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淞滬會戰20248大伏位!(小編貼心推薦)

之後淞滬會戰全麵潰敗,暫編七十九師奉命斷後,與日軍連番血戰,尤其在無錫與日軍上演了一場極其慘烈的巷戰,這場巷戰也是八年抗戰中唯一的大型巷戰,也正是在這次巷戰中,獨立十九師打出了錚錚鐵骨,就沒一個投降的。 近來看到一些有關空軍資料,雖然列出當時的編制序列與長期駐地,但是都僅是紙上編裝,單看這些資料,看不出當時空軍主力北調的情況。 而且空軍的調動不僅僅是飛機而已,地面維修人員、零料件、油彈等等也都往往要在飛機調動前事先移動到位,否則飛機轉場後發現無油、無料、無彈、無修,有點小問題都可能飛不起來。 “八一三”淞滬會戰開始時,國民黨軍占了絕對優勢,除2個精銳師外,還有2個裝備德國火炮的重炮團,即炮兵第10團(100毫米加農炮)和炮兵第8團(150毫米榴彈炮),加上坦克、空軍助戰,按理應具有壓倒性優勢。 從這處壓抑的環境出來,登上紀念館的一處塔頂。

八一三淞滬會戰

上海地區抗日游擊隊向松江與虹橋機場發動襲擊。 11月9日,國軍放棄蘇州河南岸除南市以外的陣地,向青浦、白鶴港之線轉移。 我第58師174旅旅長吳繼光指揮部隊阻擊時陣亡,該線於10日棄守。 11月8日,日軍竄至石湖蕩、張莊市,松江失陷。

八一三淞滬會戰: 中國部隊

蔣介石仍死抱着對國聯不切實際的幻想,遲遲不肯下令後撤,耽誤了寶貴的時間。 最終撤退時,因沒有講明各部隊撤退順序,三四十萬中國將士擠在幾條公路上,被日軍空軍轟炸,大撤退變成了大潰逃,數十萬將士在撤往南京時分散,為南京保衞戰的失利埋下伏筆。 此役國民黨方面先後投入8個集團軍又48個師、15個獨立旅、9個暫編旅、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炮兵7團、財政部税警總團、憲兵1個團、上海市保安總團、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省保安團4個團,3隊海軍艦隊,兵力總數在60萬人以上。

太湖南岸之敵第10軍攻陷長興後,主力經宜興、溧陽、溧水向南京進攻,一部經廣德、宣城向蕪湖進犯。 京滬路方面,敵上海派遣軍主力分路經無錫、金壇、王天寺、丹陽、句容、江陰、鎮江橋等地會攻南京。 韓德勤代理江蘇省政府主席,江蘇省政府移駐揚州。 10月2日,日軍總司令松井石根,限部屬3天內佔領嘉定、瀏河、劉行、大場、閘北、浦東等處。 敵集中兵力向羅店、劉行發動進攻,國軍沿滬太公路撤退約1000餘米。

八一三淞滬會戰: 中國第一期防禦

國軍參戰軍隊未必準確,部份僅列名戰區序列,實際可能被移轉至杭州灣、浙東防禦。 其間中國空軍閻海文上尉之壯烈事蹟受到日軍讚揚;沈崇誨上尉因機械故障與日艦同歸於盡。 八一三淞滬會戰 時間正在飛速的流逝,8月9日,駐上海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率士兵齋藤要藏,駕軍用汽車強行衝擊虹橋中國軍用機場,被機衛兵當場擊斃。

八一三淞滬會戰

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後,暫編七十九師也被調上了淞滬戰場,不過表現並不好,因為師長楊若飛臨陣脫逃,隻一天就讓日軍一個步兵大隊打得潰不成軍,還丟掉了吳淞鎮的鐵路碼頭,致使淞滬戰局急劇惡化。 其實對冀北作戰並未全部完成,如第八大隊從南昌疏散到吉安,8月10日本要飛到襄陽對冀北作戰;但是雨勢過大,機場積水無法起飛;一直要到8月15日才勉強飛到南京,加入對上海作戰。 七七事變雖然是第二次中日戰爭的序幕,但真正揭開整整八年戰爭的卻是八一三淞滬會戰。 七七事變後的一個月內,中日政府對戰和兩途還是舉棋不定,還有可能以類似一二八事變的方式暫時妥協。 但就是因為淞滬會戰的開始,讓雙方再無退路,雖未正式宣戰,大規模的兵戎相見持續了下面四年。 “八一三”淞滬會戰開始時,國民黨軍占了絕對優勢,除2個精銳師外,還有2個裝備德國火炮的重炮團,即炮兵第10團(100毫米加農炮)和炮兵第8團(150毫米榴彈炮),加上坦克、空軍助戰,按理應全面壓倒上海的日軍。

八一三淞滬會戰: 中國吉祥圖案都運用在古建築哪些地方?

