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總認為精神病患者是心理或性格有問題,但其實背後真正病因,出在大腦。 行醫30年,王明爍醫生每日的對手就是複雜的大腦,平日坐在診症室,他總喜歡拿出一個醫學大腦模型和圖示,與病患及家屬分享大腦結構和疾病原理。 而於2019年4月推出的自願醫保計劃,食物及衞生局就要求有關產品涵蓋每年最少$3萬的「精神科治療」住院保障,並保證續保到 100 歲,精神科治療亦未設有額外年齡限制,就算踏入暮年,都可以獲得相關保障。 都市人要面對工作、家庭、財政等壓力,容易對情緒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預期 2020 年,抑鬱症將會成為第 2 號殺手,僅次於心血管疾病。
姑勿論怎樣也好,以防萬一,還是建議如果家中有人需要接受精神科治療的話,相信由親人陪診會比較安全些,以便能夠清楚與醫生溝通病況,從而得到適切的治療。 走出診症室,王明爍常常參與講座,分享精神病知識,講座上聽眾總是踴躍提問。 「許多人的家屬或朋友患病之後,其實都唔知點算,很無助,對精神病的知識很渴求。」王明爍說,他希望透過公眾教育,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專業、準確的信息,無論是面對面的活動,還是網絡資訊。 資源緊張,根據調查,在醫管局接受精神健康治療的人士,由 2011 年 18 萬多名升到 2019 年的 25 萬多名,數字仲每年遞增緊,精神科門診最長要排 2 年多先有得睇,隨時錯失治療良機。 香港政府曾經委託兩間大學進行精神健康普查,發現本港患有一般精神病的普遍率是 13.3%,以 700 萬人口推算,患有精神困擾的人士大約有近 100 萬人,其中以混合型焦慮抑鬱症、廣泛性焦慮症同抑鬱症最普遍。
睇精神科: 精神科收費
我們希望社工能扮演個案管理者的角色,評估申請人的需要,擔當他們與服務機構間的溝通橋樑,跟進申請人其他需要。 不論年齡、經濟狀況、政見、是否牽涉法律調查或訴訟,因最近社會動盪或新型肺炎疫情而出現難以應對的心理創傷,經轉介社工初步評估過後,就可申請。 陳宗傑求職時,如實告知僱主他患有抑鬱症,需每月請假覆診。
思覺失調會否是沒有人格分裂這麼嚴重或是該如何分類呢? 香港電台《精靈一點》[思覺失調主題] RTHK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系列,嘉賓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蔓蕾醫生。 若確診抑鬱症,患者有需要服用多種抗抑鬱藥物,必要時或需加大劑量。 當服用兩種或以上一定劑量的抗抑鬱藥物,並持續一段時間,治療效果卻不甚理想時,醫學上便稱為「難治型抑鬱症」。 統計顯示,有關病人佔抑鬱症患者多達三分一,絕對不容忽視。 有時有些心理治療需要讓病人有一個感到很理想(idealized)的對象,用以引領他們到康復,便不會說太多自己的情況;但有些患者只需一種同行的感覺,我們則會分享自己的故事,給他們被支援的感覺。
睇精神科: 註冊專科醫生/分類
市面上不少保險產品都將精神病列為不保項目,即使是針對精神健康保障的產品,受保年齡都會有額外限制,一般只提供保障至中年。 市面上有其他保險可以保障嚴重精神病的治療費用嗎? 以下連結載有不同精神科疾病的簡介,例如焦慮症、躁狂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等,讓你了解這些疾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其實我成日緊張, 成日頭暈頭痛, 心跳得好快, 思路好唔乎合邏輯,成日失眠, 每晚訓得三四個鐘, 自己好清楚知道自己已經有病, 所以好主動咁去睇醫生。 跟住我睇左家庭醫生, 佢寫紙轉介我去睇政府精神科…但精神科輪籌有排先到, 咁我唔知道有咩其他途經可以盡快睇到心理醫生。
下肢骨折最嚴重的併發症是傷口感染、血管及神經受損。 大腿或小腿骨折時會影響我們走路時的負重狀態, 如果不幸延誤處理,更有可能導致下肢變形、骨頭及軟組織肌出現缺損,從而引致嚴重的後遺症。 到了索償的時候,保險公司挑剔他為何無睇精神科醫生,也挑剔他無同醫生講有精神問題, 拒絕賠償精神創傷。 看來他患上精神料的「創傷後遺症」,可惜他無告訴醫生,自然醫生無轉介他去精神科,自然也沒精神科醫生證明他有精神病。 Reuters官方數據顯示約移民英國的香港人約14萬之多 兩年前, 張媽媽帶著14歲兒子從香港移民英國。
睇精神科: 醫療支援
到底從情緒病患者的角度來說,到底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和輔導員有甚麼分別? 在這篇文章裡,Ally一方面會比較三種職業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會從病人角度說說應該怎樣選擇。 鄧萬豪醫生提到,有不少患者求診時都擔心治療過程中需要服食藥物。
- 資源緊張,根據調查,在醫管局接受精神健康治療的人士,由 2011 年 18 萬多名升到 2019 年的 25 萬多名,數字仲每年遞增緊,精神科門診最長要排 2 年多先有得睇,隨時錯失治療良機。
- 「非藥物治療」包括各種的心理治療及精神科復康訓練。
- 因為和病人有計傾的話,在計劃治療方案時將容易得多。
- 如何界定一種情緒或者一個念頭是屬於不正常,甚至是有病?
