓梯通往上環荷李活道260號荷李活華庭。
  • 經過一連串曲折離奇求證後,發現現時大地的位置,正是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時,警方為懷疑染上鼠疫的居民登記的地方。
  • 差館上街的南段是一座樓梯的街道,位於兩間小學之間,在早上、中午及下午4時放學時段比較多學生及家長路過此街道。
  • 至於大沽街旁的一條橫街,則仍被稱作差館里,成為保留至今,唯一一條在九龍半島上仍以警署命名的街道。
  • 一八七三年油麻地警署落成啟用,座落其上的街道也就理所當然的被命名為街道了。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香港最高法院更名為香港高等法院,英文名稱改為 High Court,但法院道的英文名稱仍維持不變。 雪廠街的得名,是因以前在這裡有一座儲存冰塊的冷藏庫(雪廠其實是雪倉,港人稱冰為雪,雪廠就是貯冰的倉庫)。 它的南段連接近藝穗會的雲咸街,而北段則與干諾道中交界。 一號差館:位於禮頓道的南端、波斯富街的盡頭,即今電訊盈科東區機樓之所在地;於一八五三年啟用,至一九三○年代中期拆卸。 原來香港島是殖民地時代最先開發地區, 比九龍還要早半個世紀, 而港島在開埠初年成立了10間差館, 分別用號碼做代號, 由1至9號再加中區大館, 總其10間.

八號差館: 紅磡啟岸一房內園戶 518萬元易手 低位回升6%

至於大沽街旁的一條橫街,則仍被稱作差館里,成為保留至今,唯一一條在九龍半島上仍以警署命名的街道。 八號差館 大角咀的福州街後來再改名通州街,其原來的名字差不多已為人所淡忘了。 香港電車一直以屈地街附近的電車總站,作為其7個電車總站之一。 而地鐵(現港鐵)於1970年代發展港島綫時,本來擬於屈地街一帶的地底設「屈地站」,以服務石塘咀的居民,但計劃一直未有落實。

由於建議的西營盤站需要清拆位於般鹹道的戴麟趾復康中心,地鐵因此建議利用前半山警署現有建築加以擴建,以重置復康中心。 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有 76 年歷史的舊半山區警署,俗稱八號差館,2005年起已被空置,港鐵耗資三億元活化警署,成為新康復中心的舊翼大樓,並在對面山坡興建新翼大樓。 新康復中心總樓面面積較前多近兩倍,並設有無障礙通道及升降機等設施,每日可接待 150 名病人。 康復中心除充分利用活化後的警署建築物,亦興建了樓高6層的新翼,令中心總樓面面積約達1萬平方米,較以往增加1.6倍。

八號差館: 我們的位置

建築物現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並且被列為中西區文物徑西區及山頂線的景點之一。 建於高街的第三代「八號差館」於 1928 年啟用,於 1934 年拆卸重建至 1935 年底落成再啟用,是為第四代的「八號差館」。 已活化的歷史建築包括:舊灣仔郵政局改用為環境保護署環境資源中心、柴灣羅屋改用為羅屋民俗館、舊上環街市改用為傳統行業及手工藝中心、舊大埔墟火車站改用為香港鐵路博物館等。

  • 他認為將八號差館活化為康復中心,符合歷史意義,因它曾經是西環醫療發展元素之一;將它還原至原來的用途,符合社會價值之餘,亦可保留市民的集體回憶。
  • 直至1964年,該址再改作為沙田靈基學校,為當區兒童提供教育服務。
  • 經過半年試運營後,新的戴麟趾康復中心昨正式投入運作,提供精神科門診、日間醫院、職業治療及衞生署牙科化驗服務等,總樓面面積約一萬平方米,比舊址多出一點六倍,預料每日可服務九百七十人次。
  • 1975 年 7 月,「香港博物美術館」一分為二,分拆為「香港藝術館」和「香港博物館」。
  • 一號差館:位於禮頓道的南端、波斯富街的盡頭,即今電訊盈科東區機樓之所在地;於一八五三年啟用,至一九三○年代中期拆卸。
  • 戴麟趾康復中心新址分為南翼及北翼大樓,南翼前身是八號差館,樓高五層,主要提供精神科服務,北翼重點提供職業及物理康復治療服務。

項目獲頒2008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主題建築獎─文物建築。 北區理民府約於1907年興建,為新界被租借後最早設立的民政中心,處理新界北的行政及土地註冊工作。 理民府的職責還包括審理地方案件,直至1961年,該處仍設有一個裁判法庭。 這幢建築物於1983年停止用作理民府辦公大樓,及後於1988 八號差館 至2000年期間用作環境保護署大埔區分處。 自2002年起,大樓成為香港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域總部。

八號差館: 警署 (香港)