三是從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到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的淪陷時期。 這一時期整個上海均為日軍佔領,日偽統治下,上海商業體制和物流渠道紊亂,原有貨幣制度和金融體係被強制改變,整個社會經濟發展處于停滯狀態,市民生活無以為繼。 8月31日,拂曉後,日軍以飛機30餘架,並以海軍艦炮猛擊吳淞,強行登陸;日軍另一部由市輪渡碼頭登陸。 8月15日,中國下令總動員,滬杭為第三戰區,任命顧祝同上將為戰區副長官,作戰方針為「戰區以鞏固首都及保有經濟策源地之目的,迅速圍殲上海附近之敵,並打破其沿海沿江登陸之企圖」。 8月18日,蔣中正下令任命陳誠為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引來張治中的不滿:「陳辭修資格太淺,怎能指揮我!」馮玉祥雖是兩人直屬上司,但無法調和兩人摩擦。 8月28日,蔣中正日記:「近日戰局,漸轉劣勢,人心乃動搖矣。」8月31日,吳淞失陷,蔣中正日記:「我軍轉入被動地位矣。」9月21日,馮玉祥調至華北第六戰區司令官,蔣中正兼任第三戰區長官,顧祝同為副司令長官,陳誠為前敵總指揮。

1937年8月13日,日本軍隊進攻上海地區,淞滬抗戰拉開序幕。 八一三淞滬會戰 23日,第十一師團和第三師團從劉行鎮和吳淞口登陸。 為了配合登陸作戰,日軍開始使用化學武器,在空襲海寧、江陰等地時投擲毒劑炸彈。 圖為1937年8月上海事變爆發,日本海軍陸戰隊戴著防毒面具,準備進行化學戰。 不過至11月8日中國軍隊雖已開始後退,但戰鬥仍然非常激烈,上海的大多數日軍仍然不斷前進、戰鬥中,戰場形勢一片混亂,這時及以前是無法統計日軍準確的傷亡數字的。 最後日軍確認從上海登入到占領南京,截至12月27日,日軍累計戰死、戰傷死、戰病死共23104人,負傷約5萬人,合計傷亡在7萬以上。

八一三淞滬會戰: 中日相持

湖南邵陽人,早年投軍,國軍第28軍第63師第187旅旅長。 9月2日,日軍岸上兵力遭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阻於羅店一帶,原欲用在青島方面的天谷支隊轉派增援上海到達吳淞外海,沿吳淞鎮、月浦鎮、羅店鎮的路線推進。 「淞」是指吳淞江(發源於太湖,匯入黃浦江,後匯入長江,再注入東 海。在中國上海市區內河段,吳淞江習稱為蘇州河,簡稱「淞」),「滬」是上海的簡稱。

11日,日軍進至蘇州河岸,南市及浦東我擔任掩護任務的部隊奉令撤出陣地。 當日,上海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淪陷。 中央軍部隊撤退到蘇州河南岸,左翼軍也奉命轉移,至10月28日,中國軍隊退入瀏河、沈家橋、朝王廟、徐家行、廣福、陳家行、江橋、北新涇至梵王渡一線的第二期既設防禦陣地,新防線長達35公里。 劉行方面日軍,渡過薀藻浜後攻向大場以西塔河橋,我軍第18師朱耀華、第26師劉雨卿、第67師黃維等部經過艱苦抗擊,阻住日軍攻勢。 八一三淞滬會戰 此時,中國軍隊從大場東面,經大場、市中心向東北而成一半圓形陣線,繞於江灣以北。