- 在精神病中,康復是指患者重拾對自己生命的控制權,以及在教育、工作、人際關係上,擁有社會上一般人所應有的機會。
- 惟精神科專科鄧萬豪醫生就指,其實見精神科醫生與看普通科的過程大致相同,市民不需過份憂慮。
於截止登記時間後到達(或於非預約上 / 下午時段到達)之應診者,門診部職員會為閣下安排另一個盡早的應診日期。 睇精神科 應診當日如有發燒、流感、麻疹、德國麻疹、水痘 / 帶狀疱疹(俗稱生蛇)徵狀,應先聯絡所屬專科診所及避免赴診。 若應診時發覺以上情况,須立即戴上外科手術口罩及聯絡護士或職員。
睇精神科: 抑鬱症女高層頻請假覆診被炒 公開經歷爭重設夜診:盼一切可改變
譬如有遺傳嘅因素在入面,亦都有環境因素在入面,亦都有如吸毒,也是一個好主要現在我們面對的困難。 因為好多人吸毒完之後,就會導致這些思覺失調的症狀。 心 理 治 療 是 以 心 理 學 理 論 為 基 礎 睇精神科 的 治 療 方 法 。
其中,精神分裂症就是一種慢性的嚴重腦部疾病,因為大腦內負責訊息傳遞的化學物質多巴胺活動不正常,令患者出現幻聽幻覺等症狀,它的成因尚未完全確定。 而因為缺乏病適感,精神分裂症病人大多抗拒食藥和覆診。 有發展問題的兒童確診路上困難重重,根據衞生署資料,政府在2015年承諾90%的新轉介個案,可在6個月內完成評估。 惟至2018年僅得49%個案可在6個月內完成,前年亦只得53%個案達成目標。
睇精神科: 自願醫保精神科治療保障
他們不容易想像「抗憂鬱劑」的藥理、原理,卻能接受「調整腦部內分泌」的觀念。 所以,我們應當多加嘗試不同的說法,找到長輩能接受的方式,協助他們就醫,或是接受適當的治療。 許多前來老年精神科門診就醫的銀髮族朋友們常常告訴我:「是某醫師大力推薦我來看妳。」還說其實這位醫師已經勸他來看我很多次了。 他想到醫師非常的關心他,又講了這麼多次,覺得不來,好像說不過去,才鼓起勇氣到精神科門診來就醫。 通常這些檢查結束之後,都會寄送一份檢查的報告單或者是書面的資料到家裡,裡面會標示紅色的字,是表示需要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或是建議個案到大型醫療院所,接受下一波的診察治療。
由於社會對精神病的歧視和誤解,令患者不願意求診及接受治療。 即使患者鼓起勇氣求醫,他們常常也要隱瞞自己的病。 睇精神科 所以當我們明白精神病並非是絕症以及其普遍性,我們便更能幫助自己及其他人克服精神病患。 或許你發現自己的親友可能有精神、情緒問題或是失智等症狀,但不管怎麼勸說、哄騙、拜託,都難以撼動病患的抵抗,他們就是不願意來看精神科門診。
睇精神科: 精神科專科醫生 – 陳蔓蕾
培養正向思維,我們不能控制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但我們可以選擇看每件事物的角度。 在日常生活上,我們很多時都會採取一些保護措施,以維持健康及防止再一次生病,例如一些人比較容易曬傷,所以每之戶外活動時,都會搽防曬用品。 又例如一些人容易着涼,所以每次進入商場或戲院都會加穿一件外套。 一直以來,有很多關於精神病的錯誤猜想,例如,精神病都是假扮出來的、精神病人是咎由自取的、精神病反映懦弱的性格、或精神病是無法醫治的。 事實上,精神病是由於腦部不同部位受損所造成的,而有各種治療可以幫助腦部的復原。
有關注發展問題兒童團體指出,因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醫生人手不足,30多名專科醫生要處理逾萬宗個案,令輪候求診隊伍愈來愈長。 睇精神科 有精神科醫生則表示,曾有個案輪候4年始獲醫生診斷,建議醫院管理局將穩定新症輪候時間,縮短至一年內。 臨床心理學家同埋精神科醫生都係治療精神病以及情緒困擾嘅專業人士,但兩者用嘅方法唔同。
睇精神科: 精神失眠- 中醫名單(全港)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臨床心理學家不只是來聽你「聊心事」的,而是透過分析你的思考及行為模式,找到改善你心理健康的最佳方式。 因此,如果你不喜歡專業人士只會說話哄你開心,而是想他們給你很具體的指引的話——那你就很適合見臨床心理學家。 今天我想從一個情緒病人的角度,跟大家聊一下各種專業人士的特色、費用及門診時長。 本門診部職員亦會因應個別病人的情況,並得到主診醫生的指示而致電或以郵件通知個別求診人士,以協助有關重新安排赴診日期及時間。 病人或家屬請於辦公時間親臨精神科診所遞交轉介信預約。 診所職員會於大概兩星期內以郵寄方式通知病人應診日期及時間。