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202410大著數!專家建議咁做…

传世书迹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玉版十三行》等。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快雪时晴帖”是重要的陈列品之一,并且影印出版。 在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后,故宫博物院的古物南迁,第一批装运的箱中就有“快雪时晴帖”。 这就像是被王世襄收藏过并注录于《自珍集》书中的铜炉,问世拍卖时行内人都不看多高,拍卖时却有价过千万元一件的成交。 这多归功于王世襄先生作了大量学问成书,使得中国明式家具盛声远播,走进许多世界级大博物馆。 他在去世之前,又将全部藏品以“我自聚之、我自遣之”的方式全部拍卖,落得文博宗师的美名。

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 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书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二为乾隆皇帝,其文韬武略,对传统文化认识、弘扬、整理,收集古代文献、珍宝,并设专门机构来制造和完善,功莫大焉。 所以,到了乾隆朝,宫中造办处依《宣德彝器图谱》造器时,直接将其原图样中绘的圈足去掉,换成如意三足,既吉祥如意,审美佳妙,又使其再次成为“鼎”。

三希堂: 故宫旗舰店

他曾说:“吾今之名此堂,谓之为希贤、希圣、希天之意”。 爱贤,重德,顺法天地自然的治国之道才是乾隆奉行的“三希”真意。 乾隆当年在游览富春山时,每次走到画里相同的位置,兴之所至,就在上面提笔咏怀,于是这幅画就变成了“满目疮痍”的模样。

此帖原是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冯源济的家传之宝,由冯源济将它进献给康熙皇帝,后来传到了乾隆皇帝手里。 乾隆在位的六十多年间,对这幅墨宝的热情始终不减,经常在三希堂临摹和玩味,反复为之题跋,一生竟对此帖做过七十三次题跋。 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这“三希”,而珍藏这三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 后于乾隆十七年,复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选出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 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

三希堂: 三希堂故宮建築

王獻之的“中秋帖”無款,傳為王獻之書,亦有人懷疑是宋代米芾的臨本。 紙本,縱八寸四分,橫三寸六分,行炎,行書三行二十二字,前後有闕文。 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書法受其父影響,且又有創新,他將王體行書的筆法進一步加以昇華和提煉。 此帖已接近草書,王獻之的用筆如行雲流水,連帶互映關係,將字體處理得完美至極。 王羲之被人們尊稱為“書聖”,而王獻之則被稱為“小聖”。 王羲之的“快雪時睛帖”為唐人摹本,行書四行二十八字,尺牘紙本,高七寸一分,廣四寸六分,是王羲之四十歲之後的作品,也是王羲之傳世代表作之一。

三希堂

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 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御书房四处,俱各用鉴藏玺以别之,又“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二玺,册、卷、轴皆同。

三希堂: 三希堂陳列

另一说,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 三希堂 “深心托豪素”,豪素亦毫素,豪通毫,是笔和纸的代称,陆机《文赋》有“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拟”。 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有“知君重毫素”;王直《题山水赠杨熙节》有“兴来展豪素,满眼绚金碧”;彭孙遹《张都尉画马歌》有“早岁壮怀时吐露,伏枥雄心见豪素”等。 乾隆在“三希堂”借用,自是指书法作品了,意谓潜心于纸墨笔划。 三希堂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书房,面积不大,却大气、肃穆,窗明几净,皇气逼人。

三希堂

1949年,中共解放軍解放北平前夕,郭昭俊带着《中秋帖》和《伯远帖》逃到台湾。 郭昭俊向故宮博物院的副院長莊嚴表示願意出售“二希”。 當時臺灣經濟凋敝,莊嚴四處籌措資金,終究沒能在約定的時間內拿出錢來。 三希堂 郭昭俊因做生意关系遠赴香港,将《中秋帖》和《伯远帖》押给一位印度人。