八一三淞滬會戰: 中國第三期防禦

上海进入日據时期后,上海城市的精华完全集中于苏州河以南面积有限的租界地区,此后除虹口租界外,苏州河以北地区严重衰落,对上海后来的城市发展造成了长期性影响。 日軍僅第9師團就在自9月27日登岸至10月28日這約一個月時間裡,承受戰死2,872名、戰傷6,684名的重大傷亡。 其中第9師團下轄的第36步兵聯隊至10月28日便陣亡506人、戰傷1,149人,合計傷亡1,655人。 八一三淞滬會戰 中華民國空軍三度空襲出雲號裝甲巡洋艦。

  • 同年年8月13日~11月12日日本侵略軍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展開淞滬會戰。
  • 1937年8月14日,當地國民黨駐軍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指揮87、88師等部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並於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試圖趕敵下海。
  • 淞滬會戰中,蔣介石的嫡系精鋭部隊(除衞立煌、湯恩伯部在華北外),幾乎全部投入戰場。
  • 日軍投入5個師團1個旅團達13萬人,鏖戰兩個月後,日軍依靠強大的火力突破中國軍隊防線。
  •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雖以中方失敗而告終,但對於打亂日軍侵華的全盤計劃,挫敗日軍速戰速勝的戰略意圖,粉碎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可以說是中國人主動打的。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竟瘋狂到叫囂“3個月滅亡中國”。

八一三淞滬會戰: 日軍部隊

1898年生,河南南陽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國軍第67軍第108師第322旅旅長。 1937年11月8日在石湖蕩與日軍激戰中犧牲。 海軍部隊參戰的有第三艦隊和第四艦隊,艦艇30余艘,其中航母4艘。 第三艦隊旗艦“出云號”、第八戰隊(鬼怒號、由良號、名取號)、第2驅逐隊、第21驅逐隊、第一水雷戰隊(川內號、第9驅逐隊)、第1警戒隊(八重山號、堅田號、保津號、二見號、栂號)第2警戒隊(勢多號、熱海號、比良號、鳥羽號、蓮號、栗號)。 首先對蘇聯已經放棄了進攻戰略,取而代之以“完成了軍備的充實和持久戰的準備后,首先開始積極工作以盡快迫使蘇聯放棄進攻遠東的圖謀”的字眼,就是說在以武力為后盾的情況下與蘇聯談判,不與其交惡。

當日,日軍吉住良輔第9師團、伊東政喜第101師團及第3師團一部,亦向薀藻浜南岸發起猛攻。 1937年11月在上海金山衞阻擊日軍登陸部隊,激戰中犧牲。 在淞滬會戰驚心動魄的三個月當中,全中國上下凝聚出了一個共識,就是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國“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亦絕不終止抗戰。 ”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整個民族決心以全面的犧牲來面對歷史危機的挑戰。

八一三淞滬會戰: 兵力對比

與此同時,剛組建的第15集團軍在羅卓英指揮下,向寶山、川沙口登入之敵發起反擊,第98師於8月24日擊退攻占獅子林的日軍,殲敵數千人。 日軍增援部隊在中國軍隊側後方上陸後,中方已經無力消滅日軍陸戰隊,蔣介石為首的中國軍隊統帥部,考慮在上海作戰比在遙遠的北方大平原作戰補給方便,避開機動力占優勢的日軍。 且在有外國租借的上海開戰,極有可能引起大國勢力的干涉,並可能在外國調停下贏得一個光榮的和平,進而挫敗日軍對華北的野心,這對相對弱小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八一三淞滬會戰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日軍逐漸掌握戰場的主動權,日本最高層決定將侵華的主要作戰方向由華北轉移到上海,並要求加快上海戰役進程, 再次作出增兵的決定。

八一三淞滬會戰

例如隨即大量增加公債發行,並發起了日本全國性的「消費節約運動」。 11月5日拂曉,日本新組建第10軍在柳川平助指揮下,由艦隊護送在杭州灣金山衛附近之漕涇鎮、全公亭、金絲娘橋等處突然登陸,包抄淞滬中國軍隊防線南方的背后。 日軍登陸成功后,上海派遣軍與第10軍合編成立華中方面軍,由松井石根統一指揮,日大本營規定其作戰地域為聯結蘇州——嘉興一線以東,任務以挫傷敵之戰斗意志,獲得以結束戰局為目的,與海軍協同消滅上海附近的敵人。 8月23日,日軍第11師團於拂曉前,在30餘艘敵艦密集炮火掩護下,向獅子林及川沙口登陸,攻擊寶山、月浦、羅店國軍陣地。 八一三淞滬會戰 國軍第56師僅有一連拒敵,迅調第11師支援。 日軍第3師團,於凌晨用汽艇從吳淞鐵路碼頭強行登陸。

