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大廈2024詳細攻略!(小編推薦)

中銀大廈所採用的這種高效的金屬框架體系,使得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範中產生豐富的變化,而且室內空間沒有柱子後顯得更加大氣、完整。 從預算上看,即便算上附加的颱風加固裝置,也較傳統的高層建築節省40%的鋼材和25%的電焊接縫,相較於中環周邊的其他建築,用更少的資金投入獲得了最打動人心的建築形象。 中國銀行大廈 設計起始便面臨了巨大挑戰,場地三面受高架公路限制,周圍高樓林立,地理面積狹小。 專案動工後,建築以每4天蓋一層樓的速度拔地而起,整座建築的結構在16個月內完成,這種條件和結果的反差來源於建築師和工程師卓越的技術力量。 中國銀行大廈 從中銀集團人壽保險大廈步行兩分鐘,即可抵達港鐵上環站。

中國銀行大廈

中银大厦分南北两个主入口,南正门两侧设置红色的中国银行行徽,北正门侧矗立两根中国古典宫廷建筑的华表——实质是灯柱。 中银大厦底部之二层墩座,铺以不同深浅的花岗石,并镶以大型玻璃,不仅与上部的幕墙互为协调,而且有深沉稳重的感觉,这是中银集团事业“根基稳固”的隐喻。 中银大厦两侧的两个三角形花园,与建筑物的三角形主题协调统一,格调和谐,与大厦相交映衬。 园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布局经营,古朴典雅,颇具中国山水画的韵味,更使整座建筑透发出浓厚的中华文明气息。

中國銀行大廈: 中銀香港分行地址

由英商公和洋行和中國建築師陸謙受共同設計,陶桂記營造廠承包。 此樓,是外灘建築群中一座由中國著名建築師設計的、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高層建築,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樓之一。 建築立面延續了貝氏事務所在中國銀行系列專案中的標誌性的X斜撐結構,並在此基礎上做了重要的創新。 透過採用框架、巨型支撐及核心筒結構體系,利用建築和幕牆的立面斜撐造型,在使結構成為巨型支撐體系的同時,實現了建築、結構、幕牆的一體化設計。 高區懸挑錐體平臺的特殊節點連線,使單塔結構變成了雙塔連體結構,有效加大了結構弱軸抗側剛度,在保證建築造型協調統一的同時,滿足了經濟性的需求。

中國銀行大廈

大堂的地面、柱子、牆面等均以原本的奶白色大理石為主,帶來溫暖、怡人的建築氛圍。 修繕復原了屋頂的原本設計意圖,同時,被改造成圓形的柱子也都復原為方形,與大廈外觀的方形相呼應。 建築外窗以傳統錢幣作為造型裝飾,並有大量具有中式風格的裝飾如欄杆、漏窗等,將中國傳統特色的浮雕、壁畫巧妙地與建築空間相結合。 頂樓4層及底座的19層目前均為中銀香港的辦公樓,其他的樓層為出租樓層(租戶以大型律師行為主)。

中國銀行大廈: 中銀大廈附近醫院

中銀大廈不僅僅是一座建築,它更是中國銀行在世界銀行界顯著地位的象徵,它不僅要讓老殖民地的其他標誌性建築相形見絀,而且還要象徵香港美好的未來前景。 中國銀行大廈 整幢大廈樓高一百六十多公尺,共三十八層,另地庫三層,建築面積總計達五十萬平方呎。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洋政府對德宣戰,總會被沒收。 經局部整修,1923年2月,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從漢口路遷入該處辦公營業,從此中國銀行在外國銀行雲集的外灘有了一席之地。 1928年總管理處從北京南遷上海,也在該處辦公,這一年,國民政府決定成立中央銀行,並公佈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兩個條例。 明令以中國銀行為中國特許之國際匯兑銀行,交通銀行為政府特許之發展全國實業銀行。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曾被貝聿銘自稱“收山之作”,2002年,貝聿銘又接受了蘇州博物館與澳門青少年科技館設計任務。 寧波中銀大廈廣場將該場地與附近的奉化江連線起來,構成穿越金融區中心地帶的通道。 包覆穿孔金屬面板的大面積雨篷圍繞塔身,並一直延伸到廣場,為行人遮陽擋雨。 在建築頂部,由格柵構成一個露天觀景區,使得浙江寧波和附近山脈的景色一覽無餘。 中國銀行是中國唯一持續經營超過百年的銀行,經孫中山先生批准於1912年成立。