三希堂: 石渠宝笈

法帖共分32冊,刻石500餘塊,收集自魏、晉至明代末年共135位書法家的300餘件書法作品,因帖中收有這“三希”,而珍藏這三件稀世珍寶的地方又被稱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 後於乾隆十七年,復從宮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選出歷代名人法書五卷,摹刻上石。 三希堂 《三希堂法帖》的编排,一改以往官家刻帖多置“帝王书法”于帖首之旧制,尊崇书艺,遵循时代顺序,以钟繇《荐季直表》冠诸帖首。 其所选书迹,绝大多数著录于《石渠宝笈》,并位列“上等”。 三希堂 如所选王珣《伯远帖》为现存最为可信的晋代名家法书,是风流“王谢”存世的唯一真迹,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而孙过庭《书谱》、唐摹《万岁通天帖》等也无一不是书史上的璀璨明珠。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三希堂

整个长卷共有近 60 处题跋,密密麻麻满布山巅树梢,后来实在无从下笔了,才恋恋不舍地题上“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 颜延之,字延年,琅琊临沂人,是南北朝时著名诗人,与山水派创始人谢灵运同代齐名,世称“颜谢”。 三希堂 乾隆帝巧借同代齐名的“颜谢”名句集成一联,与其亲自书写的“三希堂”纸地小匾、《三希堂记》并处,足显弘历的无比雅意,亦可体味其对《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三贴极尽赏玩之意。 一种说法来自于北宋儒家理学思想鼻祖周敦颐的“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

三希堂: 三希堂故宫建筑

叶昌炽《石语》载:“大抵佳拓有二:一为乌金拓,用白宣纸蘸浓墨拓之,再砑使光,其黑如漆,光可鉴人。 ” 又,初拓成时用桃花纸,是清代最名贵的纸品之一“开化纸”,纸张洁白绵韧,装裱亦精。 至皇亲国戚,或有因功而深得皇帝信任的朝廷重臣,才会赏赐一部;其余则作为御览或陈设本而深藏清宫,故流传极少。 台南市永福路,由三兄弟同心創立的三希堂牛軋糖專賣店,是一間堅持純手工精製、健康養生訴求的牛軋糖、南棗核桃糕專賣店。 在糖份選材上,以海藻糖取代砂糖,讓饞嘴的饕客也能在快樂的咀嚼當中,重視身體養生。

當時只是手札便條而已,因帖內有“快雪時睛”幾字而得名。 此帖用筆灑脫,字體舒朗,動中有穩,是王體行書中的精品,被後人稱有“龍跳山門,虎臥風閣”之勢。 此帖原是康熙年間,國子監祭酒馮源濟的家傳之寶,由馮源濟將它進獻給康熙皇帝,後來傳到了乾隆皇帝手裡。 乾隆在位的六十多年間,對這幅墨寶的熱情始終不減,經常在三希堂臨摹和玩味,反复為之題跋,一生竟對此帖做過七十三次題跋。

三希堂: 三希堂法帖

1951年周恩來有意願將《伯遠帖》、《中秋帖》以50万港币購回並指示:“同意购回《中秋》、《伯远》二帖。 惟须派负责人员及识者前往鉴别真伪,并须经过我方现在香港的可靠银行,查明物主郭昭俊有无讹骗或高抬押价之事,以保证两帖能够顺利购回。 ”由徐鹿君、徐伯郊和郭昭俊三人化装成船员赴港与汇丰银行方面谈判。 是年12月3日,《中秋帖》和《伯远帖》回到了北京。 23日,“二希”在北海团城进行第一次展出,马叙伦、陈叔通、章伯钧等均在受邀之列;马叙伦曾告诉马衡,《中秋帖》並非真迹,而是米芾所临。 1951年12月27日,王冶秋亲自将《中秋帖》和《伯远帖》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可惜的是,宋因扬文弃武而弱国,终致宋朝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灭。 乾隆二十年(1755年),蔣溥、汪由敦、稽璜等奉敕編次《續刻三希堂法帖》又名《墨軒堂法帖》,由焦國泰鑴刻。 《三希堂法帖》,全稱為《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共32冊,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宮廷編刻的一部大型叢帖。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巨制。 完成后,乾隆皇帝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可见对其爱怜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