為令舊翼中心有較大空間感,建築物將加入新元素,包括將舊有窗台走廊位置改為玻璃幕牆,並可隨時拆除,還原設計。 戴麟趾康復中心新址分為南翼及北翼大樓,南翼前身是舊半山區警署,樓高五層,主要提供精神科服務,北翼則重點提供職業及物理康復治療服務。 由於舊半山區警署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新中心已盡量保留了差館舊有的建築特色,包括拱門、窗框、火爐及旗杆等,市民可在服務時間入內參觀。

八號差館: 八號差館變康復中心

至於警署外牆由灰和藍改塗淡黃色,羅指改變外牆顏色對歷史建築的干預最少,「加上警署昔日只有黑白照,無人知道是否藍灰色,所以改變色調對警署歷史價值的破壞不大」。 中大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項目經理羅嘉裕指出,遊廊、百葉窗及瓦頂均屬殖民地建築特色,加建玻璃將損害其特色,「但若果不加建便無法配合警署新用途的話,要作出平衡」。 新成立的香港博物館初時租用尖沙咀星光行為館址,1983 年遷往九龍公園臨時館址,1998 年 7 月遷至尖沙咀漆咸道南現址。 「香港博物館」由 1998 年 4 月 1 日起,易名為「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是市政局於 1962 年在大會堂成立的「香港博物美術館」。

八號差館: 八號差館變身康復中心

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是屏山文物徑中唯一一組西式建築,由建於1900年的舊屏山警署改建而成。 舊屏山警署在1961年被元朗警署取代後,1966至 1995年年間一直由警犬組使用,後來改作新界北交通警西區總部,直至2001年為止。 2007年,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正式開幕,介紹屏山鄧族的歷史文化和屏山文物徑的歷史建築。

由於舊半山區警署已被列作三級歷史建築,醫管局港島西醫院聯網總監陸志聰昨日形容,是次重置是發展及保育的結合。 位於西區高街一號的舊半山區警署建於一九三五年,屬三級歷史建築物,○五年開始空置。 港鐵公司西港島線土木工程高級建造工程師林偉德昨指,重置後的新戴麟趾康復中心舊翼分五層、新翼有六層,兩翼總樓面面積近一萬平方米,主要新設施包括平台花園、新高架道路及無障礙通道等。

除此之外,警署大樓以北將會興建一座面積約2200平方米的新翼大樓,並以全天候有蓋通道連接舊翼大樓。 前者將會放置各種大型儀器,提供職業治療、物理治療及水療等復康服務;後者則會用作心理治療服務。 八號差館 而建築物附近的近百棵木棉、榕樹及樟樹,只有12棵會受影響。 大館致力於古蹟保育,特別是保存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歷史空間和物理特徵。 大多數建築物都是以維持過去的面貌為目標,因此某些建築物可能比較不方便使用。

八號差館: 八號差館變戴麟趾康復中心 古蹟辦接納文物影響評估

1925年7月17日,普慶坊位於卜公花園旁一幅護土牆倒塌,活埋普慶坊七間房屋共三十多個家庭,釀成七十五人罹難,是香港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山泥傾瀉個案。 出更前訓示時,全數人員須於大地集合(現時安排在訓示室進行),大地中央有一座木製地枱,用以放置訓示文件。 染上鼠疫的華人為免被活活燒死,躲在家中,病死後家人才將屍體掉到街上,再由當局的「執屍隊」處理,當時的太平山區,可以說是人屍同路。 規定太平山山頂區為非華人居住區,條例一直保留至1946 年才正式廢除,山頂至今以英式建築為主,源起於此。 前西區裁判司署建於1965年,是本港歷史最悠久的裁判法院之一。

八號差館: 紅磡 @中原樓市片區

三號差館:位於皇后大道東,一八四七年啟用;至一九零五年後停用,不久更被拆卸。 其原址即今日已被列為法定古蹟的舊灣仔郵政局的所在。 五號差館:建於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的交界處,一八五七年啟用;其後用作滅火隊總局及宿舍,直至位於德輔道中的新滅火隊大樓於一九二一年底落成後才停用。

八號差館: 九龍寨城公園衙門辦事處及展覽館(前九龍寨城衙門)

為重置工程提供意見的港大建築學系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坦言,差館前身是女童孤兒院,由差館活化成一間醫療中心是一大挑戰。 舊翼大樓支柱、窗框、外牆及內部等均盡量保留舊有差館建築風格,差館內甚具特色的火爐和煙囱、拱門等經復修後均保留。 差館上街,是香港島中西區的一條街,其北至上環荷里活道,南至港島半山區的醫院道,其中途與卜公花園及太平山街交架。

蒲窩青少年中心前身是1891年落成的香港仔警署。 1941年,日軍侵略香港,警署成為日軍轟炸目標,損毀嚴重。 戰後警署完成修復並繼續運作,直至黃竹坑道的新警署於1969年落成後才正式關閉。 1987年以前,警署先後用作偵緝訓練學校、水警訓練學校及水警南區警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