中國銀行大廈: 中銀大廈租盤

再往上,则仿如分段切掉了一些三角柱:首先是在第17层,对角线北面的那个三角形被截去了,再往上是西面和东面两个三角柱切掉了,从而造成不同高度的三角柱体参差不齐的形状。 到第52层,就只截剩南面那个三角柱体,一直达到顶部第70层,其尖角即为大厦最高点。 从不同侧面看去,中银大厦犹如一支巨大的新篁,下大上小,节节升高。 在這場暗含著兩國、兩個世界級大師的同城較量中,貝聿銘以完美的建築造型,節省了1/3的鋼材、造價比滙豐銀行大廈便宜幾億美元的業績,佔據了上風。

中國銀行大廈

園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佈局經營,古樸典雅,頗具中國山水畫的韻味,更使整座建築透發出濃厚的中華文明氣息。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位於離故宮約2公里的西單商業鬧市區長安街邊,大廈主體高度為45米,南面和東面兩個入口各寬54米,高9米,進深14米,在僅有45米的高度襯托下,建築的體量顯得很大。 大樓分主樓和次樓,主樓鋼框架結構,共17層,高76米;次樓高4層,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中國銀行大廈: 中銀動態

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贻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创立者之一,加上当时香港回归的背景,中银大厦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中银大厦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更是中国银行在世界银行界显著地位的象征,它不仅要让老殖民地的其他标志性建筑相形见绌,而且还要象征香港美好的未来前景。 中银大厦的设计,也如竹子一样外刚内柔,大厦的重力集结在外墙,受风程度及防震力也同时得到加强。 整座中银大厦可简化地看成是由四个不同高度的三角柱体构成,层层叠起,节节高耸。 最下面的1~17层,大致是由四个三角柱体组成的立方体;从平面图上看来, 即为正方形,每条周边长52米,由两条对角钱分割成四个三角形。

  • 它出自國際知名建築師貝聿銘的手筆,雖然失落全港最高建築物之名,但憑著辨識度極高的的外形,至今仍是香港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 其 43 樓的空中大堂設有小型觀景台,開放予公眾參觀,但須先登記個人資料;頂層 70 樓的「七重廳」則是主要觀景樓層。
  • 中國銀行成立至今,尤為注重銀行辦公樓的建築設計,常以地標建築的規模、形象示眾,提升品牌區域影響力。
  • 大樓由華商陶馥記以工期18個月、造價181.3萬元中標承建。
  • 首層地下室中部為大跨度空問,柱距39m,採用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

作為中國國際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銀行,中銀機構遍及世界各地,業務範圍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基金、保險、航空租賃等。 中國銀行大廈 2019年7月,《銀行家》公佈2019年全球銀行1000強,中國銀行排名第4位。 設計師貝聿銘先生也於2003年10月10日獲得美國頒授終身設計成就大獎。 大廈位置原為利宵中學舊址的一部份,1986年利宵中學遷到新口岸後,在原址東南端的一幅地段用作興建這座大廈。 1991年落成後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的總辦事處從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南通商業大廈遷入本大廈。 這些一脈相承、富有生命力的建築已成為中國銀行在各個城市最具標誌性的記憶載體,是中國現代銀行業變遷的時代縮影,同時也成為了觀察中國金融業歷史發展的重要視窗。

中國銀行大廈: 中銀長沙灣大樓附近醫院

1989年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北美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其外形如同雨後春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希望與進步的象徵。 香港中環的天際線(skyline)上,有一棟用簡單幾何線條勾勒、但卻獨特矚目的摩天大樓——中國銀行大廈(中銀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 它出自國際知名建築師貝聿銘的手筆,雖然失落全港最高建築物之名,但憑著辨識度極高的的外形,至今仍是香港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一九八四年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達成共識之際,港澳中銀集團宣布興建新的中銀大廈,以示對香港前途的信心。 中銀投得中環美利樓的土地,邀請當時已是世界知名建築師的貝聿銘設計新廈。 中國銀行大廈 同一時間,貝聿銘應法國總統之邀設計羅浮宮中央廣場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