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念不乖 全集免費漫畫線上看(下拉式)

舉例來說,有些人想求生西方淨土,卻不知道淨土就在當下這念淨心中;離開了這念心、離開了現實,另外想尋找一個西方淨土,是絕對找不到的。 淨土是一種果報,果不離因,因圓才能果滿。 就一般人而言,未來的善果要靠現在努力種善因才能成就,因果不能同時;但從聖人的角度來看,即因即果,當下一念淨心就是淨土。 佛法最重要的就是「無相」,但若是執著無相,想要追求一個無相的境界,就不容易契入真正的無相。 師父說法、大眾聽法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處處作主,這就是真。 念念不乖 雖然一念不生,也不妨礙起善念、做善事,這就是修。 修了以後,不執著修善的功德,就是無修。

「差之毫釐,失之須臾」,「毫釐」比喻最小的單位,我們這念心非常地微細,但用「毫釐」來形容,仍然是太粗了。 念念不乖 修行人在觀念上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偏差,一念之差,就會導致全盤皆錯。 所以,思想、觀念很重要,必須具有正知正見,要有真正的智慧,更要依止大善知識。 「失之須臾」,開悟只在一剎那間,只要知見上有一念之差,結果就是相去十萬八千里。 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沒有男相、女相,也沒有出家相、在家相。 出家法師,外現比丘、比丘尼相,每天想念三衣、瓦缽、法器,這是念法;假使執著這些外相,以為這就是出世法,就成了法執,就「為物所拘」,道就不會現前。

念念不乖: 漫画大全导航

譬如修建道場、建設中台禪寺,這也是行。 不執著能施、所施,不執著能行、所行,行無行行,道場建設完成後,不執著一切功德,才能從有為法進一步契入無為法。 從淨土宗念佛的四個層次看來,禪與淨實在是一如的。 假使不了解其中的道理,認為禪是禪、淨是淨,執一非他,就會產生門戶之見,對於佛法的弘揚沒有好處。 念念不乖 「事一心不亂」屬於有念的境界,雖然還沒有達到無念,但心恆在定中,就能產生神通妙用。 從有念入門是方便,假使執著有念,就成為法執。 例如,有些人執著念佛可以消災延壽,可以產生神通、感應,最後就會出現心理上的障礙,墮入五陰境界,甚至墮入惡道。

以能念之心而言,要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念念歸自心;就所念之法而言,無論是思想、語言、行為、修證,身、口、意三業都要保持清淨。 無念屬於無為法,雖是無為法,仍然離不開我們的日常生活。 假使離開了六根、六塵、六識,想要另外找一個無為法,是絕對找不到的。 念念不乖 假使能夠從這個方向來體悟,就能契悟至道,當下就是淨土,當下就是無量壽佛、無量光佛。 一般人從早到晚,從年初到年尾,無論是身或心都在動當中,都在有相、有念當中。 即使念念都是善念,持續不斷地起心動念也會讓人感到精疲力竭,就像車子或機器,如果啟動後就不曾停機休息,一定很快就會磨損、報銷。

念念不乖: 念念不舍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吾法」,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包含了世間法、出世間法,小乘法、大乘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有為法、無為法,方便法、究竟法等八萬四千個法門。 念念不乖 「念無念念」,「念」就是想念、提起念頭,譬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出入息、念死等。 聞慧、思慧、修慧也是念,最後「由聞思修入三摩地」,三昧解脫的境界,就是無念。 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如果貪著財、色、名、食、睡,就會衍生出種種惡果。 假使一個人很富有,卻不貪著錢財,反而能運用錢財從事善法,利益眾生,這個錢財就不會成為罪惡的根源,反而能成就無相的功德。 有相與無相是一體的兩面,假使心生貪著,就會落入有相;放下執著,就能契入無相、無為,這就是真正的般若。

「行無行行」,「行」是行為,包括能行與所行。 舉例來說,知道布施是善法,就要以行動來實踐。 念念不乖 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當中包含能施的人、所施的對象和布施的物品等。

念念不乖: 念念不乖

一切都要歸到無修無證、無為無相的實相境界。 無論修任何法門,假使只執著一個定境而沒有智慧,心如死水,只是勉強把煩惱伏下去而己。 參禪參到疑團現前,也只是一個定境,不是究竟實相。 在事上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後,進一步還要從事到理、從有念到無念,佛也不念、法也不念、戒也不念。 所以,要從有念歸於無念,保持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動,心即是佛、心即是法,這樣才能超越有為法、契入無為法。 念佛菩薩聖號,屬於念佛;持咒、誦經,念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等,屬於念法;念戒,則是時時提醒自己要持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淨戒。

  • 為了對治眾生的顛倒妄念,佛陀開出有念的方便法門,如念佛、誦經、打坐、修觀等,以善念來取代妄念、邪念。
  • 持名以後,進一步要起觀,修空觀、假觀、中觀,這些都屬於有念法門。
  • 「念無念念」,「念」就是想念、提起念頭,譬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出入息、念死等。
  • 大眾要徹底了解這個道理,修行才不會有障礙、不會有過失。
  • 在事上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後,進一步還要從事到理、從有念到無念,佛也不念、法也不念、戒也不念。

所以,世尊說法有時說有念、有時說無念,就是為了因應眾生不同的根性。 所以,了解「不執著有相,當下就是無相」的道理,修行就能四兩撥千斤,否則始終是背道而馳。 念念不乖 有相皆假,無相乃真,藉由假相來修一切善、斷一切惡,最後善惡也了不可得,當下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這一念心就是無相。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念念不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