八一三淞滬會戰: 會戰經過

蘇州河北岸的日軍6個師團於10月31日強渡蘇州河後,迅速向兩路登陸日軍靠攏,淞滬地區中國70萬大軍頓陷危險境地。 加上不久後趕赴上海蔘戰的第21集團軍及川軍劉湘部5個師,國民革命軍總兵力已達73個師、70餘萬人。 1937年8月14日,當地國民黨駐軍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指揮87、88師等部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並於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試圖趕敵下海。 被譽為是繼徐中約《中國近代史》、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睽違多年之後的又一部重量級中國近現代通史。

八一三淞滬會戰: 八一三淞滬會戰前的空軍準備

9月23日,張治中辭去前線職務,轉調中國大本營管理部部長。 1937年10月18日,龐漢禎將軍率部抵滬參戰,19日夜進入陣地,接替517旅守備談家頭至陳家行一線,10月22日,日軍集中第3、第13、第101三個師團主力進攻國軍第21集團軍,在廟行與陳家行之間突破守軍陣地,戰斗慘烈。 10月23日下午3時,在陳家行指揮戰斗中,被日寇火炮擊中犧牲,時年36歲,后追授陸軍中將。 11月13日,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上海同胞書聲明: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筑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 中國軍隊向吳福、澄錫國防線撤退,江陰保衛戰開始;至此國軍以60%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的代價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話語,淞滬會戰拉下帷幕。

八一三淞滬會戰: 出版社訂閱

◎陳炯明並沒有叛變,他只是反對孫文破壞《約法》自立為非常大總統。 看過他背黑鍋的證據你會想:他才算國父。 你在兩黨的官方歷史文件裡,都不會看到這樣的記載。 因為,歷史的書寫者常為權力服務, 成王敗寇。 本書作者余杰是北京大學碩士,被譽為兩岸三地「最敢說真話的」的作家, 2004年他和劉曉波等人共同起草中國年度人權報告,遭到非法軟禁數月; 2012年他攜妻兒出走美國,目前定居華盛頓。 這幾年來,他有如魯迅和柏楊般的批判性文字和思想,深深影響了年輕人。

中午,日機在南京路浙江路口投彈,先施、永安公司被炸,死215人,傷570人。 第9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派王敬久為淞滬前敵指揮官,指揮在虹口、楊樹浦作戰的第36師、87師、88師、獨立第20旅、保安總團及教導總隊各部。 第98師師長夏楚中,指揮該師和第11師抗擊登陸之敵;17時,收復羅店。 從擊斃日軍軍官身上搜得日軍作戰圖,證實敵進攻方向指向羅店、嘉定及瀏河。

字静山,黑龙江宁安人,满族,保定军官学校5期炮科毕业,国军第67军军长。 所辖107 、108师是淞沪抗战中最后赶到战场的原东北军主力,1937年11月8日拂晓,日寇柳川第10军主力渡过黄埔江。 9日,吴将军在掩护上海守军撤退时,在白鹤港遭到日军便衣队袭击,壮烈牺牲。

八一三淞滬會戰: 戰爭評價

“彼時的上海南站位于上海老城廂的南市(現屬黃浦區),遠離戰區,也沒有任何軍事設施。 紀念館特意將這張照片制作成三維場景,照片中被轟炸後的廢墟“延伸”至參觀者的腳下。 戰場上屍陳遍野,樹上、電線桿上掛著殘肢斷臂。 面對日軍一次又一次的瘋狂進攻,中國軍隊無暇休整,甚至沒有時間鞏固戰壕,只好用戰友的屍體堆成掩體作戰。

及至蘆溝橋事件爆發,遂使中國幾微之希望歸於斷絕。 10月28日,堅守閘北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實為452人)英勇事跡轟動全國。 年僅15歲的上海女童子軍楊惠敏冒險將一面國旗送到四行倉庫中國守軍手中。 日軍侵佔閘北,大肆焚燒,房屋盡成焦土,平民死傷枕藉。 國軍轉入新防線,由滬西中央造幣廠起,向西經真如、江橋,轉西北至小南翔,折東北至廣福鎮、登橋鎮,與瀏河成一垂直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